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关于短视频的弊端,短视频营销的弊端

  

  中新网7月8日电(记者王逸群)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暑假即将来临,不少家长已经开始规划孩子的假期生活。近年来,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众多,办学资质不一,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校外培训领域暴露出诸多问题,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造成学生课外负担,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整个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时,中国消费者协会有话要说。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建议,面对培训机构“琳琅满目”和昂贵的培训费,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慎重选择。校外培训市场有哪些消费陷阱和乱象?消费者应该如何正确选择?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介绍,目前校外培训存在六种乱象: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资质缺失、营销焦虑。   

  

  校外培训的六个“坑”你踩过几个?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   

  

  案情显示,2020年6月,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吴老师花9000元为其子女在当地培训机构申请培训课程,双方签订了培训合同。19天后,吴先生要求培训机构按照合同载明的“一个月以内70%退款”条款,以现金形式退还6300元,但培训机构只同意退还5000元。因此,消费者向当地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经调解,剩余款项被退回。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者指导部徐江表示:“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缩水、未按合同约定开班、合同中有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单方变更服务协议、未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等。其中,不按合同规定为消费者退费尤为突出。”   

  

  校外培训的第二个“坑”是收费靠忽悠。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介绍,校外培训课程普遍周期长、成本高。虽然教育部门规定只能提前收取三个月的费用,但一些培训机构往往采用“买三送三”的方式,忽悠家长一次性支付更高的费用;有的还诱导家长分期付款或贷款,但故意隐瞒贷款利率和风险警示,家长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套路贷”的陷阱。   

  

  徐江说:“如果培训机构关门或者负责人跑路,消费者会面临无法上课、拿不回钱的情况,有的甚至会继续还贷。比如近年来,微博英语、巨石达阵、优胜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相继倒闭,深陷资金链危机,涉及大量消费者,损失巨大。”   

  

  价格欺诈也是消费者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从未销售过的课程标上几百元的“原价”,然后吸引消费者低价购买;实际上只卖一美元的课程标价是几千美元。2021年6月,在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案例中,15家校外培训机构因违法违规被罚款共计3650万元。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价格欺诈。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竞争局局长袁锡禄表示:“比如,邦德在微信官方账号上标注‘两次试听课结束高分作弊,原价在430元,现价仅在12元’。其实,教程包是2020年专门为‘双12’推出的新体验活动,其所谓的‘原价’此前从未销售过。”   

  

  校外培训机构的另一个“坑”就是虚假宣传。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的执法中,市场监管部门   

  

  资质不足也是校外培训市场的主要乱象之一。根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事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然而,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在实践中,存在培训机构证照不规范或教师资质不足等诸多问题。徐江介绍:“2021年6月,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周老师向市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称自己将孩子报了培训机构的辅导班,费用为21384元。后来几门课下来,周老师发现培训老师不是事业单位正式聘用的专职教师,而是临时调配的。老师的资质也有问题,服务质量很差,导致孩子上课时间总是被调整,不稳定,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   

  

  校外培训的另一个乱象是焦虑营销。从楼宇内的公交站、电梯等实体场所,到微信、短视频等线上平台,都有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洗脑”宣传等口号——“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不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引起了家长的焦虑。某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简历不漂亮,无非是拿什么杯子,参加什么比赛,参加什么考试,只有拿个证书。”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家长,不要盲目跟风为孩子报班,要理性客观地对待培训机构的广告,如“100%通过率”、“快而实的加分”、“一线教师”、“0元课程”等,不要轻信或盲目顺从。   

  

  市场监管总局网络监管司二级巡视员李东伟表示,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和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学生家长可以参考合同示范文本,更好地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