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俄罗斯最著名的指挥家瓦莱丽泰代耶夫带领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再次亮相,献上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前奏曲、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前奏曲、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命运之力》前奏曲。这四部交响曲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四位作曲家,深受上海观众的喜爱。
这个夜晚让我想起了那个夜晚。
1998年,上海大剧院启用时,45岁的泰代耶夫率领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前身基洛夫交响乐团首次访问上海,并在新落成的上海大剧院上演了一场俄罗斯作品音乐会。我很荣幸出席并对此表示感谢。那天,当乐团在泰代耶夫的《牙签》指挥棒下演奏旋风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前奏曲的开头部分时,基洛夫乐团狂野的俄罗斯基因就在眼前。关于作为一个新人,我需要向我第一次遇到的当地观众展示我的诚意。演出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在正式演出后,Tedeyev实际上额外表演了七八首歌曲,这意味着音乐会的演出时间延长了近30%。音乐会结束时已经快午夜了。在上海大剧院外的人民大道上,我看到俄罗斯音乐家三三两两地从剧院的侧门走出来,慢慢地向几辆夜间停在大道上的公交车走去。街灯下,我注意到他们的燕尾服质量很差,衣服皱巴巴的,裤子很肥,看起来很不合身。经过长时间的排练和表演,他们给人一种疲惫的感觉。几个音乐家腋下夹着钢琴盒,嘴里叼着香烟,一边走一边聊着没有建成的建筑。结果,晚上人民大道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俄罗斯烟草味。
捷杰耶夫的指挥风采
不做多年学者,被折服。
1953年出生的泰代耶夫现年66岁,正处于导演生涯的黄金时期。11月21日晚,在Tedeyev和Malinschi交响乐团的演出中,我发现,首先,合奏音乐家的服装质感和剪裁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当晚演出开始后,当长笛独奏出现在《牧神午后》间奏曲的开头时,我原本预计会大概率出现的“俄罗斯风格”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是纯粹的法国印象派音乐风格。如果闭上眼睛,观众会认为模糊不清、不真实的旋律来自一个地道的法国乐团。马林斯基管弦乐团的木管和和弦音乐系将整部作品呈现得如丝般流畅,不温不火,如画。
就像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俄罗斯作品时,总是有着浓厚的条顿式氛围,而俄罗斯管弦乐团演奏德奥作品时,总是显得有些马虎粗糙。然而,当马林斯基乐团在泰代耶夫的指挥棒下演奏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快板)时,就像一片意大利阳光突然洒在大地上,没有丝毫或多或少的俄罗斯乐团所固有的“传统阴霾”,最后一个快板乐章所呈现出的罗马狂欢节的场景扣人心弦却不仓促,完全是意大利式的浪漫奔放,甚至没有一点“哥萨克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在整首乐曲的演奏中,作为乐团打击乐部分首席的定音鼓手,在不失去克制的情况下,控制鼓点奔放,比例感恰到好处。
11月21日的演出现场
下半场,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沉重的序曲突然向观众呈现了马林斯基乐团的“本来面目”。而泰代耶夫交响乐团显然对这部作品很熟悉。第一乐章(中板——
起初,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音阶演奏沉重的主题。接下来,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在中提琴的伴奏下演奏了乐章的第一个主题。此时,玛林斯基乐团女首席右手的强大力量和左手的敏捷细腻所造成的她手中小提琴的恢宏柔和的音色,已经让我感到相当惊艳。看来战斗民族的女首席音乐人没有白来。
在波澜不惊的第二、第三乐章后,当音乐走到第四乐章(快板,速度不算太快)时,马林斯基乐团的“俄罗斯性质”开始爆发:木管乐器的颤音引入后,铜管声的小号、长号、大号在猛烈的定音鼓声后,打出一系列雷鸣般的回旋曲重复,形成火山般的音乐效果。在压倒性的音乐过程中,泰代耶夫的指挥动作并没有增加。他用理性而清晰的手势,在第一声冲锋的钢管声中把整部作品推向了高潮。
最后增加了威尔第歌剧《命运之力》的序曲。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演奏非常“意大利化”,只不过开始时,铜管乐器的声音速度太快。其中首席单簧管独奏第二幕“莱昂诺拉与瓜尔迪亚诺二重奏”的主题旋律尤为华丽,与铜管部分马上演奏的修道院音乐形成了明显的戏剧对比效果,也让这首歌相对熟悉。
俗的乐曲,在捷杰耶夫这位优秀指挥的棒下产生了不凡的效果。2016年10月,我曾经观看了马林斯基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由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场演出亦是由捷杰耶夫指挥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伴奏的。那天傍晚,我提早到了剧院,并且阴差阳错地在观众尚未获准正式入场时就走进了剧场内,因而有幸看到了乐池里的捷杰耶夫在开演前的乐队排练。当时,乐池里的乐师们还都穿着便服,离演出正式开场只有半个多小时了,而捷杰耶夫却还在让乐团首席一遍遍地拉第一幕的小提琴独奏部分,间或用俄语大声提着要求。直到距离舞剧开演前只有15分钟时,捷杰耶夫才匆匆结束排练。那些还穿着便服的乐团演奏家迅速从台下乐池中散去,并在十分钟内穿着整整齐齐的燕尾服,再次回到了各自的位置上,很快就开始了当晚长达数小时的演出。是夜,捷杰耶夫作为著名指挥家的严谨和马林斯基乐团的专业素养,在演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捷杰耶夫的演出照
如果说,我在1998年第一次看到的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基洛夫)交响乐团尚处在他们青涩的青年时期,那么最近两次,我则是看到了一个将不同风格和形式的作品把握得极为老到的国际型指挥和乐团。今天的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俄罗斯指挥和东欧风格的乐团,而是一个能够完美演绎不同国别、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作品的国际型顶尖交响乐团。壮年时期的捷杰耶夫比起青年时代的他,“火气”尽消。他激情犹在,但对乐团的把控从容淡定。他和他的乐团,依然保持着他们与生俱来的俄罗斯音乐的本能气质,但已经具备了体现不同音乐风格的能力。在祖宾梅塔、小泽征尔、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里卡多穆蒂等老一辈指挥大师逐渐淡出舞台的今天,捷杰耶夫、西蒙拉特、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等中生代大师将顶起前辈留下的音乐天空。这片属于他们的天空是不是将会变得更加绚烂,我们目前难以下结论。但至少从捷杰耶夫身上,我看到了那片光彩。
(本文编辑:许云倩。本文照片由作者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办公室提供。题图为捷杰耶夫的演出照)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