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迪迦奥特曼”,这大概是众多奥特曼中知名度最高的了。
自传入中国以来,迪迦就受到了广大小朋友的喜爱,剧中的一些动作和台词也被广大网友模仿,可以说是一代人的记忆。
不过最近有网友发现《迪迦奥特曼》已经不能再看了。
多个视频平台都无法搜索到这部电影。
就连豆瓣的页面都消失了,原创剧集的词条也删除了。
很多网友认为下架可能与《迪迦奥特曼》家长举报暴力犯罪的场景有关。也有一些网友认为,《迪迦奥特曼》的撤案与之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有关。
关于。
报道指出,《迪迦奥特曼》中,除了奥特曼日常与怪物战斗的情节外,还出现了武装袭击等暴力情节。除此之外,剧中还有很多黑暗和黑暗的元素。
这件事一发生,网友们明显分成了两派:
该下架了。暴力会教育坏孩子。
第一种观点。
请滑过去。
“该下车了。孩子看到总会打卡,以为自己是奥特曼。”
“孩子喜欢模仿,就应该改正!”
“从5岁开始,我就学会了在爱上奥特曼后每天都打我。我告诉他奥特曼是假的,但我不相信。我别无选择,只能关掉电视……”
“奥特曼下架,很多人不放弃,我真的无法理解(下架就好,优秀!),中毒颇深。难怪那些奥特曼卡最高能炒到1万元甚至更高。这不是毒害孩子的另一个方面吗?”
“最后,我看奥特曼也不用争了。奥特曼整天打怪兽,不知道家里买了多少奥特曼玩具。”
“请给孩子提供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的动画,而不是那些打架杀人的‘游戏’!”
“涉及暴力和黑暗元素的节目,在成长发育期对孩子的成长不利。103010,全网下架,自然正常。”
“应该下架,暴力儿童不能看!”
……
奥特曼这么无辜,不要什么都怪动画指导。
第二种学校观。
请滑过去。
“有说任何暴力的倾向。过去,一群人从小什么也看不见。现在怎么出问题了?”
”沉默不语,迪加让孩子们相信了光明。小的时候还看了童年的影子动画《大王镜花奇缘》,没看多久。”
“家长自己种零食,不要什么都怪动漫指导,也许是自己的问题?一切都取决于环境,一切都取决于报道。”
”动画也赶紧评分。父母不会每次都行动起来,把问题丢给别人。”
“我们这一代谁没看过奥特曼?为什么我不暴力?孩子不看家庭教育怎么办?”
“莫名其妙,我的教育引导不好,又怪奥特曼。”
“只是为你失败的教育找借口。”
“在80后的漫画中,我的妻子吃了她的丈夫,这似乎并没有影响我们暴力的成长倾向。”
“这不关奥特曼的事,是吗?我们从小就见过大事,没见过什么大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我们向孩子正面解释奥特曼。世界并不总是光明的,也有黑暗的一面。孩子们也应该触摸黑暗的一面,理解它。”
“还是要看孩子的正常理解和正确把握。”
……
整改后,该剧今天再次上架,不少网友高呼“还信光明!”
我们不应该忽视感情中最重要的部分,——个孩子,无论我们鼓掌还是义愤填膺。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我们觉得看一部动画电影或者电视剧都是小事,但是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喜欢的奥特曼是看不到的,这是一件大事!
n="center">
失去了自己喜欢的事物, 相信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心平气和的接受。
闹情绪是一定会有的,也许 会哭个昏天黑地,也许会撒泼打滚、倒地不起。
面对这种情况, 帮助他们调整情绪,让孩子试着接受现实,将关注点平稳过渡到其他事物上, 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比如这位妈妈就成功安抚到了孩子▼
但如果安抚错了,不仅没什么效果,孩子还会越闹越厉害,严重的可能还会受到伤害。
错误1:否定孩子的感受
来看看下面这个场景↓↓
餐厅里,一个孩子一边吃饭一边摆弄饮料上的吸管,结果一不小心把那杯饮料推到地上去了,见饮料撒了一地,孩子大哭起来,妈妈在旁边安慰他说:“别哭了,不就是一杯饮料吗,不至于哭!”
结果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还尖叫了起来,妈妈继续说:“别哭啦,这么多人看着你,丢不丢人!”
妈妈的话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是 否认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饮料撒了,他就是会很难过,大人却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此时,他所有想表达的情绪和感受就被家长的理智活生生地堵回去了。
对处于痛苦中的孩子说一切其实没那么糟,相当于是在贬低和轻视他的真实感受。
所以如果我们否定了孩子的真实感受,那么看似在安慰,但是孩子根本不会买你的账。
错误2:给对孩子讲道理
同样是上面的场景,有的父母不会否定孩子的感受,他们肯定孩子,但他们是这样说的:
“这下喝不到了吧,刚才告诉你别玩杯子你不听,就知道你这杯子一会儿就会掉。我早就跟你说过,吃东西就安心吃,别不老实,你就偏不听,行了吧,这回老实了吧?”
相信此时孩子的情绪不但得不到缓解,肯定是更严重了。
其实,这些道理我们不讲,孩子自己也是能体会到的,道理人人都懂!
此刻孩子最需要的,并非有人帮他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他们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撑。
错误3:过早地“共情”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善于与孩子共情,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理解孩子”“懂孩子”,就会在孩子闹情绪的第一时间说:“你现在很生气对不对?”“你很难过对不对?”
说实话, 这样的套路一点也不好用 。
因为我们就算再了解孩子,也不是孩子本人, 我们无法替孩子精准的表达他的感受 ,就算是一个“难过”也会有无数种根源和理由,我们又怎能说:“我完全理解你呢?”
在你没有理解孩子的时候,就轻易说出这句话,孩子也 未必能得到太多的安慰,反而会觉得无力 ,因为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你并不理解他。
那么该怎样有效的安抚一个孩子,帮他缓解负面情绪呢?
认真倾听
前面说不能过早的“共情”,怎样算“过早”呢?
就是还没等孩子表达,我们就替他发声,这个顺序是错的。如果要达到共情,我们 必须先倾听孩子,让他把委屈、气愤的事自己说出来。
无论我们觉得孩子说的事情多么幼稚、多么荒诞,多么可笑,都不要打断他,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他。
听他说,让他把话说完。我们只需要看着他,适当地回应他,肯定他的情绪发生是正常的,就可以了。
这种不加批判的回应,会让孩子感觉到他情绪输出的管道是畅通的,他处在一个安全、自由、充满爱的倾诉环境中,他的痛苦在自然的倾诉后就会得到缓解。
接纳和共情
有家长说了:我也能倾听也能跟孩子共情,我都说了理解她了,怎么还是不管用?
假如一个孩子失去了心爱的东西,孩子大哭,妈妈的反应:
A. “我知道你难过了,你的东西没有了心里很不舒服吧,妈妈知道了,没事的,不要哭了。”(然后会做一些事情想让孩子快点开心起来)
B. “你的东西没有了你很不开心对吧,如果是我喜欢的东西不见了,我也是会很难过的,妈妈知道这种感受很不好,想哭就哭吧。”(不做什么,只是拥抱,或者无声陪伴)
第1种反应是同情,是劝导;
第2种反应是共情,是接纳。
两种反应的区别在于:我是否能够理解你的经历,我是否能够允许你有情绪。
我们对孩子的经历感同身受时,通常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于是就能够接纳他有这样那样的情绪。
孩子在失去心爱事物后,进入哀伤状态是正常的。 如果能够体验哀伤,那么过一段时间后,他会自己走出来。
但如果我们强制他不能进入哀伤,就会很容易导致抑郁,甚至转为自我否定和攻击。
正确的做法是:
我理解你当下的状态,我接纳你现在的无力感和哀伤,接纳你现在的痛。你可以跟你的情绪在一起,如果我找不到办法去陪伴你,我不打扰你,静静在一旁就可以了。
这样做会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爱,会理解自己的情绪,会有能力走出哀伤。
所以,当孩子因为各种原因闹情绪的时候, 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见 ,只要父母们重视了他的感受,负面情绪就好了一大半了。
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的面对孩子的情绪,慢慢的,孩子也终将学会认识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来源: 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