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姑嫂一家亲个人主页西瓜 二丫生活主页西瓜视频

  

  扭摆是一种传统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手工业在城市和农村都消失了。上世纪中叶,扭摆是我家乡妇女的一项基本功!当时在我的家乡盱眙,女孩子从十一二岁就能做一些基础工作开始,就要学会拧线,这也是被归为“女人”的女人必备的基本功。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棉线和其他计划商品一样,远远不能满足普通人的需求。用线票买线简直就是九根牛一毛。农民家庭一年到头都需要线来做他们的单衣、夹衣和棉衣。帽子、鞋袜需要线;缝行李、被褥需要线;不时修补破布需要线程.简而言之,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线,越穷越需要线。为了谋生,勤劳智慧的老奶奶们采用了祖先留下的传统方法——捻线。   

  

  加捻需要一个夹纱器,它由一个线轴和一个落纱器组成。线轴长约25厘米,薄而光滑;吊坠直径约3厘米,又圆又圆。如今,50岁以上的女性都会对当年的仙陀有记忆。   

  

     

  

  线轴大多由竹子制成,厚度与筷子差不多。金属丝吊坠由各种材料制成,包括铜、铁、陶瓷和木材。而且金属和陶瓷的线坠稀有昂贵,盱眙农村常见的线坠大多是木头做的。在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卖线坨的摊位格外醒目。商人将圆形木制吊坠染成红色或粉色,并配以光滑的线轴。展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杆一线,光彩夺目,真的很美。这种线坨既美观又好用,但是价格比较贵,每根一毛钱。集市上也有单独的吊坠卖家,价格也相对便宜,每个五毛钱。农民家庭过去过着节俭的生活,所以这种线坠在当时很受欢迎。会员花了一毛钱买了两个线坠,带着线轴回家,就有两根线杆了。   

  

  因为制作工艺简单,很多农民自己做了线坨。取一根竹筷,在圆头顶端刻一个小凹槽,留着绑线用;然后用石刀把竹筷子的方头削薄,这就是线轴。找一根粗擀面杖的圆木棍,锯掉一根手指粗细的圆木块(细木锯粗一点,密木锯细一点),在圆木块中间钻一个小孔,将筷子细端插入小孔中夹紧;线陀完了。自制线坨看似简单,但也有门道。线坠的圆孔必须在块的中心。如果是左或右,它会摇摆,拒绝转向。线坠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旋转力。如果太重转不动,就要切掉一个小圆。如果太轻转不动,就要改变重量。也可以在成品线坨上加一枚铜币,达到增加旋转力度的效果。据我记忆所及,木匠的父亲帮村民们做了很多木绳!   

  

  扭是女人的工作,心思细腻,行动熟练;分工明确,手指协调自如。捻线时,女性通常左手持棉(捻好的棉选,纤维长),右手轻轻捻线筒,使线轮顺时针转动。线轮转动后,捻线机用拇指和食指捻棉花,双手交替拉伸棉线,使其变成棉纱。捻线时,握住棉花的手要举得更高,棉花要一点一点地拉成细条子,细条子会随着线坨的转动逐渐收紧成细线。如果线条不均匀,扭曲的线人会用两个手指均匀地摩擦。   

  

     

  

  随着棉线的逐渐伸长,当线坨接触地面时,就停止扭转。捻线者拉出筒管顶部的线扣,将捻好的线绕在筒管上继续捻线。当线轴上的球被缠绕成拳头大小时,将扭曲的线缠绕起来   

  

  扭转分为粗线和细线。鞋底、鞋子、手套、围巾、帽子、袜子要用粗线,缝补衣服、钉扣子、缝床单要用细线。捻线线人会根据实际需要将捻好的线合并成两股或多股,几股合并后,转动线轴,使其缠绕成线或绳。盱眙人把这个过程叫做“搁线”,搁线结实耐用……绞线织成围巾、帽子、手套后,爱打扮的家庭主妇会从供销合作商店购买各种颜料,染成红、蓝、绿等各种颜色,鲜艳夺目。   

  

  我学会了捻线   

  

  捻线大多是在农闲的冬天。奶奶和阿姨们围着火盆扭来扭去聊天。我们的孩子正忙着在火盆周围玩捉迷藏或吃爆米花。有一次,我趁李阿姨回家的空隙去拿棉花,用线拧了一下。因为不知道怎么拧线,线就到了我手里,我不停的荡啊荡,最后拧了一根线,一点用都没有。想学拧线,就回家用胡萝卜做了一个简单的线坠。虽然线头简单粗暴,但还是放不下。有了自己的线陀,我迫不及待地想学会怎么拧。只有这根线撑不了多久。两天后,萝卜片会褪色。后来,我让父亲做一根木线。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我使用了扭管。徐二雅在村里的针线活不太好,未婚夫就让二雅给他做一双鞋穿。二丫担心自己做不好,就让我嫂子做,她嫂子让我帮忙拧线。二丫结婚前,还送了我好多礼物给我姑姑呢!   

  

  捻线高手李二嫂   

  

  嫂子李二是村里有名的捻线师傅,人称“李三快”。她可以自己拧线,可以三个人同时使用。李二的小姨子不用用眼睛看捻线。她只用手拉棉花,但她总是快速而均匀地拉。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很佩服她。寒冷的冬天,午饭后,一群女人聚集在李二嫂子家的院子周围。   

院里晒太阳,大家边做针线活边拉家常,庭院里总是欢笑声不断。

  

  

表姐纳鞋底捋破手指

  

舅舅家有6个孩子,5个男孩,1个女孩。舅母前些年生病落下后遗症,有点痴痴霉霉的,一家人的针线活都落在表姐身上。大集体时代,表姐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要为全家人补衣服、做鞋子。别人家都有老人作帮手捻线,我舅母不但不能捻线,还会把捻好的线搅乱,所以表姐捻好的线都要藏起来,唯恐被舅母搅乱。晚上,劳累了一天的表姐在煤油灯下纳鞋底,脸被油烟熏成了花脸,手指经常被线绳捋出血口,流出殷红的血。

  

许二奶捻线贴补家用

  

邻居许二奶年近七十,早些年儿媳因病去世,留下两个智障的孙子(儿子、儿媳是近亲结婚),两个孩子只知道吃饭不晓得做事。大集体时代,一家四口人,只靠儿子一个人挣工分,根本不能养家糊口。许二奶每天打理完家务就忙着捻线。等到逢集,她就带着捻好的几陀线去集市上换些盐、酱油、火柴、肥皂等生活用品,许二奶靠捻线贴补家用,使一家人平安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为伟大的女性点赞

  

其实,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妇女们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晚上收工回家要做饭喂牲口、缝补浆洗、照顾孩子……捻线做针线活,只是家庭主妇一种捎带的营生。她们只能利用茶余饭后的空隙、冬季的空闲和煤油灯下的苦熬做针线活以维持生计。年复一年,她们就像一杆杆铆足了劲的线陀儿,一刻不停地运转。为了生计,她们吃尽人间千般苦,却从不唠叨,从不埋怨,从不计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就是盱眙乃至全中国农村妇女的博大情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中国女性,是你们用坚强的意志成就了那段艰苦的岁月,让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平安地度过了辛酸难熬的时光。时过境迁,线陀不再转动,但这种古老的用具,铭刻着沧桑岁月的印痕,承载着中国农民的苦难,演绎着人类几千年的超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