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的哲学史》
《最美的哲学史》
[法国]吕克费希尔和克劳德卡佩利尔著。
胡杨翻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什么是哲学?”是贯穿人类发展史的一个长期主题。“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是一个伴随的询问,也是一个关于“无用使用”的深奥话题。至于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花了一生的时间思考和给出答案,但答案是不同的。最近,我拿到了《 《最美的哲学史》 ,》这本书,与其说是对哲学思想发展的漫长历史的回顾,不如说是一本关于自古以来哲学家如何重要地回答“哲学是什么”的书。相反,它探讨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我们在哲学的道路上能获得什么,我们期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安身立命的哲学
黑格尔曾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故乡,“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那就是“就像一座寺庙,在其他方面装饰得富丽堂皇,但不像最神圣的上帝”。哲学可以给我们一个心灵的港湾,对智慧的热爱,对真理的探索,对意义的追问,可以丰富精神,赋予我们更加立体丰富的生存意义。
然而,现代人往往面临着远离哲学的生存危机。对效率和技术的过度关注,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到无所适从。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人们筋疲力尽,在快餐式消费文化时,他们拒绝认真思考。人在重压下无法呼吸。步步为营的生活,冷眼旁观的理智和看透世界的温暖与温情的成熟,让现代人的生存充满了悲凉。幸运的是,作为一种双重存在,人类决定了人类不仅仅是自然存在,而是具有精神维度的社会存在。思想是人类力量的源泉。无论人的境遇如何变化,总有一种精神力量引领我们超越现实,重新探索人生的终极目的,在多元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价值,让生活向有尊严、充满正能量的美好生活敞开。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说:“人只是一根芦苇,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会思考的芦苇。”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精神境界的向往,都为人类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哲学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力量。
追寻好生活的哲学
纵观哲学史的发展,理论流派要么理性而严肃,感性而直观,深刻而厚重,要么诙谐而灵动。然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永远贴近我们的生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有无限的意义。无限的精神与有限的生命之间的矛盾,往往带来无奈与虚无。有时候生活变成了“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我们常常有“住在别处”的冲动,期待不同的生活体验。在被条条框框束缚的现实世界里,我们会不自觉地有一种打破桎梏的冲动,希望实现对世界“在路上”的期待。 《最美的哲学史》 's的书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美好的生活属于注定要死的人。它可以拯救我们无足轻重的存在,无足轻重的感觉预示着人类的短暂和机缘。”。用纯粹的人类理性来应对这种挑战,绝对是哲学的终极目标。"
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让人类过上一种值得期待的“美好生活”,是哲学赋予我们的态度。无论是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对正义和幸福的论述,笛卡尔对思想和人性解放的主张,尼采对释放生命力和强大自由生命的疯狂坚持,康德对道德法则的坚守以及黑格尔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弘扬,这些都指向美好生活。与转瞬即逝的幸福不同,美好的生活是一种持久的幸福,有厚度,有深度,有韧性。在哲学的永恒维度中,生命是不能缺席的,换句话说,哲学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体验。追求美好生活,把握当下,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自己对未知的小小恐惧和迷茫。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种美好的存在必须以人的精神为支撑。生动而美好的思维构建了人平静而诗意的生活。哲学始终追求意义的世界和人类存在的家园,它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生命的热爱,使哲学成为一门有温度的学科。
始于童蒙的哲学
无论是哲学启蒙读本还是哲学家的经典著作,都回应了“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和结论的哲学问题。然而,哲学思想并不是同时停滞不前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虽然终极真理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哲学史上的每一次更新都能为解决美好生活的问题带来新鲜血液,而那些过去的哲学并没有被丢弃,它们持续了很长时间。
弥新。”在希腊语里,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这意味着人们始终在探求真理、追问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永远在路上。在这条路上,哲学启蒙之于成人和儿童同样意味深长。当我们回顾哲学的起源,哲学思维源于好奇,人们对大自然本源的无限憧憬和追问使人们完成了思维的变革。孩子的好奇心是一种天性,如果我们可以从孩提时代就用哲学呵护这好奇的灵魂,那何尝不是我们追求好生活的一种选择?更况且对于哲学的追问连哲学家都没有标准答案,在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成人和孩子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又何尝不是对孩子灵魂和思想的尊重?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不仅面向未来探索无尽可能,也向人性复归激发灵魂潜能。
然而在现实中哲学启蒙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如今的孩子被沉重的课业和所谓的“素质教育”压得喘不过气,课上和课余的时间全部被填满,想象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和标准答案挤占。“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更是绑架着家长和孩子疲于奔跑,我们明知育儿需要慢慢来,却总也做不到。在功利主义的教育里,上至成人下至婴童,谁还有条件为哲学留时间,为思想留白,为想象留出空间,这些正常而美好的生活变得多么奢侈。我们这些焦虑的父母其实都没有摆脱对子女成功的期待,哲学的辩证与反思、对意义的追问会让我们懂得理解他者,懂得对世界的立体化解读,这将会让成功这个如今单薄的概念变得丰富多元。
要知道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在漫漫长途中领略路边美景俯拾精彩人生,对万物的思考对真理的追问,人从哪里来,为何人终有一死,如何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精彩,我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让他们信笔涂鸦,给他们讲诗歌、神话和童话,这些带给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单纯的快乐。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那时的他们最切近哲学,俨然一副小小哲学家的模样。苏格拉底曾用“精神助产术”来描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即通过一系列的发问推进思想和认识的加深,引导人们思考什么才是善政体、好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若是思考和发问始终伴随着我们一生,用丰富的人生体验让灵魂充实,让精神富有摆脱匮乏,这才是成长的真正意义。
孩子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鲜活的、立体的生命,只有拥有独立思想和良好人格,有着期待并追寻好生活的情感,才能够顺利完成这场马拉松长跑,无用之大用的哲学可以引导他们向这个方向前行。用哲学史的厚重感使孩子明鉴真理,用哲学的深邃让孩子审问慎思,用哲学的奇妙让孩子尽情想象,用正义、道德、善、自由、幸福这些构建起哲学的价值引导孩子遵循内心的指引选择未来的人生之路。这岂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人人都拥有哲学的“慧根”,就看我们是否曾呵护哲学思维的精神萌芽。
永远在路上的哲学
哲学的反思、思辨和批判性决定了能够解除掉人们思想的禁锢和视野的局限,让人们用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胸超越小我,这种通往高层次的思维攀登和训练为人生开启了无限可能,人类的自由精神容纳广阔的世界,推动着思想永远在路上。
借用知名学者袁行霈的一句话,“很难想象一个人的生活中缺乏诗意,记忆中缺乏历史,思辨中缺乏哲学,这就是人文学科看似无用、实则用莫大焉的独特魅力。”《最美的哲学史》这部书将当代哲学主题总结为“爱”――“爱能够把人类固有的那些可爱之处变得伟大,它催生了一种新的共同体概念,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舒适宜人的,而且我们希望这样的世界也可以属于我们的爱人、孩子以及未来的人们”。在这里,哲学是对好生活的追寻,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哲学史,对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了人类以积极的生存意义,在这个维度上哲学更像是一部具有美学意蕴的艺术史。
(原载《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0日,原标题为:通往好生活的哲学)
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