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退秋清转凉。
夜晚既漫长。"
今天是秋分节气。
这也是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个季节。
祖国的秋色出现了,五彩缤纷。
许多农民仍在金色的田野里忙碌。
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收获的背后。
它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
也得益于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让我想想。
科学发明的各种“人工制品”。
如何帮助农民高效收割?
香蕉骑在“缆车”上。
50公斤一串香蕉。
之前从地里摘下来的。
有专门的搬运工接回指定的地方。
行军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
香蕉的质量会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售价。
但现在没人需要再带着它了。
在贵州册亨香蕉大数据扶贫产业园。
分布在花园周围的小索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把切好的香蕉挂在最近的索道上。
你可以一次“移动”50串香蕉。
在一条7公里长的隧道里。
一串香喷喷的香蕉排。
快速下山只需要5分钟。
寄回指定地点分割保存。
称重、包装、装载等操作。
既省力又省心。
这种处理方式。
在贵州、广西等地广泛使用。
很难想象
我们吃的香蕉原来在“缆车”上。
摘西瓜,用大数据。
虽然是秋天。
但是夏天的独家水果西瓜。
依然是大家的心头好。
在过去
为了摘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
但是消费者已经尽力了。
一个眼神,两次触摸,三次敲击
但是错误的数量总是在增加。
现在完全不用担心这些问题。
大数据摘西瓜,快速上线。
在江苏常州。
一套“选瓜神器”的操作让人大开眼界。
每分钟分拣40件。
西瓜要细分为42个等级。
一个西瓜坐在“汽车”里开始旅程。
先用红外线测量糖分的“房间”。
然后来到振动区测试脆性。
你“超级甜”,过来。
你只是一个“合格”的瓜,所以来这里吧。
经过一系列高端操作,
送你的瓜还得选吗?
放心买,尽情吃。
一场“竞赛”的背后。
在安徽黄山。
几位阿姨是“两军对立”。
三姨从一边上战场去了。
他们手里拿着刀片。
再显
枣上切出百条丝缝“我们人多肯定比你快”
她们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另一方孤军奋战
形势似乎不妙
但这位阿姨从容淡定
丝毫看不出紧张
瞧这满满一筐
这是三个人切了半个小时的成果
反观另一方
同样的数量
这位阿姨竟然只用了不到十分钟
显然她赢了
这是如何做到的?
原来她有一件“神器”――脚踏切枣机
一台机器可以抵得上
十几个人手工切的量
最重要的是
这台机器的发明人就是当地一村民
不得不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点赞
“逼迫”机器作业成为主流
能够感受到
减少人工体力劳动
最大程度地“逼迫”机器作业
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流
在新疆玛纳斯县
万亩番茄正通过机械采收
新型番茄采收机通过
电子色选仪智能分辨颜色
可自动采收红色的成熟番茄
留下青色未成熟的番茄
一天可采收100亩地
相当于150个人一天手工采摘量的总和
如今在新疆
不仅是麦子
辣椒、棉花等种植业全过程
实现了机械化
畜牧业也广泛应用机器
草料饲喂全程机械化
而在一些传统认为不适合机械化劳作的领域
现在也开始尝试解放劳动人民的双手
在四川省华蓥市
一场稻田里的“贪吃蛇”大作战
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一辆小小的收割机
在金黄的稻田里绕几圈
收获的喜悦便浮现在人们的脸庞上
9月16日
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长沙召开
北斗系统如何更好造福人类成为热题
其实,借助北斗导航系统
我国早已开始了农业无人操作的探索
无人机喷洒农药、无人收获技术……
这些统统都有
在赣州市蓉江新区潭口镇
村民正使用无人机为农田喷洒农药
仅用30分钟
40亩水稻就全部喷洒完毕
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
金黄色的麦田里
6台小麦收获机
正开足马力、并驾齐驱
其中3台为无人收获机
全程无人驾驶
在后台智慧麦作系统的操作下
智能“吞”麦、精确“吐”粒
农林牧渔关乎国计民生
农者为民之根本、国之根本
这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
靠这片富饶的土地
养育了生息繁衍的华夏子孙
食者安,耕者荣
当海上追风逐浪的渔民
迎来一个丰饶的渔季
他们将收获海洋的馈赠与希望
当草原上放牛牧羊的牧民
看着牲畜体肥肉美
当辛勤劳作的农民
捧起沉甸甸的果实
……
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也能被写成丰收的史诗
致敬中国亿万农民!
来源: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