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能是自己专业领域的大师
论文截图
因为研究性感内衣,硕士论文成了热门话题。
最近,在互联网平台上,如何看待“硕士论文研究内衣”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关于内衣的研究被贴上了“性感论文”的标签。
特别是,论文作者分析了“艺伎、兔女郎、贵妃”和“空姐、护士、女仆、女王、哥特公主”等角色对男性的情色心理影响,并被嘲笑无所作为。
科学研究没有禁区。毕竟现在不是布鲁诺的时代。学术论文被大众所关注,现在变得越来越平常。
只有学术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互动,如何才能避免“车祸”的发生?
工作不正常?
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性感内衣,与其嘲讽,不如认真改正。
本文题目为《人物角色在情趣内衣延伸设计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作者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服装学院,专业为艺术设计。
导师毕业于Xi安理工大学服装系服装设计专业,后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研究生班。2012年9月获评教授,高级服装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职称。
在服装设计领域,老师和学生关注的是性感内衣,技术领域也有专业,仅此而已。
为什么要研究性感内衣?作者认为,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与性感内衣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文献讨论很少,性感内衣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
《中国新闻周刊》搜索CNKI,发现以“性感内衣”为主题的学术论文真的很少,比如苏州大学的硕士论文《国内情趣服饰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和中原工学院的硕士论文《中国民间女子肚兜纹样的情感寓意融入当代女性内衣的应用研究》,其余多为期刊报道。
但在搜索一些网购平台时,市场相对丰富,“网袜”、“性感睡衣”、“角色扮演”被分类,可供选择的服装品牌有上百个。也就是说,性感内衣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行业,而相关的学术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
因为是学术研究,吃瓜的人在论文中所写的内容可能并没有经过仔细的更正,更多的是对论文题目所呈现的选题方向进行判断和标注。因此,作为学术论文的主旨,选题尤为突出。那么,学术论文的评选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同济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范秀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术研究的选题复杂。从根本上说,它必须符合学术标准。
就研究生的选题而言,必须在专业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规范之内;其次,是相关实践领域中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真问题”。还有,好的选题要有前沿性、开拓性、新颖性、充满工作量、完成时间可控等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良撰文指出,学术研究的选题应该是自由的,只要作者认为有意义,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回答这些问题。
马良认为,仅仅因为研究问题是敏感的,我们就不能认为研究本身有敏感问题。不能以作者的研究课题为依据,在道德上对其进行批判,添加不良词语,甚至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公众旁观者
硕士论文被网络观看,引发社会评判,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出圈。
如今,学术论文在网上被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包括中国科学院的热门博士论文,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外卖调查,以及备受争议的性感内衣研究。
至于后者,有人怀疑对不雅商品的研究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项严肃的学术研究。
当然,也有反驳质疑的声音:“明明看的人居心不良”,“其实这群惊讶惊讶的人是精神上的穷人”,“有些人喜欢充满仁义道德,但实际上他们充满了小偷和妓女”.
当越来越多的学术论文引起社会关注时
范秀迪指出,学术论文被公众观看是好事,体现了公众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监督,也体现了公众知识水平、学术素养和兴趣爱好的提高。
学术论文的价值本质上在于探索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能被大众观看,不仅对学生和导师是一种积极的激励,也是评判和发挥学术研究成果实际作用的积极动力。
当然,学术论文的专业领域和科技内容是不同的。有些论文公众容易理解,有些则很难读懂。因此,欢迎公众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观看”和评价。至于学术评价,自然要有学术机构按照学术标准来评价。
由于最近网络上的硕士论文,如何看待“硕士论文研究内衣”成为热门话题。
范秀迪认为,学术论文中对性感内衣的研究只是字面上的解读,只要符合专业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就应该被接受。
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性感内衣”比较敏感,这恰恰说明大众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和态度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不,只有文件。
在高校改革中,论文与学位挂钩的做法已经逐渐被废除,传统的“论文”形式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只用一篇兴趣论文来判断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已经过时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赵辉指出,中国。
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数量迅速增长的过程,全国在学研究生300万人,这个数字比恢复高考时的本科生数量还要多将近三倍。由于数量增长,研究生的成分更加多样化,一些人具备研究能力,更多人今后几乎不可能走向做研究的途径,在此情况下,研究生教育在定位、标准、教学内容和方式、评价上都要发生变化。
樊秀娣认为,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理论上还是应该看论文的实际内容。
目前学校把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说到底,也是把学术权力交给了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这种做法的科学性暂且不去讨论,但把发表论文作为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唯一指标,一定是狭隘和片面的。
樊秀娣指出,逐渐取消论文与学位挂钩的做法,不是降低学术标准,而是对办学机构提出加强教育教学投入、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