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如何看待短视频与非遗的融合,非遗文化短视频文案

  

  作者:李惠芬(南京市社科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是一种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的传播文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战略使命,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播与秩序、平台建设与利用、公共场馆展示与研发四对关系。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命为载体的现场传播实践。要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产生新生力量。开展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是“活化传承”的重要模式。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创造性地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的生活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转化方式。继承中创新,创新中继承,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注重培养老一辈接受科技力量的能力。增强传承的有效性,用科技理论改变大部分传承人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流、记忆和言行的方式。培养一批既懂市场又懂营销,热爱非遗的专业化非遗专业中介。坚持创新传承不应基于“纯创新”层面或破坏保护对象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在鼓励传统优秀文化产品现代适应性的同时,要坚守创新的本源。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的关键。“保护”是非遗传的第一政策。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通过记录、扫描、摄影、转录等方式,突破了传统展示的单向性。利用线上线下媒体扩大传播是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产权意识不足。扩大传播影响力,关键在于尊重知识产权,构建基于“秩序”的非遗传传播新格局。处理好传播与秩序的关系,一是建议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出台核心工艺美术拍摄传播保密协议等一系列配套法规,确保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二是要加强非遗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的自我意识,鼓励非遗传承人为其作品申请专利。三是充分发挥“商标”功能,加大侵权盗版执法力度。   

  

  建设与利用:深化非遗资源高质量共享的前提。基于“共享”的数字平台建设,为无形资源的高质量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了空间。数字技术平台建设的关键目的是利用它形成“信息与资源融合、管理与服务融合、在场与线上联动、线上线下互通”的无形保护与传承新模式。非遗数字化的优势在于共享,但研究也发现,当前非遗数据库平台建设存在“重硬件建设,轻网络使用”、“重数据记录,轻文化传播”的现象。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建设与利用的关系,首先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及时构建信息、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   

  

  展览与R&D:激发公共场所精神价值的核心。公共文化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体现了文化责任。文化创意产品的展示和研发是当前公共文化机构在“直播传播”中的“两翼”,缺一不可。然而,不同的公共文化机构在非遗展示、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人们的关注度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处理好展览与R&D的关系,激发公共场馆非物质文化价值的核心。一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地方知识、塑造地方公共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被悬置在民间文化成果或文化行政中。二是建立非物质知识产权素材库,构建基于非物质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标识体系,为非物质文化产品的研发提供资源。三是培育和引进非遗创意人才,打造区域非遗创意线上名人品牌,扩大非遗影响力。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