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热搜――。
“33年后,全班向当年被欺负的女生道歉”
这个迟到了33年的道歉,就发生在喧闹的KTV。
剃光头以示歉意的男孩语气轻松,理由“合理”。
“因为我们年少轻狂。”
其余的学生都笑了,似乎听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笑话。
十君实在看不出来,这是在为当年的校园暴力道歉,还是开罪了。
对别人心灵和身体的伤害,只值得用这种娱乐和欢笑的方式道歉吗?
参加聚会的女生回忆说,虽然没有参与暴力,但也从来没有帮助过,所以总是很担心。
作为一个旁观者,人,她仍然能说出每一个细节。
当她坐下时,把她的椅子拿走。
“嘲笑她是私生子”
“甚至在她被踢倒后,我连帮助她的勇气都没有。”
剃光头道歉的男孩说-
“其实小时候都忘了,只记得小时候大家都欺负她,所有的小事都忘了。”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忘记了所有的小事。这次道歉的重点是不是有点跑题?
为什么我会有一种“你记得很久以前所有的小事,你很棒”的崇拜感?
如果你真的有足够的负罪感,公开道歉,剃光头,甚至云里雾里的道歉,怎么能称之为“小事”,怎么能每一个字都强调“年轻”?
他的道歉是光头,但他轻浮的笑声和冷漠的语气,这波道歉很不走心。.
对于视频中表达“33年前已经原谅”的受害同学,石殿军只能佩服她的慷慨。
因为对于更多的受害者来说,那段经历可以遗忘,可以淡然面对,但绝对无法原谅。.
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排挤,被孤立,甚至被暴力对待,怎么能不在心里留下阴影呢?
为什么欺负我?为什么我不能反击?为什么没人帮我?我是不是太讨厌了?
(纪录片「伤痛」剧照)
只是更多的人选择隐藏,因为那是他们的自卑。
但假装没事并不意味着真的放手。校园暴力造成的损害永远不会愈合。
所以,施暴者别再祈求原谅,更别因为受害者拒绝原谅,还要骂人家小气。
就像20年前《老友记》里,被小千千扒了裙子的女同学说——
我今天报复了你,20年后,你再告诉我。
你忘记了,放下了,原谅了吗?
从来没有太多以"校园暴力"为主题的影视剧。
但大部分都是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看他们是如何被欺负,如何挣扎求生,如何反抗。
有一部来自台湾省的短片,但是它在施暴者的角度.
「揍他一顿」
片,每分钟都是折磨(但该看)' />施暴者的理由很简单, 林雨恩 刚转学过来格格不入,他家有钱,他搞大了我喜欢女生的肚子。
那就揍他一顿!
但施暴者也分不同属性。
有的明目张胆发起暴力,有的只敢在背后搞小动作,当参与者。
比如短片的主角 张世豪 (脑海中一闪而过陈柏霖的脸,让十点君一直跳戏)。
他记得幼儿园老师的教导,欺负同学是不对的,但仍然抵不过内心的愤怒和不满。
你小子不是有钱么?那我就偷你的钱给我兄弟买吉他。
你小子不是管不住下半身吗?那我尿你一水杯,让你尝尝下半身的滋味。
只不过,这些都是匿名行动,他不敢公然成为坏孩子。
但他的兄弟 阿阳 不同,他替张世豪成为了“惩善扬恶”的皮衣大侠。
他的善,是为兄弟两肋插刀,恶,是“ 我看他不爽 ”,就这么简单粗暴。
在真正成为肉体施暴者后,张世豪如愿以偿地笑了。
成为施暴者,意味着自己站了上风,有了势力,是大哥级人物,与大多数人为伍。
这对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同。
但通过践踏他人尊严,得到认同, 与其说是自负,不如说是自卑 。
为什么要打林雨恩?因为他拥有我喜欢的女生,我得不到的钱。
他有我没有的,所以我不爽他,所以我要通过击败他,来找寻自己的存在感。
无耻且无知,是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原因。
十几岁的孩子在接受了义务教育后,起码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吧。
这群施暴者知道打人不对,但他们也相信, 只要不被发现,就是安全的。
所以,在张世豪第一次打人之前,“前辈”阿阳向他传授经验――不打脸就好。
他们也可能会 犹豫 ,像张世豪一样,嘴上厉害,心里其实虚得很。
但兄弟都为了帮你解恨,把人绑起来了,旁边这么多人看着,不打似乎有些丢面儿。
于是,为了脸面,为了义气,他怎么也得下手。
这也就是为什么施暴者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
他们彼此“志同道合”,为了兄弟情,也要把校园暴力“发扬光大”。
但是,他们的嚣张,是在事情不被暴露的前提下。
看看曾经在微博上,直播扇同学巴掌的几个不良少女,被人肉后,不是个个儿都成了楚楚可怜的白莲花么?
而这部短片更凶残,第二天,林雨恩死了。
前一天还笑得踌躇满志的张世豪,彻底给吓懵了。
我打死的吗?会被开除吗?我犯罪了吗?要坐牢吗?其他同学知道吗?
直到受害者死亡,他才开始 感到不安,感到愧疚,感到害怕 。
他决定向老师自首。
「揍他一顿」的不同就从结尾开始, 它挖出了校园暴力生生不息的另一个原因――老师。
老师和家长的处理方式,决定了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未来。
在这部短片里,两位老师都做了错误的示范。
面对张世豪的自首,班主任的第一反应是 责骂 。
“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出来?”
“这么做你对得起谁啊?”
张世豪自首,虽然是因为愧疚,但目的却是希望老师能原谅自己,保护自己。
而扑头盖脸的责骂,只能让他丧失对老师的信任,让他后悔自首的决定。
我想,如果张世豪再次参与校园暴力,他一定不会再有任何愧疚之心。
比起班主任的责骂,更可怕的是教导主任的 包庇 。
为了学校的声誉,她选择无视张世豪的自首,无视出了人命的校园暴力。
张世豪愧疚,老师却说他没错,他害怕,却没人听他解释,他想承担责任,也没人给他这个机会。
面对这样的老师,施暴者只有两种下场――要么愧疚一生,要么变本加厉。
短片里的这两种老师属于极端情况。
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老师处理起校园暴力,似乎也依然没有找到正确方法。
在我国2016年的一部校园暴力纪录片 「伤痛」 里,女生被全班同学起绰号侮辱,垃圾桶在哪,她的座位就被安排在哪。
对于她的遭遇,心理老师关切地问候――
你是单亲家庭吗?我觉得你性格不太好,得改。
Excuse me?
你不去教育施暴者,反倒先怀疑受害者心理有问题,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一个男孩因为发育过早,被班上同学逼着 拔自己的阴毛 。
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道――
你是一个男孩子,你这个样子肯定会被欺负啊~
Excuse me?连弹幕都表示深有同感了好吗!
不论是怀疑女生家庭有缺陷的老师,还是质疑男生性格有问题的老师, 他们统统都把校园暴力的根本,定位到了受害者身上。
为什么被欺负的是你?肯定是你有问题。
那为什么不顺应别人的喜好来改变自己呢?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更过分的一位老师是,在不得不接受一位 被迫口交的受害同学 转到自己班后,对原班同学下命令――
“不许跟他讲话,不要招惹他,也不要欺负他,
就当他不存在”
弹幕说得好,这种人也配当老师?
这位老师不仅助长了施暴者的威风,还把受害者稳稳订上了耻辱柱,更让一批祖国的花朵三观全碎。
作为旁观者的这个男生,从此懂得了一个道理――
即使欺负别人,也不要成为被欺负的那一个,因为世界对弱者从来不宽容。
所以你看,老师的一举一动一句话,都是学生心里衡量是非黑白的一把称。
在校园暴力里,老师的不作为,是对施暴者的纵容,对受害者的毁灭,对旁观者的肯定。
但往往受害者需要的,可能就是老师的一句安慰。
“其实只要他站出来,只要说一句话,
对被欺凌者都是有很大鼓励的”
被心理老师怀疑家庭有问题的女生,就很幸运地碰到了这样一位生物老师。
仅仅两句话,她要记一辈子――
“你不要怕同学言语上的攻击,
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做的是对的”
这个斗狠的女生,直到提起这位老师,才第一次笑得露出了八颗大牙。
我只希望,在未来的校园里,像这位生物老师一样,站在受害者角度替她思考,替她发声,替她寻找出路的老师,能越来越常见。
当然,校园暴力还有第三大原因,也可以说是问题的根本――家庭。
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越了老师的引导,直接决定了孩子最初的三观。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重男轻女的现象,溺爱或者以暴制暴等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性格,家庭条件的差异等等,都是孩子成为施暴者、旁观者还是受害者,最大的决定因素。
但碍于今天选片的局限性,咱们先暂缓一下,再写下去就该成论文了
以我们目前的法律制度来说,校园暴力是无法被消灭的。
未成年保护法,保障了一部分未成年人的权益,也给了另一部人放肆的勇气。
既然无能为力,那就做到力所能及。
从根源做起,父母的影响,老师的引导,自己的独立思想,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
对于老师和家长,我还想多说一句――
别再让受害者忍让,多教教施暴者道德礼貌;
也别再苦求施暴者放过,多教教受害者如何捍卫尊严,掌控人生。
愿终有一日,校园再无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