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剪辑很简单,就是把视频组合起来就可以了,没错。剪辑就是这样。说简单很简单,但每年都有那么多重大的影视奖项,却没有提供给大家,这说明剪辑并不简单。现在,我们来谈谈一些常见的编辑术语,并给自己注射一些疫苗。
切出切入
指上下镜片之间的直接连接。前一个镜头叫。
“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这种不需要任何额外技巧的镜头组装方法,可以在不打断时间流动的情况下增强动作的连贯性,干净、紧凑、简洁、明亮。它经常被用来描述环境,连接人们的对话和行动。在故事片里
在拍摄中,同一场景的镜头通常是这样连接的。随着镜头的切出切入,观众在不断变化的视点中逐渐理解表达的对象,感受不到画面组合的痕迹。
抢拍
摄影师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方法。在拍摄过程中,有时为了及时拍下演员难得的表演画面,或者是为了抓紧时间拍摄气候或天气条件适宜的户外场景,摄影师可以快速决策,采用现场抢拍的方法。摄影师抢拍's拍摄的应该还是符合导演的总体创作意图。抢拍方法也常用于新闻纪录片的采访摄影。
拟音's电影创作方法之一。也就是说,人工发声器是用来模拟电影中需要的音效。如运动声(脚步声、关门声)、自然声(风雨声、雷声)等。
内景
又称“舍内景".”是指设置在摄影棚内的场景(包括内景或室外场景)。内景的优势在于不受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更容易营造出所需的环境氛围和视觉效果。缺点是成本高,生产费时。有些场景容易露出人为痕迹,缺乏真实感。因此,为了追求场景的真实性,近年来导演们经常使用实景拍摄。
蒙太奇在蒙太奇法语中的音译最初是一个建筑术语,意思是构图和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事和表现手段之一。这部电影将
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拍摄的一系列镜头被安排和组合起来,以叙述情节和描绘人物。然而,当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起时,它们往往具有每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意义。比如,卓别林把工人们放进工厂大门,和被赶羊的镜头组在一起;普多夫金将春天冰川融化的镜头和工人示威的镜头结合在一起,让原本的镜头展现出了新的意义。根据艾森斯坦的说法,当配对的镜片组合在一起时,效果“不是两个数的和,而是两个数的积”。凭借蒙太奇's的角色,电影享有极大的时空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现实生活时空不符的电影时空。除了演员动作和镜头动作之外,蒙太奇还能产生第三个动作,从而影响电影的节奏。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尤其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角色后来,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先后对蒙太奇's定律和理论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他们的相关作品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最初指的是图像和图像之间的关系。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出现后,图像和声音(人声、声学、音乐)出现。
),声与声,色与色,光与影,蒙太奇的运用有着更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字有很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语法标准和分类,但电影行业一般倾向于分为叙事类、抒情类和理性类(包括象征类、对比类和含蓄类)。
比喻)的三个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
1918-1958)反对蒙太奇's的角色,认为蒙太奇把导演的观点强加给观众,限制了电影的模糊性。
利用景深镜头和场景调度对影片进行连续拍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和实时流程的完整性。然而,蒙太奇's的角色不可否认,电影艺术家一直以蒙太奇和长镜头从事电影创作。有人认为长镜头其实就是通过镜头的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来改变拍摄的范围和内容,这叫“内部蒙太奇".”
立体电影
使观众能够从屏幕上看到立体图像的电影。
。根据双目视觉原理,用并列的两台摄影装置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时摄取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个影像。将这两个由于视点不同略呈偏差的影像,同时投映在银幕上,并使观众的左、右眼睛分别只能看到其中相应的一个影像,由视神经传至大脑,叠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立体感。立体电影现有两类:一类需要戴特制的眼镜(红绿眼镜或偏光眼镜等)观看;另一类不戴特制的眼镜,而由光栅银幕产生立体感。中国于1962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空镜头
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空镜头的运用,已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剪辑师
摄制组的主要创作人员之一。负责选择、整理、剪裁全部分割拍摄的镜头素材(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运用蒙太奇技巧进行编纂组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剪辑师在深刻理解剧本和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以分镜头剧本为依据,通过对镜头(画面与声音)精细而恰到好处的剪接组合,使整部影片故事结构严谨,情节展开流畅,节奏变化自然,从而有助于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提高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导演的亲密合作者,剪辑师通过细致而繁复的再创作活动,对一部影片的成败得失,负有举足轻重的职责。剪辑师必须是导演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的忠实体现者。但是,剪辑师也可以通过对镜头的剪辑弥补、丰富乃至纠正所摄镜头素材中的某些不足与缺陷,也可部分地调整影片原定结构,或局部地改变导演原有的构思,从而使影片更加完整。剪辑师的工作,包括艺术创作与技术操作,贯串于整个影片摄制过程中,在完成样片剪辑、对白双片制作、混录双片制作等不同阶段,都须与有关(主要是录音)部门通力合作。
混合录音
组合影片中各种声音的合并录音过程。即根据完成样片的内容对声音表现的要求,把已经录制完毕的对白(包括解说)、音乐、音响效果等各种声带,通过多部还音机同时集中播放,按导演要求加以抑扬增删等处理,并重新录制成一条与影片画面完美结合的混合声带。
化入化出
也称“溶出溶入”、“溶变”,或简称“化”、“溶”。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指前一个电影画面渐渐消失(化出)的同时后一个画面渐渐显现(化入)。两者隐显的时间相等,并且在银幕上呈现一个短时间的重叠,即经过“溶”的状态实现交替。也常用以表现现实与梦幻、回忆、联想场面的衔接。“化”的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有某种寓意。根据内容、节奏的需要,“化”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在1-3秒之间。
合成镜头
一般指采用“合成摄影”方法拍摄的镜头画面。有时也指电影镜头的声画合成。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画面与声音是分别记录在两条载体上的,直到印制影片拷贝时,才将画面与声带合印在一条胶片上。因此,声画俱备的镜头,也称“合成镜头”。
分镜头
指影片开拍前,导演根据电影文学剧本和自己的总体构思,将整部影片所要表现的剧情内容,分成许多准备拍摄的镜头,并标明每个镜头的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对话、音乐、音响处理与镜头长度等,即成为分镜头剧本。事先的分镜头不排斥临场拍摄时的补充和修正。也有的导演事先只作大体设想,临场时才分切镜头。
定格
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现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具体制作方法是,选取所摄镜头中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使这一停止画面延伸到所需长度。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处理可由动(活动画面)到静(定格画面),也可由静(定格画面)到动(活动画面);也有的在影片结尾时,用定格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以便给观众留有回味。
大特写
又称“细部特写”。把拍摄对象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取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被放得更大。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写和特写一样,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在一部影片中这类镜头如果太长、太多,也会减弱其独特的感染作用。
先期录音
也称“前期录音”。影片制作中先录音后拍摄画面的一种摄制方式。多用于有大量唱词和音乐的戏曲片和音乐歌舞片,即在影片画面拍摄前,先将影片中的唱词和乐曲录制成声带,然后由演员在拍摄相应画面时,合着声带还音进行表演。
同期录音
也称“现场录音”。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带片收录。同期录音要求摄影棚装备良好的隔音设备,并在摄影机、录音机上加装避音装置。同期录音也用于外景拍摄现场,所录音响供演员配音时参考,以提高影片对白的质量。
推镜头
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被摄对象向前推近的拍摄方法以及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向前推进时,被摄主体在画幅中逐渐变大,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体、描写细节,使所强调的人或物从整个环境中突现出来,以加强其表现力。推镜头可以连续展现人物动作的变化过程,逐渐从形体动作推向脸部表情或动作细节,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闪回
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与一般回忆及倒叙不同,闪回不需要中断原来场景中的动作和节奏,而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给观众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如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两者统称为“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