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视频文案策划 短视频招聘面试是个坑

  

     

  

  来源:新华视点(_ID:_ XHSXHSD)   

  

  “史上最难就业季”“创新低招生比例”“裁员潮遇上招聘潮”……随着秋季招聘的到来,一些线上求职中介平台一方面制造求职恐慌,另一方面又自称拥有招聘“内部资源”和“绿色渠道”,推出“内推”“保底报价”等高价项目,收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真的如求职平台所说,交钱后就能保证录取吗?《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内推比走后门还简单?求职中介撒网式推销   

  

  “xx企业2020年秋招正式启动!我已入团领取专属内部推送码,提前一年拿到全职offer!”在朋友圈看到这条消息,刚从广州毕业的小王激动不已。扫码进群后发现,想要获得内向的资格,需要将上面的文案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   

  

  按要求在朋友圈发帖后,小王被告知自己的简历可以先被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查看,但还是有筛选淘汰的概率。如果想直接去面试环节,需要参加6000元到5万元不等的线上求职培训课程,才有机会被推进去。   

  

  记者注意到,这种打着“向内推”旗号的文案,在应届生求职的朋友圈、_微信_群、_QQ_群中病毒式传播,一些求职中介甚至声称“向内推比走后门简单”。   

  

  记者发现,所谓的“内推”伴随着高额的培训费用清单。据求职平台的职业青蛙介绍,“4-6万元的已付保险报价项目有一个内向额度,可以通过笔试或面试。”老师offer、爱思怡的求职平台等平台在介绍高达4-5万元的付费项目时都承诺:“有企业内部推动,保证顺利拿到offer。”   

  

  Professional Frog表示,平台与数百家大企业合作,享有大企业“绿色推送”的优势。如果企业需要实习生或者有就业机会,平台可以优先推荐带薪学生。“我们有内部资源,很多公司给了我们10张或20张面试直接卡,这些都是免费学生拿不到的。”平台工作人员说。   

  

  一些求职平台表示,学生可以享受在职员工辅导,最大限度地掌握“内幕”。爱思怡求职平台工作人员向记者推荐了一个耗资高达4.98万元的“V计划”项目,称该项目是企业内部员工对求职者的一对一培训课程。“在职员工充当导师,带你浏览行业知识,熟悉网上申请、笔试和面试流程,可以帮助你顺利拿到offer。”据职业青蛙介绍,部分平台导师是“校招面试官”,可以提前了解考点。   

  

  名企实习、内部员工辅导、“保offer”都有“坑”   

  

  调查显示,部分平台充斥着名企实习、内部员工辅导和“担保要约”等套路。   

  

  ——在名企实习没有得到企业认可。Synet求职平台表示,其STE(著名企业实践项目)此前曾与联合利华、普华永道等企业合作,为求职者安排实习。项目费用5500元,含4周实习。但记者发现,求职机构申报的实习只是“网上实习”,而“导师”通过邮件、语音或文字进行沟通。   

  

  当记者问及相关企业的实习证明能否发放时,工作人员坦言:“项目合作企业管控严格,无法发放实习证明。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在求职平台上盖章。”   

  

  暨南大学的杨出资赞助了刺猬求职平台的“十五天线运营实践项目”,其中包括为网易云音乐策划一场活动。任务完成后,平台并没有提供网易的实习证明,而是平台“熟练”地将经历写进了简历。   

  

  ——据说企业里的员工教书,   

  

  “有些企业不允许员工兼职。为了保护我们的导师,他们只能显示化名。”爱思怡工作人员解释道。   

  

  ——申报“担保要约”实际上是“障眼法”。一些求职平台声称可以帮助学生拿到自己喜欢的offer,如果没有拿到合同所列企业的offer,可以退还60%的费用。   

  

  一位向爱思毅报了4.98万元“V计划”的中山大学求职者告诉记者,签约时,平台会列出40到50家不同梯度的企业,有些是符合学员求职意向的知名大企业,但大多是招聘门槛低、招聘人数多的小企业,比如常年招聘业务员的小网络公司、P2P金融机构。“只要拿到名单上任何一家公司的录取名额,他们就会声称‘担保要约’成功。”   

  

  多家企业否认与求职平台有合作 平台涉嫌虚假宣传   

  

  针对给员工讲课、配合求职平台等相关问题,记者向多家大企业求证。多次出现在求职平台名单上的腾讯表示,没有与任何第三方求职机构开展任何工作。   

形式的合作,不存在与线上求职平台有付费内推的合作关系。另一家高频出现在名单中的企业字节跳动称,公司不允许员工私下代表公司对外进行任何指导。

  

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就规范的大企业而言,但凡有第三方号称“保录取”基本都是假的。

  

北京市天平(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欧卫安表示,求职平台在未取得企业同意的情况下以“企业在职员工指导”“内推”为幌子招揽生意,属于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涉嫌虚假宣传,而“保录取”则涉嫌合同欺诈,相关监管部门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一些企业招聘负责人 _建议_

  

,求职者最好直接通过招聘企业的官网或现场招聘等渠道求职,避免上当受骗。同时,企业应在招聘过程中做到信息公开透明,避免第三方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去欺骗求职者。(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胡林果)

  

_微信_ 编辑:陈周阳

  

监制:邹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