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快逗短视频贺岁红包 快逗短视频app下载

  

  018冯小刚被曝与华谊兄弟签署5年“赌博协议”:华谊兄弟以10.5亿元收购冯小刚空壳公司,而冯小刚必须达到年度净利润标准,否则将付出巨额资金。   

  

  因为电影《手机2》长期搁浅,很多网友猜测冯小刚难逃“赌博失败”的结局。   

  

  冯小刚,凡事皆有因   

  最近赌局谈妥,冯小刚确实没有达到净利润目标,累计赔款高达2.35亿元。   

  

  虽然先拿10.5亿元后输2.35亿元不算亏,毕竟赌输了对信用影响很大。如果冯小刚将来想从事任何商业活动,金主的父亲肯定不会惯着他。   

  

  消息传来,网友们拍手叫好。这款幕后资本游戏一夜之间风靡各大平台,评论区充斥着数百万嘲讽。   

  

  由此可见,冯小刚的路人缘真的很差。   

  

     

  

  01   

  

  “巴结”大佬   

  

  人气不佳的冯小刚做错了什么?   

  

  第一个罪名是他“巴结老板”的“黑历史”。   

  

  冯小刚出生在一个普通市场,既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名校光环。   

  

  起初,他被分配到粮库当宣传员。托人找关系,调到大企业工会,或者当宣传员。   

  

  在这个小职位上,他结交了当时北京影视圈最重要的大佬之一:郑晓龙。   

  

  冯小刚,凡事皆有因   

  后来,郑晓龙被网友称为《甄嬛传》的导演,但不清楚的是,郑晓龙是中国电视剧《黄埔军校》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导演。   

  

  在郑晓龙的安排下,冯小刚从工会宣传员转行成为话剧《生死树》的艺术助理,进入影视行业。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走上了艺术家的岗位,成为剧组的重要工作人员。   

  

     

  

  对现状感到不安的冯小刚继续向更重要的位置迈进。作为一名艺术家,他跨界参与剧本创作和现场导演。   

  

  终于在1991年,郑晓龙在《遭遇激情》拿走了冯小刚作为第二个签约编剧。   

  

  同年,郑晓龙让冯小刚成为其现象级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第六位签约编剧。   

  

     

  

  就这样,冯小刚告别了自己的艺术身份,成为了许多热门影视作品的编剧。   

  

  1993年,冯小刚终于迎来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与郑晓龙合作执导国宝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从那以后,冯小刚被提升为导演,并拥有了导演戏剧的资格。   

  

     

  

  在和郑晓龙交朋友的过程中,冯小刚也结识了赵宝刚、王朔、马未都、叶静等众多京圈领袖。   

  

  其中,他对王朔的“巴结”在京圈河湖中广为流传。   

  

  当时,正当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红红火火之际,冯小刚用“仰望北斗”这样的美言迷倒了王朔。   

  

  在冯小刚的鼓励下,王朔和冯小刚共同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专门翻拍王朔的小说。   

  

     

  

  没想到王朔被封杀了,没有一部电影通过审判。   

  

  数千万投资冲击水漂,冯小刚到处找人哭。官方电影巨头韩三平被冯小刚的哭戏感动,拨款100万元给他拍贺岁片。   

  

  1997年,贺岁片《甲方乙方》面临审查,编剧王朔主动放弃署名,完成了这部电影。   

>

  

此后,王朔和冯小刚一拍两散,关系几乎闹掰。

  

京圈大佬叶京,曾委婉透露过,王朔放弃署名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另一位京圈大佬马未都,公开说过“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会利用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并且评价他“特会来事儿”。

  

  

面对叶京“当初何必帮冯小刚写剧本”的提问,王朔回答说:“如果有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叶京气不过,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塑造了“冯裤子”一角,用来讽刺冯小刚的谄媚。

  

  

多年以后,冯小刚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京圈大佬。大佬们约了顿酒,当年的事黑不提白不提,就这么过去了。

  

02

  

傲慢自负

  

王朔放弃署名的《甲方乙方》,开启了冯小刚“贺岁喜剧”的辉煌。

  

90年代的中国电影票房,好莱坞大片横行霸道,国产电影严重赔钱。冯氏喜剧凭一己之力抗衡好莱坞,受到全国观众的热烈追捧。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

  

每年一部爆款,冯小刚和背后的华谊兄弟,赚足了名和利。

  

  

而巨大的成功,也暴露出冯小刚“对下傲慢”的性格。

  

记者、影评人、观众、演员都可以被傲慢对待。

  

冯小刚,事出必有因

  

冯小刚骂记者,在业内是出了名的。

  

最严重的一次,冯小刚在公开场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着一个记者的脸骂对方无耻、混蛋、我真XX想抽你之类的脏话。

  

虽然事出有因,但毕竟是公开采访,有法律问题应该去法院解决,骂街就没必要了。

  

  

面对影评人,冯小刚就更不客气了。

  

2013年《私人订制》上映,影评界一片批评之声。

  

冯小刚便在社交平台炮轰影评人。

  

冯小刚,事出必有因

  

骂记者和影评人不过瘾,还要连观众一起骂。

  

2017年上海电影节论坛上,冯小刚谈到“垃圾电影”的问题,直接把锅甩给观众,抛出“垃圾观众制造了垃圾电影”这样雷人的言论。

  

  

对自己手上的小演员,冯小刚也很傲慢。

  

2018年春节,冯小刚在京圈大佬私人聚会上,要《芳华》女主角苗苗给大家跳个舞。

  

当时苗苗毫无准备,面露难色,却不敢违背冯小刚的命令。在一众中年油腻男的起哄声中,苗苗很不情愿地跳了几下。

  

冯小刚,事出必有因

  

对记者、影评人、观众、演员们表现出来的傲慢自负,是冯小刚性格的真正底色。

  

他甚至在《唐山大地震》发布会上公开说:

  

“我什么都能拍,拍什么都有票房,这一点上谁能比过我?我特别独孤求败。”

  

也难怪被网友吐槽说,这人,是狂的没边了,眼里没谁了。

  

  

03

  

守旧厌新

  

“喜新厌旧”是个贬义词。比如冯小刚当年身为有妇之夫,却跟风华正茂的女演员徐帆结合,对婚姻喜新厌旧。

  

讽刺的是,“喜新厌旧”的反义词“守旧厌新”,在冯小刚身上也是个贬义词。

  

过去三十年,冯小刚反复在电影里贩卖所谓的“京味文化”。而实际上,他所拍摄的“文化”,只是一群不愁吃穿、拥有权利地位的京圈大佬,闲着没事互相逗贫嘴。

  

  

后来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996矛盾越来越激烈,网友们明显意识到了冯小刚在“文化”上的虚伪,不再为他的电影疯狂埋单。

  

尤其在“宁浩帮”崛起以后,《疯狂的石头》《我不是药神》更贴近生活现实,冯小刚那种飘在天上、老气横秋的“京圈大佬文化”彻底失去了市场基础。

  

  

在过气的过程中,冯小刚守旧厌新,不顾市场变化,非要炮制《非诚勿扰2》《私人订制》《如果芸知道》这样的老气烂片。

  

而最近播出的网剧《北辙南辕》,又是冯小刚再一次守旧的恶果。

  

冯小刚,事出必有因

  

前文提到冯小刚结交的京圈大佬,其中有一位是赵宝刚。

  

赵宝刚电视剧的风格是:台词多,语速快,京味儿,伪装成普通生活的精英主义。

  

2018年《青春斗》反响平平以后,赵宝刚意识到这条老路走不通了,于是不再拍片。

  

  

而冯小刚还沉浸在赵宝刚的影响里出不来。他把自己的电影风格和赵宝刚的电视剧风格融为一体,打造出《北辙南辕》这部网剧。

  

网友狠狠吐槽道:老气的风格,现代化的背景,富婆玩创业的故事,动不动就讲人生大道理的台词……

  

豆瓣4.8分,播放量远不如预期。

  

  

说到这里,冯小刚的路人缘为什么差到家,朋友们应该很清楚了。

  

这样的大导演,如果不想进一步翻车,还是早点解甲归田比较好。

  

如果再搞什么资本对赌游戏,别说是赔是赚了,能不能善终恐怕都成问题。

  

网络言论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心钻营名利、不把观众放在心上的导演,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