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这样的问题“你通常看Tik Tok/阿托更快吗?”在以哔哩哔哩为首的青年社区,你会获得对方的白眼,甚至直接被黑。即使是现在,短视频也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超过一半的中国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观看平台。
然而,这绝对不包括哔哩哔哩的年轻人。
在他们看来,Tik Tok/亚图快一点/视频号基本上与“低文化”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年轻人似乎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表示厌恶:“声音太吵,音乐也洗脑循环!”“这一段简直太土气了!”“同一个主题火了,都是随风拍的!”“认真的人谁看Tik Tok?”
从演讲的角度来看,短视频APP就像一个魔鬼,让年轻人害怕躲避。
即使在知乎这样相对客观的社区,如果搜索Tik Tok、短视频等关键词,也能看到“为什么哔哩哔哩用户看不起Tik Tok?”" Tik Tok正在摧毁当代女性的价值观吗?"“你在Tik Tok最讨厌什么梗?”“长时间看Tik Tok有什么影响?”" Tik Tok的平均教育水平有多低?"比如骇人听闻,但又带点不屑。
毫不夸张地说,点击进入问题阅读下面的高赞回答,字里行间流露出优越感,让人想象在温暖的午后端着热气腾腾的卡布奇诺,鼻腔里传来不屑的声音,同时腾出双手在键盘上打出慷慨激昂的文字。
当然,恐怕他们打出来的时候没有想到,但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哔哩哔哩,现在已经被来自Tik Tok的大Vs完全俘虏了。
#优秀的是作者,不是平台。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植物研究所的科普作家张辰亮,其账号“无限光明科普日报”经常发布一系列有趣的科普视频(天上的水猴),迅速走红网络,被科协评为“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而我则因为长得像藏狐而被粉丝戏称为“狐狸导演”。
截至本文发表时,胡导演在已获得313.3万粉丝,获得1180.7万点赞,累计播放量超过2亿次。单从这组数据来看,“无限光明科普套路”是哔哩哔哩科普区当之无愧的重量级咖啡。
作为对比,以2020年UP百强得主之一的科普作者“碧道THU”为参照。粉丝总数419万,点赞数1704万,累计播放量1.3亿。(这里的对比只是为了数据分析,并不是为了对比两大咖啡的业务能力。胡导演和毕导演都是个人最喜欢的作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福克斯导演的主战场不在哔哩哔哩,Tik Tok是他发布视频的主要平台。这一点只能从福克斯导演视频的画面比例来看。基本上是用手机拍摄,做一些简单的后期制作和写作,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不适应PC。
事实上,除了福克斯导演之外,这些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科普作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在哔哩哔哩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不难看出,在所谓的“LOW文化”中,依然有大量的“春雪”爱好者。
#土味视频也很受欢迎。
在随后对哔哩哔哩和Tik Tok的考察中,我们会发现除了“高大上”的科普视频外,“李霞巴人”的搞笑本土视频在哔哩哔哩也非常受欢迎。接下来,我们将用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
比如可以称得上搞笑视频顶流的《疯狂小杨哥》,自Aauto Quicker出道以来,迅速风靡了很多平台。他的视频中有很多调侃家人的桥段(小弟在天堂的周末),还有用于审美疲劳的电音BGM,绝对是土味视频的代表。
m/large/pgc-image/ca10dbda19e540af944a715af87fcbd6' alt='被B站小年轻们看不起的土味视频,如今正在血洗B站' />然而可能让很多小年轻“大跌眼镜”的是,疯狂小杨哥自去年3月来到B站之后,仅仅一年时间就吸粉近180万,获赞数955万,播放量更是高达2.1亿!不仅如此,近半年来在B站发布的视频中,播放量全部都在300万次以上!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譬如刚刚入驻B站连半年都不到,被视为抖音顶流的“狈总”、“真子日记”等账号,其播放量和粉丝数较之B站的其他同行,均取得了极为耀眼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那些尚未入驻B站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在进行简单的关键词搜索之后也会发现,部分UP早已将他们的作品或剪辑或搬运至B站,而且也有着相当不错的观看量。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高大上”的B站,一样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些引人会心一笑的土味视频。
# 平台,并不是优越的本钱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简单总结:一位足够优秀的视频创作者,其作品不论是发布在B站、抖音、快手抑或是其他什么平台,注定将会收获相应的关注。换言之,平台终归只是平台,关键才是在于内容本身。
更何况,来自其他平台的作品,在B站本身也有极大的市场――毕竟,既然有阳春白雪,那当然也该有下里巴人。从这一点来看,或许不同间平台的用户年龄、身份有所差别,但彼此对优秀作品的喜爱却是共同的,绝不应该因此而卖弄自身的优越感。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被大家诟病的抄袭、洗稿,难道在B站就从来不存在么?不过脑子,缺乏常识的可笑评论或弹幕,难道在B站就从来不存在么?断章取义,夸大讲历史的人,难道在B站就从来不存在么?
回首过去,尚为小众的B站之所以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正是兼包并蓄的风气,不拒绝不踩踏其他作品或群体,而受到粉丝们的欢迎么?那为何若干年后的今天,部分小年轻却将B站作为自身优越感来源,而看不起其他平台的用户或作品呢?
必须要明白,我们所反对的应是低俗、恶劣的作品和内容本身,而不是使用某个平台的用户。再引申一些来说,我们在判断事物好坏的时候,应当积极采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作品的)优缺点,而不是简单的将其(全平台)一棍子打死。
否则,就会像当下很多小年轻那样,将“二次元”和“幼稚”等标签打在B站用户身上,来炫耀自己那一文不值的优越感。但在外人眼里看来,这种受“非黑即白”思维影响的二极管式优越感,恐怕才是真正的“Low”文化。
> 这里是八号避难所,每天为你带来主机圈、网游圈、电竞圈有价值的深度内容和更犀利的吐槽。如果你觉得我们还不错,请关注我们!谢谢你这么好看,还愿意读我们的文章。
> (我们将不定期开启微头条转发抽奖活动,关注我们并转发抽奖微头条即可有机会获赠Steam/Wegame游戏、主机游戏、Q币、游戏周边等各类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