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内容工作者从事这个行业,越来越多的机构发布研究报告和数据,越来越多的培训班用数据武装自己。但大多数时候,Tik Tok展示的数据或相关报道都是经过美化的,坑坑洼洼不断地在里面挖。今天,兴诺的新小编将为大家展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分析Tik Tok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
1.虚心理解,谨慎怀疑。
所有数据都不应该被信任。以“报告”为例。所有的报道都有传播的使命,尤其是免费报道和那些“意外流出”的报道。包括Tik Tok的官方报道、微信的官方报道、Aauto Quicker的官方报道,它们的本质都是公关宣传,也就是官方把他想告诉大家的信息公开化。批判性地阅读,多思考背景,思考报告的出版者到底想说什么,用更多的数据和自己的经验去验证。
所以一定要多听、多看、多比较、多分析,虚心认识一切,谨慎怀疑一切。当心被廉价的数据报告误导。这也是所有的字母没有其他字母多的原因。
如何第一时间分辨不可信的报道?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
如果没有一页甚至几页的研究说明(包括样本的分布,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以及样本的数量,如何清理数据,消除了哪些数字,如何收集二次数据),这是一份娱乐性的报告。
如果是正式发布,就是正式报道;如果属于第三方,则是捏造的报道。
以Tik Tok的流行数据为例,谈谈一些常见的数据陷阱。
第一种陷阱:杰瑞粉丝画像。
第二种陷阱:未加权粉丝的总和。
第三类陷阱:神秘的创业导师。
02\.偷工减料的用户画像:第一个陷阱的发现与解决。
许多组织对Tik Tok达人粉丝的画像有意见。这里有两个原因:
1.数据分析比较懒,用方便抽样得到的数据来推断整个人群。
方便采样,通俗地说,就是有多方便。比如,在一篇题为《我爬了xxx条数据,发现了xxx》的报道中,作者通常会分析他爬了什么,但他没有爬的部分可能更重要。方便抽样得到的数据无法推断全局,难免出现局部泛化。
2.原始数据质量低,不仔细清理就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Tik Tok大部分用户的数据都是不真实或不准确的,无法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正确的结果。计算机科学里有句话叫“垃圾进来,垃圾出去”。
简称Outgigo),也适合数据分析。
比如《达人》的很多粉丝报道显示,Tik Tok用户比例最高的是摩羯座。不推荐这种肖像。为什么呢?大多数人的生日选择1月1日(默认),正好是摩羯座,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Tik Tok有这么多摩羯座用户。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但是有很多人在做数据的时候没有思考,不负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样的粉丝画像数据可靠?
1\.
可以通过Tik Tok企业管理平台看到自己的数据(蓝V和开购物车的账号都有),类似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后台,可以看到更详细的数据;通过星图平台,可以看到任何常驻人才的粉丝画像,官方有完整的数据,所以计算出来的结果更加准确。
2.非官方数据经过严格的清理过程后,统计结果有一定的价值,但很多数据研究者为了节约成本,省略了这个环节。
给第三方研究者一个建议,因为爬虫获取的数据质量差,不建议分析。如果一定要分析,需要严格清洗。以下是一种可操作的清洁方法:
首先剔除生日为1月1日的数据。
其次,要过滤掉《达人》粉丝中的大量灰色账号(比如我分析过正经女孩“颜九”的粉丝,发现连续账号有几百个,发表的作品内容完全一样,都引流到一个社交账号上卖东西)。
此外,还应根据权威机构公布的网民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如CNNIC公布的移动网民分布情况)进行修正。
最后,公布样本量和数据集以提高可信度。
这样的粉丝画像是一个负责任的研究,是可以被人看到的。当然,这也需要非常高的投入。
03\.无重复消除的粉丝:第二类陷阱的辨析与防范。
这种错误常见于培训课程、MCN机构和行业社区的夸大宣传。
短视频行业,有培训机构/社区自称是Tik Tok的头部机构/社区,总粉丝量20亿、30亿,我听过最夸张的说法是80亿。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统计指标。
如果你接触过电视广告的效果评价,应该知道有一个概念叫GRP,中文叫毛平点。收视率乘以到达率,然后相加来评估广告效果。计算过程不重,经常可以计算出非常大的数字,被很多人广泛使用。
告主。这个指标产生于技术落后的时代(当时不容易监测数据,不容易去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因为它不去重的致命缺点而广受诟病。经历了互联网时代,UV的概念(去重的独立浏览量)已经深入人心,技术上可以有效地进行去重,得到真实访客数或者说受众数量。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谈到粉丝量时还是简单相加不去重,就很值得怀疑。
所以当有人抛过来一个数据说,抖音号矩阵累计粉丝量多少时,一定要问他,去重后是多少,这是数据人的基本素质。
如果对方答不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也不清楚自家的粉丝情况(这样的话,是他能力不行),一种是他有意隐瞒(这样的话,是他良心不好)。
04\. 故弄玄虚的创业导师:第三类陷阱的识破与远离
真正的大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内容足够打动人,从而“打动算法”(因为算法也是为了筛选好的内容,实现优胜劣汰)。
然而很多投机者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流量,然后又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拿来出售大搞“知识付费”。但事实上,他们所传授的诸如“养号”、“搬运”、“刷粉”、“买赞”、“擦边球”、“去水印”、“开权限”、“买账号”、“模拟器”、“ARM机”等灰色操作,并不能让账号持续健康地成长,反而会让账号遭到封禁,也干扰了平台的正常秩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也让很多人挖空心思钻空子,无心创作。
这类“导师”大多都巧妙利用了大多数人意识里的一个误区:快速增长。快速增长是好事吗?未必,要看长多少。快速涨到一两万粉丝能说明什么呢?
什么也说明不了。2018
年年初的时候,因为作者相对少,观众相对多,稍微有点质量的视频都可以引来几万粉丝,即使是弄虚作假买粉丝,价钱也便宜得很。如今,作者相对多了,而抖音的用户增长(观众增长)相对平稳,狼多肉少,越来越多的视频曝光机会少了,涨粉自然变难了,由于平台的技术升级,买粉也变得越来越贵。这些“导师”在容易涨粉的时代低成本积累了一些粉丝,到不易涨粉的时代卖课圈人。作为商人我当然佩服,作为传授技能的老师,我觉得他们不配。
一个小建议:拜师报班时,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的粉丝是否还在增长,调查一下老师的学员们是否做出来真正的大号,再看看他们的视频有多少人在评论,评论里说了什么,以此来判断,他是不是在骗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即使是合规的、善意的、白帽的经验分享,也不总是行之有效。
因为抖音是算法主导,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差异性很大。2018年,我见过大量把自己的小经验小心得拿出来分享卖课的,最终被学员证明没什么用,也见过一些大忽悠,我想你也知道。别人的方法,可以听,可以借鉴,但除了坚持做优质的内容这一条准则肯定没错之外,每个达人都需要探索一条符合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路。这条路注定孤独。
真正的抖音用户分析,应该是根据每个账号的不同,要对其真实的粉丝进行去重,并且要根据用户的活跃度进行分类和总结,只有这样得到的数据分析才是有参考价值的。希望大家努力甄别,看好我们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