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视频网站盈利模式文献 短视频盈利模式分析

  

  “为什么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为什么每个人都想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有哪些方法或产品形式可以强化用户的注意力资源?”   

  

  笔者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01注意力是一种资源。   

  

  为什么很多事情同时发生,而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其中一件?   

  

  因为时间有限,人们花在产品上的时间不会无限增加。人们关注的是认知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消耗品)。选择性注意是专注于一个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保证了我们在进化和生存过程中对关键信息和任务的关注。但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两个都可以用呢?   

  

  如图所示,注意力分布受认知资源认知负载:的影响   

  

  1.认知资源: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某一时刻的全部能量。   

  

  2.认知负载: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占领的认知资源的数量。   

  

     

  

  简单来说,当我们进行高负荷的任务时,我们的认知盈余较少,需要集中精力去做,比如学习、考试。当我们承担低负荷任务时,认知资源有更多的剩余,所以我们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比如边跑边听音乐,边逛淘宝边聊天。   

  

  # 02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   

  

  为什么我们会自动忽略一些信息,而有时我们还是会注意到一些环节信息呢?   

  

  注意力的转移不仅取决于所进行任务的负载量,还取决于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强度,不同任务中的大脑控制可分为控制型(系统2)和自动处理型(系统1)。   

  

  *受控处理:称为System 2,需要消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   

  

  *自动处理:它被称为系统1,它需要更少的认知资源.   

  

  看过《思考,快与慢》的朋友一定对大脑的双系统理论印象深刻。   

  

  那些困难的或者还没有掌握的对我们来说是高负荷的任务。这些将占据认知资源,大部分地区的任务需要由系统2控制。   

  

  那些相对容易或已经掌握的任务是那些认知负载低的任务,占据一个低认知资源,即系统1。就像我们学习走路一样,我们应该在婴儿期集中精力学习,但是在那个阶段之后,走路的技巧变得非常放松和自然。   

  

  对于不同负载的任务,我们可以专注于它们,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例如,一个高负荷任务加上一个低负荷任务就像许多人边走边打电话。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就像此刻我们有500块钱,可以拿去买一些小东西,剩下的钱可以去好好吃饭。或者一顿大餐之后,我们剩下的钱少了,不能用它去买太多其他的东西。   

  

  认知资源剩余的空间会影响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接受。   

  

  当我们在做一些低负荷的任务时,很容易注意到外界环境中一些低强度的刺激变化。   

  

  然而,当我们的认知资源被高负荷的任务占据时,我们已经把小认知资源留给了外部环境。此时,我们只能在强烈的刺激下意识到环境变量。因此,边开车边打电话是非常危险的。   

  

  所谓的心流模式,也就是你的认知资源完全被一个任务占据而没有注意资源接收其他任务的刺激。   

  

  比如你在运动场打球,只能听到观众的喊声,却听不到他们在喊什么,即使他们在大声喊。流动本身就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反熵状态。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当我们专注于解决高负载任务时。如果周围环境有强烈的刺激信号,我们还是可以注意到的。这时,我们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会发生一些变化   

  

  那么哪些因素可以让用户转移目光来吸引注意力呢?   

  

  影响我们注意力变化的主要刺激因素有两个:   

  

  *一是刺激本身的物理属性,如刺激本身的颜色、声音和运动。   

  

  *二、刺激运动环境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引发冲突(状态失衡)。   

  

  # 03注意力经济下的生产。   

品思考

  

注意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时,互联网里的注意力市场也是有限的

  

你有没有过学习/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感觉什么都思考不了,只想瘫痪在床的感觉。

  

当你白天在工作或者学习,你其实就是在消耗你的认知资源。而当你认知资源消耗殆尽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休息,在这时候显然就不适合高负载的任务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大部分人习惯白天学习,晚上回家放松娱乐。

  

并且 随着认知资源的消耗,集中注意力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特别是手机的发明,手机后台可以同时运行多个APP,用户注意转化频次变得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开始逐渐习惯多线程运作,保持长久的心流状态变得愈发困难。

  

所以,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可能要预想到用户可能同时在进行着的多线程操作。比如,一边聊天一边网购,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等等。

  

## 1\. 注意力是用户转化的前提

  

我们拿移动广告举例,无论是效果广告还是品牌广告,其信息传递的过程都包含了”曝光、注意、理解、认同、点击/转化….“这几个阶段,产品如果想要提升转化,首要前提是要让目标用户注意且理解。

  

显然,对于广告产品而言,单纯曝光并不是一个有效指标,因为你曝光的时刻用户都可能完全没注意到,更为合理的评价指标是CTR(CTR=实际点击次数/展示量)。

  

所以,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用户是谁?我们需要 让设计符合用户定位,做到让用户注意、理解和认同

  

## 2\. 通过提升认知负载,提高转化效率

  

我们可能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音频产品的转化及产品价值往往不如视频产品高?

  

纯音频和视频产品的差异有哪些:二者用户的使用动机可能相同,不同的是使用场景。

  

* 在看视频的时候,往往用户是沉浸式的,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产品上。

  

* 而当听音乐时,如果单纯作为消费者。往往我们听音乐的场景是:一边做着什么,一边听着音乐,很少有人全神贯注认真在听音乐。

  

这一场景差异,导致了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最为明显的是,视频用户会很容易观察到视频内容的广告及用户关系变化,而音频用户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变化。

  

因为 对于低负载任务,产品设计一旦内化,反复刺激形成用户习惯后,就会成为系统1。而当成为系统1时,你是很难注意到“低负载任务”本身的

  

,这时你会把大部分的认识剩余给到外部环境/其他。

  

所以,音频软件往往会去做社区和直播等,通过 不断升级认知负载,引导用户把注意力资源投回产品本身而非外部

  

。也只有这样,产品内设计的商业转化路径,才可能是有效触达。

  

# 04 小结

  

互联网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为了商业化和提升产品价值,大家都在通过优化产品形态,来占领用户注意和认知资源

  

## 参考文献

  

《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第三版)。

  

作者:ChenLee,公众号:产品人的修炼之路,互联网产品经理,神经科学硕士

  

本文由 @ChenLe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