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国内外众多优秀影片中,“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两部传统艺术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和《京剧搜孤救孤》出现在放映名单上。令人欣喜的是,这两部传统戏曲题材的电影不仅上座率高,而且在口碑上也获得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好评,成为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又一例证。
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许多相关题材的作品和节目成功“出圈”,吸引了无数粉。从河南卫视《唐宫夜宴》 《中秋奇妙夜》到三星堆出土文物,一直备受关注。从各地定期举办的汉服文化节等全国性活动,到文创作的各种产品,网络名人都成为追捧的对象。国风国潮不再是小众圈子的喜好,而是成为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出圈”只是开始,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走得更深、更现实,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在民族风格主题意想不到的“破圈”背后,是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必然趋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提出到2025年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大国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时代使命。
但目前仍有很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在现场可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问津,亟待更多人去发现和传播。传承和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让“流”成为引子,并进一步跟进,借助这些IP和网络名人做好持续的普及和宣传,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瑰宝,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长久生命力。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设置,增加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的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看一瞬间,只有整个系统的研究和推广,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同时,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注意区分精华与糟粕,坚决反对以复兴之名复兴“女性道德”等传统糟粕。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全面的“复古”,而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优秀”的界限绝对不能省略。因此,一方面要杜绝封建糟粕的死灰复燃;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囫囵吞枣、粗制滥造的行为,谨防其滥用流量误导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过去的中秋节,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民俗文化活动,以传统方式解锁中秋假期。在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里,许多地方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主题活动和艺术表演。欣赏传统文化之美已经成为许多人度假打卡的一种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靠偶尔“出圈”,而只能让更多高质量的艺术和内容走向大众,成为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