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总有一首音乐能触动你的心弦_
「音乐充满了一千种心灵感受,远超越任何言词所能表达的深度。」
世界上美妙的音乐数不胜数,但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依然如菱角。这些熟悉的曲调似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使你不知道标题,你仍然可以跟着他们哼唱,感受那旋律带来的美和悸动。
雨果曾经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是了解一首音乐的最好方法,通过走进音乐家的内心。
无论是《献给爱丽丝》的审美情感,还是《摇篮曲》的温柔恬静;无论是《少女的祈祷》的甜蜜思念,还是“惊人恩典”的永恒真理。
世界名曲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不断拨动心弦,还能永存,正是因为它们不仅承载着美妙的音符,更承载着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故事。他们以迷人的旋律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无尽的传奇,也成就了古典音乐的永恒魅力。
贝多芬 献给爱丽丝
Ludwig van Beethoven For Elice
_“音乐是比智慧和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穿透我音乐的意义,谁就能超越普通人的苦难”_。
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年
说到世界名曲,可能很少有人比 《献给爱丽丝》 .更熟悉、更受喜爱了,乐评人甚至断言,即使贝多芬不创作其他音乐,光是这一首就足以载入史册。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首音乐在贝多芬去世前从未发表过,但德国音乐学者路德维希诺埃尔在贝多芬去世40年后为他的传记收集材料时,只在特蕾莎 ,一个学生时代。
在玛法蒂遗物中发现的乐谱。
当乐谱在1867年出版时,出版商错误地写下了 《献给爱丽丝》 ,这个名字,从此它就流传开来。
贝多芬钦佩特蕾莎,但她的年龄和地位如此不同,以至于很难结婚。1810年,贝多芬写信给她:
_“再见,特蕾莎。愿幸福伴随你一生。请不要忘记我,因为没有人比我更希望你拥有所有美好的东西,即使你从未意识到。」_
-署名“忠于你的仆人和朋友贝多芬”。
深情的,贝多芬谱写了这首动人的乐曲,并在配乐的扉页上写道:“献给特雷莎作为纪念,贝多芬,4月27日上午。一段无果的爱情,因为刻在上面的旋律,超越了时空,可以天长地久。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他与命运的抗争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赞美。然而,他性格孤傲,言行诚实坦率。因此,虽然他的同时代人钦佩他的才华,但他们很少理解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
所以关于这首《献给爱丽丝》的创作背景,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
据说在一个寒冷的平安夜,贝多芬独自一人。
徘徊在充满节日气氛的维也纳街头。迎面看见一位衣着单薄的小女孩,面色苍白,神情痛苦,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问询之下贝多芬得知,小女孩名叫爱丽斯,她的邻居雷德尔伯伯深受重病,唯一的孙女上月伤寒病逝,他为此哭瞎双眼,高烧不退,生命垂危。
爱丽丝哭着告诉贝多芬,善良的雷德尔伯伯最爱音乐和绘画,他会到森林里唱歌画画,把卖画的钱分给穷人,自己孤苦伶仃,只剩一架破钢琴。
而他临终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再去看看原野的景色,听听大海的声音。
贝多芬被女孩的话深深打动,跟随她来到老画家的屋子。老人还在不停咳嗽,旧钢琴静静矗立在一角。贝多芬走过去,坐在钢琴前,思绪万千。
一种神秘的激情从心头涌起,袭遍全身,音乐伴随情感肆意流淌,灵感化作旋律倾泻而出,犹如山林的松涛,海洋的波浪。贝多芬仿佛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只沉浸在音乐的世界。
听到音乐的雷伯尔激动不已:「先生,谢谢你让我在圣诞夜,感受到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的海水以及耀眼的阳光。我再了无遗憾。」
临行前,贝多芬轻吻爱丽丝的额头,掏出所剩无几的硬币让她给伯伯买药,随后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多年后,贝多芬依旧清晰记得那个圣诞夜的一切。他的心灵时常被温暖的爱笼罩着,仿佛天堂的光芒。他将这首钢琴曲命名《献给爱丽丝》。
无论你喜欢哪个故事,这首家喻户晓的钢琴名曲,都用难忘的美妙旋律,滋养和感动着无数渴望爱的心灵。
爱德华 阿尔加 & 爱的礼赞
Edward Elgar & Salut d'Amour
《爱的礼赞》 是英国浪漫主义作曲家 爱德华 埃尔加 的成名作,优美的旋律,诠释了一个无比浪漫的爱情故事,聆听之人无不为之心神摇曳。
Edward William Elgar,1857-1934
1888年埃尔加度假临别前,恋人卡洛琳
罗伯兹送给他一首《爱的礼赞》小诗。途中埃尔加为小诗谱了短曲,作为生日礼物,在求婚时送给她。两人互许终身,第二年结为连理。
婚后,埃尔加为创作废寝忘食,艾丽斯给予他无限的支持和鼓励。有段时间,埃尔加遭遇创作瓶颈,灵感匮乏,丈夫的苦恼令艾丽斯感同身受。
为了安慰丈夫,艾丽斯尝试用他最爱的牛油、加仑子和巧克力,为结婚纪念日制作一款格子曲奇。她边听琴边烘焙,将全部爱意都倾注其中。
埃尔加被曲奇的芳香和甜美深深吸引,沉浸在一幕幕美好的画面和温馨的时光中,灵感不期而至,一口气就完成了美妙的乐曲,冠以最初爱情诗的名字《爱的礼赞》。同时将这款格子曲奇名为
「爱的恋曲」 。
以后,每当他饿的时候,总能在餐桌上找到爱丽丝亲手制作的「爱的恋曲」。在满溢的爱和美妙滋味的激发下,他创作灵感迭起,佳作不断,被后世誉为
「英国的贝多芬」 。
埃尔加去世后,孩子们为了纪念父母的爱情,将「爱的恋曲」格子曲奇代代相传。如今在白色情人节,很多女孩都会选择亲手烘焙这款爱的曲奇,让浓情和心意都融入甜蜜之中。
而这首享誉世界的浪漫名曲《爱的礼赞》,也伴随曲奇的浓香和温馨的故事,融化成为世间最美的语言。
舒伯特 & 摇篮曲
Franz schubert & Cradle Song
「歌曲之王」舒伯特 一生穷困潦倒,31岁的短暂生命中,终日沉浸音乐创作,仅靠微薄的稿费和接济度日。
Franz schubert,1797-1828
一日,饥肠辘辘的舒伯特徘徊在维也纳街头,本能的在餐厅坐下,却囊中羞涩,希望可以遇见某个朋友解围。环顾四周,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
无意中他发现餐桌旧报纸上印着一首小诗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 朴素动人的语句深深打动了舒伯特。
他忘记了烦恼,思绪和情感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静谧的夜色,安详的母亲,甜睡的婴儿。乐思绵绵,浮想联翩,他拿出纸笔急速谱写起来。
写好后他将曲谱交给老板,轻轻哼唱,整个餐厅都沉浸在动人的旋律中。老板被这优美的曲调深深震撼,也终于明白舒伯特想用这首曲子换一份食物,于是愉快的端上一盆马铃薯炖牛肉。这一晚,如此安详而宁静。
《摇篮曲》在世界各地传唱,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心灵谱写的旋律,犹如宁静而甜美的梦,深情而亲切。
多年以后,这份手稿在巴黎以 四万法郎 价格起拍。而自问世以来, 《摇篮曲》带给人精神的安抚和灵魂的慰藉,早已超越财富所能衡量的价值。
巴达捷夫斯卡 & 少女的祈祷
Tekla Badarzewska Baranowska & Maiden's Prayer
巴达捷夫斯卡 是音乐史上少有的女性作曲家,无限唏嘘的是,她在23岁的青春年华,便因肺结核离开人世。
Tekla Badarzewska Baranowska
1834-1861
这首创作于1856年的 《少女的祈祷》 ,作为她唯一的传世名作,经过时间的洗礼,知名度和流传度早已超越作者,成为纯真之爱的唯美象征。
巴达捷夫斯卡自幼家教严格,在父亲的要求下,她只能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刻苦练琴和学习乐理。
《少女的祈祷》创作之时,正值巴达捷夫斯卡18岁的花样年华。 就在此时,她遇到一生唯一心动的男孩。
无奈羞涩的天性和家庭的约束,她只能将满腔思念和爱恋,化作串串优美的音符,铭刻在《少女的祈祷》中,用旋律讲述情窦初开的少女,纯真地希望与爱人一生一世的感人故事。
巴达捷夫斯卡将曲子投在巴黎音乐杂志上,清新优美的旋律不胫而走,成为无数人挚爱的钢琴名曲。每个音符都透露着对爱天真美好的期待。
《少女的祈祷》自面世以来,相继以80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 俄国作家契诃夫 也十分钟爱这首音乐,称 「它美丽而单纯,柔美又朴素」
,并指定将其用于剧本《三姐妹》第四幕中。
作为乐坛难得一见的清新之作,《少女的祈祷》带着沁人心脾的纯洁和心动,在喧嚣的世界里兀自绽放,为所有心灵带来温婉纯美的心动,也足以使巴达捷夫斯卡短暂生命流传百世。
约翰 牛顿 & 奇异恩典
John Newton & Amazing Grace
《奇异恩典》 于1779年创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 乡村福音乐曲和赞美诗。
曲调优美,旋律动人,歌词更令人深深动容。这首赞美诗的缘由,要从1743年说起。
John Newton ,1725-1807
当时的欧美正是 贩卖黑奴最猖獗的时期 ,19岁的 约翰牛顿 在皇家海军「哈维奇号」上服役,后来作为船长,屡次随军到非洲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
他亲身参与了许多对黑人极为不公的恶略行径。海运途中黑奴被迫集中关押,吃喝拉撒全在船底的狭小空间。环境的恶劣导致传染病的盛行,无数黑奴的尸体被无情的抛向大海。
海上生活也让牛顿染上很多水手的放荡习性,吃喝嫖赌,奸诈狡猾,恶名远扬。与此同时作为军人,他也常受上级凌辱,处境低微,苦不堪言。
在一次结束黑人贸易返程途中,贩奴船遭遇猛烈的海上风暴,船只不幸触礁,眼看即将沉没。牛顿极为恐慌,下意识的感到着这场灭顶之灾,必定是对自己多年作恶的惩罚。
于是他跪在船头向远方疾呼:「仁慈的上帝,请饶恕我们的罪孽吧!」出人意料的是,船只居然平安闯过风暴的中心,所有人都奇迹般的幸存。
这次经历之后,牛顿开始 反思过去曾犯下的过错,认为这不仅是奇迹,更是上帝宽恕自己的象征 。他决定痛改前非,摆脱曾经的罪恶生活。
他在日记中写道:
「在一群属你的孩子中,你给了一个背弃信仰的人以名字和存身之地,你召唤一个不信的人做传福音的牧师。我曾何等穷乏可耻,赤身露体地漂泊游荡,没有家没有朋友;我常常四处奔走,周围的人待我如狗,你却预备了一个适于与人相交的家,让我居住在里面。」
牛顿放弃了海上贸易生涯,笃信基督教。一面向仁慈的上帝忏悔曾经的罪孽,一面宣扬上帝的福音,成为废奴运动领袖和受人爱戴的牧师。
牛顿蒙神感召,写下《奇异恩典》赞美诗: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赦免。前我尽丧,今被追回。将来禧年后,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喜乐赞颂,深望那日快现。」
诗中充满对过去的悔悟,以及对上帝宽恕之情的无限感恩。
牛顿生前,面对来自他人的反对和苛评,从未为自己辩护,而是指出他拥有的任何美好,都是出于上帝格外的恩典。
如今,《奇异恩典》成为基督徒祈祷和忏悔时必唱的曲目。随时间推移,更超越宗教的范围,成为真正意义上净化心灵,升华灵魂的经典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