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吃的痴迷早已深入他们的基因。
只要世界末日没有到来,我们爱美食的冲动就永远不会被抹去。
当然,在视频资源像海啸一样充斥网络生活的时候,美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日夜欺骗着我们的眼球,让我们半夜慌了神,迫不及待的拿起手机点外卖。
所以去年,李突然成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象征”。只因为她的视频不仅有最精致的田园风光,还有精致的家常菜。
有了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制作难度越来越低的短视频领域,大量的食品相关视频必不可少。有时候,如果你在晚上10点左右打开Tik Tok,也许10个视频中有8个与食物有关。
但俗话说得好,球员多了,观众再怎么喜欢和听到,赛场都会变成竞争激烈的战场。其实真正能打动人的短视频账号并没有那么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有理由去分析:那些能获得百万甚至千万粉丝的“美食账号”到底有多成功。
而且,也许这种成功的经验并不仅限于食物。
(本文仅以Tik Tok平台为例)
* * *
一、贫穷美食:舌尖上的江湖快板。
粉丝量:2000万
虽然很多人都是懒癌患者,但如果有机会,还是会更愿意出去大吃一顿,或者让外卖小哥准时把好吃的送过来。毕竟没必要洗碗。
但是考虑到现在市场不好,大家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所以我们不禁想起我们祖先的话: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打开Tik Tok。如果搜索“美食教程”这样的关键词,恐怕几天几夜都读不完。从最简单的电饭煲到看起来高端大气的烛光晚餐,想学都学不会。
但是绝大多数的美食教学视频,我们看完之后只会直接扫一扫,不会留下印象。
这个账号好像也差不多:在Tik Tok的500多个视频中,贫穷美食分享了很多好吃的做法,可以在菜市场低价买到,然后翻来覆去一会儿,就可以大口大口地吃了。
“人如其名”的确是贫穷美食。
换句话说,这只是家常菜。
但是,只要我们刷它的视频,通常很难马上动动手指,让它“滚蛋”。
因为,那个似乎走过《功夫》,带着点廉价味道微笑的男人,让我们念念不忘。
嗯,只是有点胖。
当我们继续看视频的时候,不仅会被从原材料到美味画面的转化所吸引,而且像行云流水一样的旁白也会跟着我们的耳朵走,给大脑带来愉悦的体验。
比如我们来看看《早安面条》里的文案:
先烤蔬菜,再炒肉。一壶清水就够了。
早上好,一碗面,好吃。
押韵的风格,仿佛在听一段简短的快板表演。
所谓:看完就算不做饭,也要给他一个恭维。刷完视频,你要表扬一下。看了之后,评论已经超过了一万条。
启示:贫穷美食的成功与其说是多么令人垂涎,不如说是主演的喜剧天赋。他押韵又有几分江湖范儿的文案,加上墨镜和“按时吃饭”的粉丝,能在观众心目中形成生动的形象。
说白了,就算有一天他做了一碗方便面,也能让观众乐在其中,流连忘返。这样的美食账号自然不会缺少粉丝。
所以,如果你也想做一个美食短视频。
账号,首先就得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视频被打开后5秒钟内,让观众们记住“你”呢?
* * *
二、我是不白吃:来自二次元的降维打击
粉丝量:560万
美食与动画早有渊源。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都会在晚上6~7点左右,一边盯着电视里《中华小当家》的画面,一边吃着碗里的面条米饭,那感觉别提多下饭。
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因为家里的饭菜不发光而拒绝进餐,结果顺利享受竹笋炒肉丝的福利。
实际上,“发光料理”恰恰就是二次元所能体现出的艺术效果。哪怕是平时生活中寻常的食材,被用画笔进行包装之后,都能绽放山珍海味般的魔力。
那么在今天,二次元能否对短视频平台形成降维打击呢?
“我是不白吃”的账号给出了肯定答复。
从内容来说,该账号的视频其实并没有特别复杂。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美食的历史趣闻,一集下来内容算不上很多,甚至如果大家愿意去百度搜一下,都能在1分钟内看到比视频中信息量更多的相关知识。
可它的成功之处便在于:通过极其讨好的人设风格,让观众们欲罢不能,集集追更。
不白吃这个角色形象并不复杂,哪怕是小学生如果经过多次临摹,也都能够画出不亚于原版的效果。
但视频的制作者却在简单的形象之中融入了很多喜感元素,不白吃标志性的咧嘴傻笑,能够长时间停留在观众们的记忆之中。而当它根据需要,换上各种不同世代的人物(包括食物)服装时,也完成了一个人COS全世界的“壮举”。
至于视频中出现的那些美味或者食材,并不会如同《中华小当家》那样有特别夸张的发光效果,因此制作难度也大大降低。不至于像是日本动画那样动辄需要几百人参与,稍微有哪个环节出岔子,立马就是总集篇应付观众。
我个人曾经同制作方进行过一些交流,“我是不白吃”并没有特别庞大的制作团队,却能够保持稳定的更新频率,可见这种制作模式具备长期可操作性。
而由于是采用二次元风格设计,这自然大大方便了各类商品植入。考虑到目前该账号每条视频都有不低于10万的点击,因此视频带货效果极佳。
最重要的是,你永远不用担心不白吃这个角色会传出什么“绯闻”,也不可能造成人物的公关危机,光是这一点,就能为账号避免很多其他美食短视频可能存在的风险。
机智,机智呀!
而我作为一个曾经常年撰写动漫类稿件,对11区二次元文化勉强算是有着比较深入了解的人,在此也可以提醒大家:
一个优秀IP形象,是可以卖周边的!
听说不白吃马上也要开启直播带货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拿出玩偶来卖卖卖呢……
总结:伴随着各类软件愈发傻瓜化,哪怕是个人都可以制作出一些简单的二次元作品来。“我是不白吃”通过美食作为切入点,很好地吸引了观众目光。
那么除了美食之外,其他的领域是否也可以借鉴呢?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组简单的人物,让他们重演“经典影视剧”。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可爱的角色,去进行古诗词的背景讲解。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元角色,去宣传家乡的土特产……
只要你想,你也许就能成为下一个不白吃。
* * *
三、稻草放毒:反差永远抓人眼球
粉丝量:483万
如果在10年前,有人说“未来在网上发自己吃饭的视频,都能有百万粉丝”……
恐怕得到的回复一定是"LZSB"。
但短视频年代,没有不可能。
于是,就有了“稻草放毒”。
截至目前,该账号已经有了280个视频。每一个视频的脉络基本完全相同:前面是展示各种各样价格贵的吓死人的食材,然后是简单的制作过程(注意,不是教学),最后开始饕餮大吃,结束。
只看这种描述,相信没有关注过账号的人会感到疑惑不解:它到底有哪里吸引人了呢?
提问:你看过周星驰的电影吗?
在《唐伯虎点秋香》里,有一个叫做石榴姐的角色。明明长相奇丑无比,却将自己视为娇滴滴小仙女,那句“不要因为我是娇花而怜惜我”更是雷人万年存,经典永流传。
事实上,人们永远会对“反差”产生关注。
当一种事物有着和其本质差别极大,甚至完全相反的描述时,大家忍不住就要去吐槽,注意力便被吸引了过去。
稻草放毒的成功之处,便在于一句“朴实无华”。
纵观大部分的视频,稻草放毒基本都会说自己做的是一顿“朴实无华”的饭菜。例如,朴实无华的方便面,朴实无华的炒饭,朴实无华的汉堡,等等。
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少不了超级大龙虾、顶级牛羊肉、高档帝王蟹……
就连煮饭用水,都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
这么一来,强烈的反差就能激发观众们的观看欲望,在感慨“这特么也叫朴实无华,我们那个叫吃草吗”的同时,点个关注,继续看看此人下一集能发什么,啥时候会被吃穷……
不过“担心”他吃穷的人可以省省了。据了解,稻草放毒定期的直播带货成交量,就足够他继续胡吃海喝很长时间。考虑到他的食材大量包含海鲜跟啤酒,那么只有痛风才有可能阻止他的疯狂了……(话说播主从早期视频到现在,脸已经由尖下巴变成大圆脸了)
总结:目前大多数的美食账号并没有意识到反差的魅力。特别是很多推荐餐饮店的账号,往往还刻意将店铺的特点放大化,动辄什么“帝王蟹随便吃”“几千块钱的XX想拿多少拿多少”,结果当观众实地消费后,很容易产生不过如此的失落感。这样的宣传实际是失败的。
而稻草放毒这样一种刻意营造反差效果的美食视频,不需要介绍其中食材有多么高档,关注他的人自然就会买买买。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要制作一个具备直播带货色彩的账号时,也不妨从反差着手,让观众们在善意吐槽的同时,成为账号的忠实粉丝。
联想下,如果你要做一个房产营销账户,可不可以在推荐豪宅的时候,故意说这里是“工薪阶层一定要入手的一套房”。亦或者是对着豪宅的泳池说“这里可以洗衣服”,把宽敞的前门口停上几辆破旧小面包车……
反差来了,钱也来了。
* * *
共同特征:反复、反复、再反复!
以上我们对目前抖音上比较有个性的三种账号进行了剖析,相信大家或多或少能够明白账号各自成功的秘诀。
不过考虑到抖音上视频千千万,哪怕质量再好,也未必能承受高额的推广成本。若是团队短期内难以变现,解散也将成为必然。
怎么办?
答:反复、反复、再反复!
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的反复出现,使观众自然而然形成记忆。
贫穷料理,每集结尾一定会是打开扇子,说一句“记得,按时吃饭”。
我是不白吃,标准结局是“我是不白吃,我真是太有文化了”。
稻草放毒,吃完之后一定会举杯对观众说声“谢谢”。然后再用满足的饱嗝声收场。
这就像是我们小学上课时,老师总让大家反反复复抄写汉字,反反复复背诵口诀一样。
当同样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条件反射,想要忘记就很难了。
可就是这样简单的细节,目前绝大多数短视频账号都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
成功与失败,兴许只有这一点点的差别罢了。
想要进行短视频创作的各位,你们受到启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