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消费者在哪里听音乐?音乐家去哪里宣布他们的作品?对于音乐产业趋势的这两个关键问题,Tik Tok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答案。
今年红遍大街小巷的《少年》,是上半年Tik Tok发酵的头号劲爆歌曲。它具有引起公众共鸣的特点。使用这首歌的视频类型非常多样,非常逼真。此外,# I是前少年的话题挑战,帮助了法宣,以至于这首歌4月份在Tik Tok获得了102亿的播放量,并迅速登上了国内各大音乐平台的榜单,其人气也辐射到了YouTube。目前动态歌词版只有一个MV已经收获不止。
除了丰富的流量助推,Tik Tok还在今年6月启动了“Tik Tok音乐人1亿元补贴计划”,成为短视频行业首个推出音乐人长期“音乐补贴模式”的平台。从事原创音乐近20年,在Tik Tok拥有5000多名粉丝的王家卫乐团,因《我的小宝贝》等作品获得了很高的使用率。在这个计划的支持下,它的月收入已经连续超过2万。
就像Tik Tok音乐的口号“见音乐见你”一样,Tik Tok音乐生态的基地以短音乐视频为连接点,用户爱玩爱看,音乐人和音乐作品潮水般涌入被看到,供需两端的增长自然形成良性循环。2020年Tik Tok音乐正式品牌化,也标志着平台从人才孵化、歌曲发布到商业变现的生态布局进一步完善。健康的生态吸引和滋养着多元化、专业化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也在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产业的游戏规则。
#民族音乐记忆的塑造,多元化音乐的成长,都在Tik Tok。
音乐是音乐产业的核心,Tik Tok不仅有着明显的创造音乐流行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呵护着音乐池的宽度和深度。就像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发展的关系一样,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音乐生态离不开音乐作品的多样性。
近日,Tik Tok发布了《2020抖音音乐生态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十大劲爆歌曲总播放量达到945亿首,相当于中国人均67次。数字时代全民的音乐记忆是在Tik Tok塑造的。前十名歌曲中,有一半是能引起广泛社会共鸣的流行音乐,如《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微微》。时代的情感共鸣在多元化的教资会内容社区中不断得到强化,五部作品均在去年或今年上映,这也证明了Tik Tok在向华语乐坛传递新音乐方面的实力。
# 短视频中玩音乐,用户与音乐的高互动性成为绝对优势
以创作和观看音乐短视频的形式消费音乐,是抖音对大众音乐消费习惯带来的最大的变革。其中用户的高参与度和互动性是听音乐等传统音乐消费行为不可比拟的,也因此比以往任何一种音乐消费行为更能赋予音乐传播潜力。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平台上音乐被用户用来创造最多的视频内容前五类为亲子、生活、美食、萌宠、旅行,生动又有趣的短视频内容匹配合适的音乐,其中的创意和碰撞出的传播效应蕴含许多可能性。来自德国双人组DJ
twocolors在国内各音乐平台仅有一千多的关注人数,但他们的作品《Lovefool》在抖音上被许多舞蹈、变装、游戏和体育类的短视频使用,目前相关视频已获得近1400万播放量,并登上抖音音乐排行榜第34位。而今年,升级的“抖音看见音乐计划”云汐国风赛道的热门歌曲《闲庭絮》则是凭借海量古装影视剧剪辑的短视频内容的使用,以及#闲庭絮古风挑战、#闲庭絮扇子舞衍生的作品的持续燃爆,在参赛期间获得了7.6亿的播放量。
报告指出流行、电音成国民pick曲风,而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不同性别的用户、不同地域的用户都有着不同的音乐偏好,比如河南用户偏好国风,四川用户偏好说唱,云南用户偏好民谣。今年8月,抖音的日活用户已突破6亿,超大的用户基数加上多元的用户偏好意味着各类音乐都能有机会在抖音上释放传播力。另一方面,多元的音乐崛起也会反向拓宽用户的审美偏好,形成在多样性上的良性循环。
从4年前的强势破局到如今生态构建,抖音一直坚持“让更多音乐和音乐人被看见”的理念,并在音乐创作者、音乐作品和音乐消费维度上建立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更多优质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人在其中获益。如今更强调多元的抖音音乐生态,也将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 报告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