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怎样在视频上加入说话的文字,怎么给视频配文字

  

     

  

  你想的话很难用语言表达,没有词干就说不出来。除了“yyds”,你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一切都可以“绝对独特”。“言语失语”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语言越来越差。在豆瓣集团的“言语失语症互助联盟”中,14万多名被言语失语症困扰的网友齐聚一堂。这种表达能力的下降,也是我曾经提到的“重视频轻文字”的恶果。这种互动联盟是好事,体现了失语者的自我反思。   

  

  说词失语,似乎不可思议,哪里像失语?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很健谈,他们经常在团体、朋友和论坛中非常活跃。他们抛梗接梗像流水一样,表情包比谁都多。一个接一个,张嘴里说的都是流行语,叽叽喳喳的,不会失语吧?其实这也是失语症的症状之一。没有这些社交平台设备和网络流行语,你就不会说话。借助表情包、词干、流行语、省略号,说的不是你,而是“话”在说你。没有你的思维和语言生成,茎会借助你的指尖和嘴说出来。你只是那些茎的通道。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受阻,成为“言语障碍”患者,即你的文字失语,失去了用文字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   

  

  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好像特别能“说”,处于表达的活跃状态,但那种表达并非自我的语言创造与生成,而是网络和流行的语言生成。   

  

  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体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媒体的设备。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人们的日常表达中,设计得更加人性化和友好,方便易用,甚至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让人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应用界面、短视频、表情符号、流行语、梗和段子,很多人看似是所谓的“会说话”,其实只是依靠这些“设备”,就像一个脱口秀播放器依靠提词器,离开一套由电子媒体设备自动生成的语言,进入现实生活或需要自生成语言的创意场景,然后就变得严重失语:嗯,你懂的。   

  

  这就是“重视频轻文本”的电子媒体设备的依赖性带来的问题,即停止思考、不思考、断词。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对设备的依赖,训练自己在思维中主动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从而治愈失语症。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文字也不仅仅是口语和书面语。它是一种以思维为主导,需要训练才能自由表达的能动的东西。哲学家梅洛-庞蒂说得好,说话者不是用语言表达某种既定的想法,而是实现它。表达是创造性的,从“思考”到“说话”是极其困难的。也就是说,文字和书面表达不是现成的,而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依赖梗、表情符号和流行语的人是“失语”的,因为他们在“梗”、“表情符号”和“流行语”中失去了思维过程和自我生成词语的能力。   

  

  把梗当成现成的外套,渐渐就失去了用自己的语言给“想法”穿上衣裳的文字力。   

  

  如何摆脱电子媒体设备,恢复文字自我生成的能力?我有三个建议。   

  

  其一,多读纸质书少看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   

  

  毕竟,无论短视频多么精彩,多么博学,都无法取代经典的纸质阅读。视频不是用来学习思考的,而是用来娱乐消遣的。诉诸直觉、形象、愉悦和兴趣的图片只会刺激感官刺激和消费欲望。看短视频的时候,往往会处于节奏感染或者空洞的状态,很少会随波逐流,不会有“说出来写出来”的同步思维。阅读就不一样了,正如一直提倡阅读的文学教授周闲所说:阅读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字的理解就是通过抽象的能指去尝试理解后续的所指,去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有条不紊地扫描页面的黑色字体,不断地在脑海中转化为具体的意义。阅读是容易的,双向的,可重复的。默读中的孤独和理性思维有助于构建“理性自主的自我”,在默读和安静观察中保持文本生成中的思维活跃。   

  

  我们所依赖的书面思维不能被娱乐你感官的短视频所浪费。文字的表达需要阅读的刺激,所以纸质书的阅读不需要依赖其他设备,具有文字的自动生成,促使我们用文字思考,输出文字。   

  

  要读,读整本书,读原著,用纸质书读。永远不要迷信“让别人给你读书”。一个失语者的反映很有道理,他说:“微信官方账号、微博、哔哩哔哩、知乎……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得知识。一本非常厚的书总是以一条推文和一段视频结束。看这些东西,看起来你也可以获得知识,但这是非常错误的。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非常碎片化,所以很难帮助人们建立意识形态谱系,也很难用于‘再出口’。”没错,那些碎片化的东西都是别人“输出”的,营养很低,很难有营养维持你的“再输出”。只有阅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创思想和智慧,才能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提升写作思维。   

  

  其二,多创造机会自己去秀,少看脱口秀。   

  

  脱口秀很少是现场脱口而出和语言天赋的体现,大多是写文案然后根据提词器朗读,制造剧场笑声。看脱口秀只是娱乐,并不能提高你用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欲望。相反,笑声甚至会压抑你的表情。精彩的文案营造了现场感染力和语言天赋的假象,让人更加不敢说话。我的语言太无聊了。   

啊。让你停留于“别人说得好好啊”的傻乐中,跟着重复那些所谓的爆梗、包袱,“脱口秀”语言也是别人的语言,免除自己去说去写的劳苦,再次压抑了自我文字的主动生成。

  

少看在网络语言中内卷的脱口秀,实在觉得语言干瘪贫乏的话,多看文学经典积累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表达力。柯勒律治在他的《传记文学》中谈到,一群旅行者凝视一股急流,突然喊出“多美”,作为对令人极为感叹的景观的特征的一种含糊表达,他是很鄙视的,觉得退化的词汇“多美”使多姿多色的整个景象失色。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的情感。王尔德也说过,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了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教他们懂得了这种景色的神秘可爱性。语言干瘪,张口就那么几个词,牛啊,yyds,说明缺少文学的丰富阅读,无力用文学家教我们的语言表达出大千世界那无穷无尽、一波才动万波随的灵动可爱。

  

其三,戒除对网语、省略、表情包、奶化语言的依赖,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

  

不要把碎片化的朋友圈状态、微博当成表达,养成把想法写成长文字的习惯。不要让网络社交替代现实社交,在网上,那些省略语在小圈子里能创造出亲近感和交流效率,这种“亲近性、排他性”容易形成一种温暖的幻觉,到了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就说不出话来了。

  

不妨试试,坚持一个月,文字能力必能复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