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现在的_大学生_有钱任性,花父母血汗钱也不难受。今天给大家介绍_大学生创业三年年收入过百万的成功案例。以下是_青年创业_。
边肖分享的3个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在校 _大学生创业_ 例子一
1980年,钱董军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何典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立志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家庭贫困的生活。
1999年,父母为做生意借的8万元被骗,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钱随父母来到天津大港。靠着父亲的厨艺,全家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租了下来,存了钱,借了钱。
刚到天津时,钱董军特别向往大学生活,所以一有空就去附近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结交一些大学生朋友。通过与大学生的接触,他知道大学生毕业后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于是有了上大学后自己挣钱的想法。
钱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除了复习功课,从旧书摊上买的数百本杂志都被一页一页地翻了过来。大量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刺激了钱活跃的大脑,尤其是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文章,让他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仅靠找一份好工作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从底层做起,走自主创业之路。
开学一周,掘得第一桶金
2000年,钱考入陕西长安大学。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家长们既高兴又担心。生意失败使他们负债累累,他们无力支付儿子的学费。最后全家总算拿到了2000多元。
报名当天,钱手里拿着2000元现金,在长长的报名队伍中一次次退到后面。后来他鼓起勇气找了个辅导员,终于争取到了延期交学费的机会。安定下来后,钱心中萌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日子越艰难,就越要咬紧牙关,想办法改变命运。
开学第三天下午,钱一个人在宿舍看新课本,这时一个哥哥推门进来推销随身听。就在这时,几个室友也回到了宿舍。结果哥哥没花多少时间,四个随身听被室友以每台80元的价格买走了。这件事让钱隐约觉得,一个商机和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体就在自己身边。后来,他从同学那里了解到,Xi东郊有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个周末,他走访了这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仔细对比了各种随身听的性能和价格,以15元的批发价买了6个师兄推销的款式的随身听,净赚了300元。这是他挖的第一桶金。之后,在学生刚习惯使用卡式电话的时候,他从IC卡经销商那里低价买了电话卡,然后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学生,赚了一点辛苦钱,同时给了学生一些福利。后来喜欢上游泳服上游泳课,复习准备考研。
_材料_,英语磁带,他找到了比校外价格低的供货渠道。一年后,他成了校园里有名的“商人”。
底层做起,为创业做准备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钱不仅课后好好学习,还时不时去学校图书馆看一些法律、心理学和市场营销。
以及书籍的其他方面。在他看来,出售和倒卖纯粹是个人行为,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创业,最好先融入企业,在企业中体验,懂得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二:“财经快递”一年赚到6位数
“很多快递只能送到学校门口。从宿舍跑到学校门口至少需要20分钟。有些快递员会不高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学生孙晓告诉记者。幸运的是,金融专业的学生陈伯福在校园里开设了“金融快车”。据陈骁的合伙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景琦(音译)介绍,这是一家专门为学生设计的快递公司。他们和杭州的一家大型快递公司达成协议,专门负责校园内快递的收集和投递,而学校专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仓库。
有了这个快递公司,学生的快递到了,公司就会有人给学生打电话,学生可以随时到公司仓库取货,方便多了。“现在每天基本上有500到600个包裹,”齐静告诉记者。“公司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基本攀升到六位数。”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三:
刘虎峰,陕西宝鸡一个农民的孩子,2005年考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他哥哥每个月补贴他300多元,在整个学习期间都极其困难。毕业后,他在南京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为一些大型电厂和钢厂的锅炉“热控”做技术检查。
刘虎峰工作的企业因负责人管理不善而倒闭。当投资人准备注销公司时,刘虎峰觉得“太惨了”,投资人给他留下了公司的“空壳”。就这样,只剩下几张办公桌椅和交了一年房租的“公司”,刘虎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起初,他投入了工作积累的1万元,开始经营市场。不幸的是,三个月后,他没有生意,花光了所有的钱。快到年底了,表哥借给他8000元让他先回家。但刘虎峰为了寻求公司发展的转折点,绕道去了一家电厂。电厂负责人之前对这个年轻人有好感,答应给他一笔生意。刘虎峰立即回到南京“动手”。最后这个生意赚了6万,他的创业之路一片光明。
2010年,刘虎峰和女友口袋里经常没钱,最困难的时候需要回家筹钱。有一次他跟一家军工企业谈生意,对方需要一种。
通信信息化设备,虽说刘虎锋对软件编程不陌生,但他为了订单质量仍请来专家合作,很快生产出全新产品。为此,2011年公司销售额超过百万元。看到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刘虎锋决意专攻这个系统集成产品,注册了“北冶机电设备公司”,并报名参加创业培训班以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去年底,他开着刚买的新车回家过年。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四:“倒腾”二手货解决了生活费
“向毕业生购买二手自行车,进价平均40至50元,然后再卖给新生和有需要的老生,每辆车可赚30元。2011年一学期就卖了200多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的戴文星告诉记者。“每年放假和开学的时候,都是我的旺季。”
大二的时候,经学院创业指导老师的指点,戴文星开始运营一个“二手书”的项目,也就是回收废弃的教科书,再折价转卖给书店。
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很简单,通过废品收购站、离校的同学等各种渠道,以低价收购各类被“抛弃”的图书、字典、学习资料等,再经过自己的筛选整理,理出一个图书分类表。然后,通过宣传,以远低于新书的价格销售给有需要的同学。“销售情况非常好,尤其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资料,以及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很受同学们欢迎”,戴文星告诉记者。
生意做大以后,戴文星还兼营库存图书销售之类的“大生意”,以及各类二手货的销售。小戴卖的二手用品十分丰富,大到电脑,小到网球拍、溜冰鞋,还有台灯、被子等等必备用品,生意出奇的好。“我们团队一共四个人,通过创业基本解决了生活费的问题”,小戴说。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五:大三男生卖卡 一年赚30万
“让消费者手持一张‘消费通'
卡,就可以在山东青岛不同的商店享受到会员待遇,这就是我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今年25岁的聂名勇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就和同学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到目前为止我的营业额已经近100万元,去年一年我净赚30万。”在创业战场上小试牛刀的聂名勇踌躇满志,期待自己的公司有更好的发展。昨天中午,记者在聂名勇的公司里,面对面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逛街逛出个“金点子”
“我是从临沂苍山考上青岛理工大学的,在机械学院读测控专业。我母亲身体不好,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一年种地能攒下将近一万元,家里的经济条件挺困难的。”聂名勇说,到青岛上学后,他看什么都新鲜,就想留在青岛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从大一开始,就努力学习,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
“创业这两个字说说简单,像我这样的外地大学生一没钱二没经验,真要干是很难的,真正让我决定自己开公司的,还是我无意间想出的一个创业点子。”聂名勇说,他上大三时有次到台东逛街,看见每个商家几乎都有会员卡,消费者可以凭卡享受打折优惠,看到不少人甚至有专门的卡包来装不同的卡,找起来很不方便,他突然有了用一张通用卡代替所有商家会员卡的想法。这样消费者持有一张全城通用的会员卡,可以享受上千家商家的折扣服务,不同行业的商家也能因此招揽到更多的客户,这就叫双赢。
大三当上了总经理
他把想法和两个同学说了,他们也认为这是个好点子。说干就干,三个人每人出资一万元,在2007年1月成立了青岛新领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我这1万元钱是从家里要的,当时家里一时没有这么多钱,是父亲给我凑的。”聂名勇说,开公司没有想象中顺利,租赁写字间、购置一些办公设备后,他们3个人的3万元钱很快就花完了。他当时心里也没谱,经常担心公司不能继续下去,没法和父亲交代。他发展的第一个客户是台东一家KTV,这里的经理很年轻,很快接受了这个新鲜事物,答应和他们结成联盟。此后,他们开始不断寻找新的合作商家,那一阵一有时间就到各商业街去推广消费通会员卡,给商家介绍理念,希望他们可以加盟。公司成立仅半年,他们就有了100多家结盟伙伴。
观念不同股东撤资
有了这些加盟商家后,他们开始推出消费通会员卡。到2008年4月,他们在接近1年的时间里卖出1万多张卡,三个股东大约赚了10万元。
“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三个股东也有了不同的意见,他们两个人认为应该继续推广我们的消费卡赚回现钱,但我认为应该把赚回的钱继续投到公司的发展上,给商家提供会员增值服务,因观念不同,到去年10月,另外两个股东撤资离开了公司,我的创业路也遇到了第一次低潮期。”聂名勇说,他想了一下,认为自己的路子是对的,因为卖卡赚钱总有市场饱和的一天。
“我们目前正在开发软件,记录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记录、联系方式,商家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可以有目的投放促销广告等,这些信息对商家是很有用的。有了这样的增值服务,我相信我们的公司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聂名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