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藏村尼坝村位于甘南卓尼。沿洮河从卓尼市向上游约60公里,然后到达尼坝村。“尼巴”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面向阳光的山坡”。
在去尼坝村的路上,我觉得那里空无一人,让人怀念老鹰。
一条车坝河沿车坝沟流向洮河,河两岸坡度平缓,地势狭窄平坦,傍水坡上建有泥坝村。
元泥坝村由低到高,层层叠叠,与山坡融为一体。房子的外墙都是夯土,子房被厚厚的黄土覆盖,中间有一个小天窗。一排排的住宅非常壮观。
过桥后,转到一个小空地上。河边有一座白塔。白塔周围是排列在画廊里的马尼桶。一些大的马尼桶用各种羊毛编织的绳子绑着,绳子的另一端绑在柱廊上。如果你拉绳子,马尼桶就会转动。如果你同时拉几根绳子,你会同时转动几个马尼桶。
村子里到处都是蜿蜒的栈道。这些栈道一边靠山固定,另一边靠原木支撑,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扩大了有效居住面积,还可以在这些木架子上晾晒食物。
子房内有六个主室,其中一个分为两个半室,夹在中间,成为五大两小的七个主室。其中三个主房的屋檐比其他的高出70厘米左右,整个房子都有一种仰视和傲视的气度。因此,在一些地方,稗子子房被称为“仰望稗子”。屋檐依次高于后柱,使得这三个房间的屋顶都是倾斜的,这样一来采光好,二来美观。第一个房间中间有一个主房间,两边是满满的炕,两边是厨房和储藏室。室内装修相当讲究,一般都是木地板和墙裙,天花板全是木质的。
我们随意走进一个院子。主人家藏式全木结构的房子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几根粗大的柱子支撑着巨大的大厅。我忍不住拍了拍原木色的柱子,油松,没有虫子。用雕花装饰的木墙让人喜欢。
民居堆在山坡上。房子外面覆盖着厚厚的泥土,屋顶覆盖着厚厚的泥土。整个藏族村落与山坡融为一体。这座建筑在整个藏区尤为罕见。住宅墙体厚度约1.5米。按照当地建房的习俗,外面没有木头,里面没有土。这样的民用结构的房子,既隔热又透气。
与屋外厚厚的黄土墙相比,屋内一般都是松木做的。有几百年历史的房子四面没有窗户。屋顶中间有两三个小天窗用来照明。光线从天窗射下来。阳光形成的明暗对比似乎是精心设计的,颇有艺术效果。房间变得越来越简单优雅。
这个院子里的一个男人正在劈柴。他身后是一个长着绿色苔藓的高大木架子。有一朵花菇挂着昨晚的露水。真的很美。
山坡上有羊和牛,马三三两两地散着,低低地落着云,仿佛要去接一辆刚熄火的三马拉车,去天上欣赏更多的美景。
村子建在山上,既能保存沙滩上肥沃的土地,又能让房子一年四季晒太阳,防潮御寒。乍一看,高、低层像叠块一样叠在一起。顺着每个家庭的木梯,上到楼顶,再上到楼顶,就可以一路走到山坡最高处的人。家家相连,寨子的规模和气势相当壮观。
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尼巴人的服饰与代表卓尼藏族服饰的三格毛服饰不太一样。仍然是传统的藏族皮袍和毽子袍。它的基本结构是一个胖腰,长袖和大门襟。藏袍的领子、下摆、袖口依次排列着近10厘米的黑、红、绿、紫条纹,形成庄重华丽的帕特
藏族村落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它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建筑群,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和传统记忆的载体,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进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格和传统民俗风情。
尼坝村是甘南藏区最大的纯牧业村,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唯一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一排排高大的木制架子,用来晾晒玉米、青稞等粮食作物,就像我曾经写过的,风吹着经幡,水包围着藏区的村庄,山坡上的青稞半绿半黄,看起来半睡半醒。如果稗子的子房高,那么一亩两亩的蔬菜能种在更高的云层上吗?(文字/阴阳)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