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包肉是东北最能体现刚柔并济的一道菜。摄影/暗影游侠,图片/图片虫创意.
-风物君语-
东北菜只分两种:
硬美食和女士菜.
东北菜怎么形容?大多数人会给出一个词:硬.
这种“http://”首先是食材上的硬,也就是家养的笨鸡、河里的活鲶鱼、山里的榛蘑黑木耳.是英雄精神把白山黑水里的美食全部带到了餐桌上;
硬
鸡一定要用笨鸡,蘑菇一定要用榛蘑,这样才能做出东北的鸡炖蘑菇。图/视觉中国
它的重量也是,有一个大锅和一个大碗,有大量的食物,盘子里有大量的肉。在东北人眼里,它被认为是小菜一碟;
硬
刚出锅的大棒骨和炖菜,总是大张旗鼓地展现出吃肉的英雄气息。图/网络
是脸上的,是客人必须吃的、喝的、爱护的肉,是世界上最烈的酒,是客人和主人都乐在其中、从不喝醉的“地主”情结。硬
从这些角度来看,东北有很多菜,餐桌上自然全是硬和阳刚之气.
;但是,当你深入黑鸡寮一带,带着一桌东北人去餐厅几次,看着东北大哥捧着菜单,上下掂量运筹帷幄,你会发现,东北美食的“B面”里还有另一个硬。
:让人沉醉的温柔乡
女士菜
rong> 雪绵(衣)豆沙,轻盈灵动 摄影/魔影游侠 图/图虫·创意# 铁汉柔情锅包肉
在东北人的餐桌上, 女士菜 ,是更偏向 女性、小孩 和 老人 口味的一类菜——
菜品不固定,可以是肉菜如 锅包肉 ,也能是素菜如 松仁玉米 ,还有甜点如 雪衣 (绵)豆沙、 蓝莓山药
等等;口味多偏甜,极致的甜是 拔丝地瓜 ,满身披挂着“冰糖盔甲”,糖丝能绕餐桌一周; 红酒雪梨
更是餐桌上的颜值担当,色彩丰富花样繁多,光是看着就“秀色可餐”。
▲ 红酒雪梨,虽然传自外地,却成了东北“女士菜”的一部分。 图/汇图网
女士菜中的代表 锅包肉 ,大抵是最能彰显东北 “刚柔相济”特点 的一道菜。
从外表看,它是妥妥的硬菜
。大块焦脆金黄的里脊肉,经过大锅滚油烹炸,层层叠叠地码在大号白瓷盘上。酥脆外皮上挂着浓郁的芡汁,里面是满满当当的嫩肉,大口咀嚼,任谁吃了都大呼过瘾。
▲ 大口吃肉的油炸食品,自然是硬菜了。摄影/魔影游侠, 图/图虫·创意
但在东北人眼里,锅包肉却是“女士菜”中的扛鼎之作,甚至连 第一盘锅包肉 的出现,也是一位名厨为了“宠媳妇”而激情创作的——
清光绪年间,哈尔滨的道台府的厨师长 郑兴文 娶了一位 俄罗斯媳妇 ,洋媳妇喜食甜酸,他就把一道来自北京的 “焦炒肉片”
改成酸甜口味,并搭配上了水果,称之为 “锅爆肉” 。后来由于洋人口音问题,久而久之,就叫成了现在的 “锅包肉” 。
▲ 点缀上樱桃和叶子,优雅装盘,则更有“女士菜”的味道。摄影/魔影游侠, 图/图虫·创意
东北锅包肉主要分为两种——哈尔滨的 老式糖醋锅包肉
,外焦里嫩,醋香扑鼻,甜而不腻。猪里脊作为原料,裹上糯米粉和淀粉,两遍油炸后看起来金灿灿,肉片还带有褐色的焦糊点,吃起来焦香酥松。
在传统的黑龙江餐馆里,锅包肉每片切多厚、每盘切几片都有特定讲究。酱汁则以 醋精 和 白糖 为基调,再加上 香菜、姜、胡萝卜、蒜片
为辅助,薄薄地在肉表面浮一层,油光闪闪,咬一口,各种味道在口中交织,层次感十足。
▲ 哈尔滨锅包肉和辽宁锅包肉的对比。上图为哈尔滨的,摄影/魔影游侠;下图为辽宁的,摄影/金牛山人 图/图虫·创意
辽宁的 新式番茄酱锅包肉 ,则将 番茄酱 作为锅包肉的调汁,口感偏硬偏酥,有人将其视为锅包肉中“异端”,有人却对其偏爱有加——正如
各有性情的东北姑娘,气质不同,却各有各的动人之处。
曾经,锅包肉作为女士菜,桌桌必点,但若是有男人要是夹了一块,定是会被说, 老爷们怎么能跟女士抢菜吃?
后来锅包肉走向全国,从女士菜变成了东北菜里的当家菜, 东北男人才有了正当理由,把嘴馋已久的锅包肉吃个够。
# 万物皆可拔丝
如果说锅包肉,还尚带有些硬菜气质,是女士菜中的特例;那么东北菜里的 “拔丝家族” ,走的则完全是甜蜜路线。
▲ 拔丝地瓜,入目就是一片甜蜜金黄。摄影/小赖同学, 图/图虫·创意
一般来说,除了必点的锅包肉, 女士菜往往会是菜单上的压轴
——东北大哥夹个包点菜的时候,一顿硬菜、凉菜、主食、汤水、下酒的、下饭的要完之后,永远不会忘记回头瞅瞅身后的弟妹、嫂子们,并递出手中的菜单,补一句:
“内啥,你们整个啥女四菜吧!”
而在回应之中,出镜率最高的,往往就是 拔丝地瓜 。不过在东北,有时候你得和老乡们说 “挂浆地瓜” 对方才能会意。
▲ 拔丝地瓜,据说只要手稳,拔出来的丝能和一米八的东北大汉赛高。图/网络
▲ 事实上锅包肉,也可以算作一种“拔丝里脊”。 图/网络
所谓“拔丝”,事实上是糖浆冷却之后,附着在食材上拉出的“糖丝”——据说 地道的拔丝地瓜,拉出来的丝极为柔韧,能横跨整个餐桌
;每年东北人吃的拔丝地瓜, 糖丝连起来恐怕能绕地球一圈 。
任何拔丝系列的菜, 熬糖 都是核心奥义—— 时间感要强 ,等到大泡变成小泡,颜色变成香油色彩,立刻下入炸好的地瓜,把控节奏;
上桌要快 ,装盘之前盘子过遍热水,减缓糖浆的凝结速度;还要在 桌边放一小碗冷水 ,夹菜时拔出的糖丝一入冷水顿时消散,吃起来才优雅。
▲ 拔丝地瓜。 图/soogif
地瓜则要选本地软糯香甜的 沙瓤地瓜
,切成利于糖浆附着的滚刀块,入油先小火慢炸一次,再用大火短暂复炸一次。这样做出来的地瓜,才能在酥脆的外壳下,保持绵软且带有细小颗粒感的内馅。
除了地瓜,拔丝系列的菜还有多种—— 芋头、地瓜、土豆 混在一起就是 “拔丝三样”
,这三者都是质地软糯,外脆里嫩,格外适合与糖浆搭配,当然淀粉含量都不低,也能称作“拔丝淀粉三兄弟”。
▲ “老远一看,拔丝苹果”。 上图出自风味人间2,下图出自小品《马路情歌》。来源/soogif
梨、苹果、香蕉 等水果做成拔丝则是 “拔丝水果” ,新式的饭店还有用 红枣、草莓、橘子、秋葵等等 ,万物皆可拔丝。在技艺高超
的东北老师傅 手里,甚至是受热易融化的冰棍,也能做成东北菜中的冰与火之歌—— 拔丝冰棍 。
对于大多数东北小孩来说,和长辈参加宴席的意义,不过是最后端上桌的那盘拔丝地瓜。
# 东北分子料理
东北菜以“粗放”著称,但到女士菜这,就尽显出 精致细腻 的一面了。
松仁玉米、玉米烙 (蜂窝玉米),也是女士菜的代表。东北盛产 玉米
(更多时候叫的是苞米),秋收季节每家每户都是一袋子一袋子地买,放在大锅中烀熟,拿起一根就开始啃,和南方烧烤摊上按粒烤玉米不同,东北人就算烧烤时也是整根地烤,整根啃,才得劲。
▲ 松仁玉米,就得着吃才过瘾。 图/视觉中国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女士菜中的 松仁玉米 和 玉米烙 、这两道精细到颗粒的“分子料理”,前者是玉米扒成颗粒之后,加入
酥脆的松仁、脆生的黄瓜丁、鲜甜的胡萝卜丁拌匀 ,一勺一勺 (kuǎi)着吃的; 玉米烙 还要撒上厚厚一层绵白糖,吃起来酥脆香甜。
▲ 玉米烙,上面要撒一大把绵白糖。摄影/简罡, 图/图虫·创意
最有面子的女士菜无疑是 雪衣
(绵)豆沙,在过去需要徒手把鸡蛋清打发,再把绵豆沙裹在里面下锅油炸,出锅后撒一大勺绵白糖,刚入口像是在吃云朵,再嚼几下软绵的豆沙散落口中,粒粒可爱。
这道菜与浙江台州人的 “蛋清羊尾” 差别不大,据说,就是当年清朝人到台州一带,把当地的厨子带回北方,才诞生了这道别样精致细腻的 “宫廷菜”
,到今天,则衍化成了老少皆宜的“女士菜”了。
▲ 雪衣豆沙,也叫雪绵豆沙,比南方的“蛋清羊尾”看着更精致贵气。摄影/魔影游侠, 图/图虫·创意
东北菜极善于吸纳外来的元素,尤其是在女士菜中。一方面由于 东北地大物博,众多食材都能在黑土地上茁壮成长 ;另一方面则是
东北人匠心独具,对女士菜的创新更是情有独钟 。
清凉蓝莓酱和软糯山药搭配的 蓝莓山药 ,滋润雪梨配红酒熬煮的 红酒雪梨 ,细腻蛋黄和香糯南瓜组合的 蛋黄焗南瓜
,这些都是东北版的“分子料理”;
▲ 蓝莓山药。摄影/lichaoshu, 图/图虫·创意
凭借超凡手速才能完美制作的 炸酸奶 ,糯米夹在红枣里一口一口的 “开口笑” (也叫心里美),那包含东北汉子为东北姑娘极尽想象力的创造。
▲ 上图:炸酸奶。摄影/颜小梧, 图/图虫·创意 下图:东北的“开口笑”。图/北冥有鱼
其实何止是女士?这些甜糯精致的菜肴,蕴含的全是东北男人对家中 媳妇、孩子、长辈 的尊重与温柔,
代表着这片黑土地上特有的人情味,也是东北文化中一种特殊的人文关怀。
\- END -
文丨赵四
编辑 | 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