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安卓手机设置视频锁屏 手机看视频自动锁屏

  

     

  

  阳光卫士官网截图。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家长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绑定后可以远程控制孩子的手机。然而,这个看似帮助孩子防止沉迷手机和网络的APP,却引起了孩子的不满,认为家长远程“窥视”自己的社交网络,涉嫌侵犯隐私。   

  

  对此,不少法律、教育、网络信息领域的专家表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充分沟通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做到教育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和保护孩子隐私之间的平衡。   

  

     

  

  家长的手机提示可以远程拦截孩子的手机屏幕。   

  

  小学生不满被“监控”呼吁抵制   

  

  前几天,六年级市民孙女士的女儿回家跟她一起吐了一个叫“阳光守护”的APP。家长和孩子在手机上下载APP的家长版和孩子版后,家长可以远程“看到”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包括正在浏览的好友和在微信上聊天的人,甚至可以远程“一键锁屏”。   

  

  记者在两台手机上分别下载了家长版和孩子版的《阳光卫士》,并按照提示进行了绑定。“阳光卫士”家长版页面显示“临时锁定”、“发起预约”、“应用管理”、“自动锁屏”、“远程截屏”、“插件市场”、“作业任务”、“学习桌面”等几个功能。   

  

  孩子认为父母的行为是“偷窥”。孙女士告诉记者,除了上述问题,孩子还觉得很难卸载APP,这也是痛斥的原因之一。“据小朋友说,她班上的同学交流了这个APP的各种缺点,并声称一致抵制。”   

  

  通过和其他家长的交流,孙女士发现很多孩子都知道这个APP。“我朋友的孩子在西城区德胜学区读六年级,女儿说起这个APP非常不满意,就‘威胁’我朋友,说‘你不能给我安装这个APP’。如果你想知道我和谁聊天或者玩什么游戏,可以问我。我无法安装APP ' '监控' '。谈到孩子们的反应,孙女士哭笑不得。同时,她说:“孩子有很强的自主意识。作为家长,我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来限制孩子手机的使用。”   

  

  在朝阳区一所小学就读六年的张(音译)告诉记者,他们班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APP。“我们肯定不希望父母给我们安装手机,但我们也没办法。谁让我们是孩子呢?所以大家都说要去这个APP的下载链接发消息,发评价,拉下它的评价分数。最好退出应用商店。”   

  

  记者在苹果App Store和安卓App Store看到了“阳光卫士”家长版和孩子版的下载端口。苹果App Store儿童版评价得分为3.6分,安卓App Store儿童版评价得分仅为1.5分。   

  

  “阳光卫士”官网显示,该APP由恒安嘉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今天下午,记者多次拨打恒安嘉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官网公布的联系电话。接记者电话的工作人员说是人事部的电话,告诉营销人员可以给记者手机回应。记者也给家长提供的APP负责人吴女士打了电话,吴女士也表示需要等待市场部的电话。截至发稿时,该公司尚未回应。   

  

  家长可远程获悉孩子手机使用情况   

  

  记者体验了“阳光守护”APP的应用管理、远程截屏、远程锁定等功能,被小朋友吐槽。家长可以通过“应用管理”限制或禁用孩子手机中的功能,也可以通过“外挂市场”禁用QQ微视、QQ游戏、微信小程序、微信扫一扫等诸多功能。   

  

  在应用管理中,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手机上自动显示新下载的应用。此时,从孩子手机上下载的这些应用颜色为灰色,状态为不可用。家长使用“待批”功能决定是否让孩子使用该APP。在“评估”之后   

  

  孩子质疑侵犯隐私的“远程截屏”很容易实现。APP项目负责人吴女士介绍,当孩子玩游戏、上网、微信聊天、翻看朋友圈时,父母的手机都能收到信息进行宣传。推送页面是孩子用手机浏览的页面,家长可以截图。   

  

  APP的会员价格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会员期越短,可以拍的截图越少,年度会员可以无限拍截图。记者购买了一个月的会员,用儿童版在手机上观看短视频,然后在家长手机上点击“远程截图”。进入页面后,右下角有一个摄像头按钮。点击此按钮后,短视频的截图在家长手机上出现了大概四五秒钟,短视频app的名称就显示出来了。   

  

  在远程截图的过程中,下载的带有儿童版的手机没有信息提示,也就是说如果家长不告诉孩子,孩子就不会知道父母给自己手机拍了截图。   

  

  远程锁屏功能可以选择不同的锁屏时长,最短时长为5分钟,最长时长为1小时。点击“完成”按钮后,孩子的手机瞬间锁屏,锁屏期间只有接听电话和收发短信的功能。   

  

  另外,孩子在手机上下载“阳光守护”后,手机上并没有显示APP,这也是孩子无法卸载的原因。针对APP不能被孩子卸载的问题,吴女士表示,如果卸载了孩子版,需要掌握在家长手中。   

机上解绑,之后便可卸载。

  

记者查询发现,与“阳光守护”类似的APP还有“格雷盒子”“爱学生”等。其中,“格雷盒子”同样分家长版和孩子版。信息显示,家长版也具有小程序禁用、孩子位置信息、支持远程截屏等功能。“爱学生”APP在介绍中称,可以让家长远程“管控无死角”,“孩子隐私有边界”,具有“学习”“娱乐”“锁屏”模式一键切换的功能。

  

关注一:远程“监看”孩子手机是否侵权?

  

家长远程就能“看”见孩子手机的使用情况,这是否涉嫌侵犯孩子隐私?

  

“阳光守护”APP负责人吴女士不这样认为。她介绍:“我们的服务协议里面写得很清楚,是服务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而且需要在家长和孩子沟通之后,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问题。”记者注意到,家长下载好APP后,需要绑定孩子的手机,绑定内容包括手机型号、手机号码等,然后需要勾选服务协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网络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人在对方不知情或者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使用“监视”软件都有可能造成对对方隐私权的侵犯。“如果家长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自己手机远程截取孩子手机屏幕,了解了孩子不愿意被家长知道的私密活动,比如说跟特定的人聊天或者其浏览记录,这种窥视私密活动或者私密信息的行为构成了对隐私权的侵害。”

  

刘晓春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人格的独立性越高,家长的干预度、介入度将随之减弱,因此家长应区分孩子年龄、心智的成熟程度,在干预孩子活动方面做一些适度的退让。

  

南京大学法院学院长叶金强分析,如果从私人生活保护的角度来看,通过手机“监看”他人手机确实存在隐私保护的问题,但是在父母、孩子这样特殊的关系当中,不能简单地使用隐私权的一般性规则,应该有一些缓冲或者柔化。同时,在此过程中,家长必须把握好度,确定哪些情况绝对不能触碰。

  

“家长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跟孩子多沟通交流,让孩子披露自己的情况,然后家长再进行指导、教育。家长获取孩子信息的方式一定要慎重,让孩子能够容易接受。”叶金强说。

  

实际上,很多手机以及APP已经开始关注到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的问题,因此推出了专门针对孩子的“青少年模式”。对此,刘晓春表示,“青少年模式”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另外其目的性非常清楚,就是将不良内容排除在孩子接触范围外,这样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但孩子的朋友圈等不一定属于不良信息,家长将其设置为禁用的做法值得商榷。

  

关注二:“监看”类APP 技术是否被滥用?

  

刘晓春表示,此类APP包括部分手机权限的控制,比如禁用游戏小程序、朋友圈等,这种控制行为本身不涉及对孩子隐私权的侵犯,但限制了孩子的特定行为。“如果家长使用强制方式,比如‘一键锁死’等,这种方式比较粗暴。我们很难说在法律上对孩子权利造成了何种侵害,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值得使用的方式。”同时,她认为,提供这种APP的设计方做法并不妥当。

  

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大数据专家马继华表示,远程控制手机或者电脑从技术上来说都不是问题,只要开放权限便可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技术的过程中能不能保证使用者的个人权利,这种技术是否会被滥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以看成‘黑客’行为,那么被操控者是否同意这么做?孩子年纪小,其监护人是否可以进行这些操作?孩子不同的意见难道就没有价值?”马继华认为,家长用软件或者APP控制孩子使用手机应该考虑是否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马继华同时提醒,虽然此类APP主要针对的是孩子和家长,但是应该防范“一键锁定”“远程监控”这种行为的滥用,防止通过这种方式监视或者操控别人手机,这些功能的使用场景应严格限制,一定要合法使用,否则存在数据泄露风险。”

  

关注三:如何平衡教育和孩子的隐私保护?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网络使用的基本原则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因此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尊严、隐私等非常必要。“在未成年人的发展过程中,成年人常常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很多问题都是由家长做主。事实上,这种倾向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也不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当孩子超越边界,他自己又难以控制的时候,而且这个边界以外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父母作为监护人,有权利对孩子进行保护,行使监护权。基于以上这些方面,家长在和孩子充分沟通,且互相理解的情况下,选择最合理的办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做到隐私保护。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陈超 实习生 赵亚楠

  

编辑 陈思 校对 李立军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