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半佛仙人的第89首原创3。
2
这期间,大家真的很焦虑。很多公司余粮不多,大家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有意思的是,在此期间,字节跳动还在大规模招人,声称今年要在1招0万人,在1,再招1万人,比现在增加了近一倍。
这一比例不仅指招聘需求的数量,还指职位的范围。
近年来,字节跳动喜欢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招聘,不仅从海外招聘到中国,也从中国招聘到海外业务,或者为海外业务招聘本地人。
如果只说新兵人数,字节跳动应该算是目前最激进的连队了。
而且,招聘的方式很野。俗话说,只要你用锄头跳得好,没有墙角就挖不下去。最近在海外,字节跳动甚至成为了脸书、谷歌、亚马逊员工跳槽的最佳选择,堪称硅谷挖掘机和Offer的试金石。
最近,他们刚刚挖出了前迪士尼高管,米老鼠称他们为专业人士。
一个看起来不需要那么多人的公司疯狂招人,是很不寻常的。
所有意想不到的现象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的内核。
归根结底,公司大规模招聘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有钱。
二是有业务需求。
第三是有人员需求的企业可以赚钱。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公司才需要招人,甚至要留有余地给业务增长。
毕竟,即使招人,也是需要时间上手和磨合的。
来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不能很快发挥作用。
字节跳动就是这样一家公司,许多业务隐藏在水下。
水上是头条和Tik Tok。
水下有西瓜视频,飞行书籍,了解切迪,甚至海外抖音。
抖音目前的招聘工作在全世界都很出色。除了抖音,字节跳动也有海外游戏发行和音乐产品的招聘需求。
不仅仅是科技人才,因为字节跳动涉及的领域很多,很多产品都会有细分的招聘需求。
比如了解切迪,作为汽车门户,除了传统的产品运营和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汽车专业领域的员工。
例如,Tik Tok大力推行直播带货,计划涉足电子商务领域,这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比如剪辑APP领域的热门剪辑,搞笑视频领域非常活跃的皮皮虾,发展势头凶猛的舒菲。
比如在游戏部门,游戏制作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每一个4A都是资金和人力的无底洞。
这些业务发展的背后,除了业务和技术,还需要大量的支持人员,HR、财务、法务、商业化都缺人。
此外,考虑到人才磨合的推进量,30万运营良好的员工应与1.2、2的业务目标相适应
这确实是令人羡慕的苦恼。
1
概念不同于公司持续大量招聘,一口气招聘XX人。
前者意味着许多业务仍在增长。
招人并不奇怪。部门重组、业务拆分、新产品开发,都可能导致临时需要大量人员。
但是长期持续的招聘是另外一个概念,因为在这个年龄做成长是很难的。
国内市场早就变成了股市。经过几年的流量厮杀和各赛道巨头的混战,投资人的钱烧到了7788,那些可以挖掘的蛋糕也被各路厂商瓜分到了楚河汉界。
扩张几乎没有空白市场,国内市场的每一次利润增长都意味着与其他巨头的直接冲突。
我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
大家表面笑,心里却是MMP。
但事实上,一家公司并不一定要在国内流量的血液中战斗。
如果产品足够有竞争力,足够有杀伤力,那么全球市场就是更好的选择。
在海外业务领域,字节跳动确实面临着一个增量市场。
以抖音为首的海外商家痛打美、日、印、巴西本土企业,还有很多在国内不知名但在国外做得不错的商家——Helo等等。
此外,字节跳动还将招募大量当地人。
这些当地人不仅天生熟悉当地的市场环境,还会利用当地人管理当地的业务,设立地区办事处,这将使企业更容易融入当地文化。
用谁真的不重要,能赚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人们有文化差异,但金钱没有。
当然成本会高,但是砸钱就是。
小事,在大多数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抢占赛道,让对手无路可走,这才是大事。3
还有一个招人的重要原因,就是字节跳动的很多业务都是独立的。
虽然字节跳动最出名的产品都是信息分发平台,但除了做资讯,它还做游戏,做教育,甚至是做一些to B的业务。
同时涉足大量赛道的互联网公司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比较渣男,每个赛道都蹭蹭,但就是不进去。
这些公司的跨界模式主要是资源整合,把自身原有的资源提供给其他平台,以一种合作的模式完成对多领域的渗透。
这很正常,甚至这种模式才是风险最低收益最高的,可以说是低投入高回报的典范。
毕竟这些赛道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想独立完成是非常困难的,不啻于从头开始搭建一个完整的框架。
所以选择和领域中已经成熟的业务线合作,肯定是最划算的。
而且如果是以这种模式跨界,需要的人其实并不多,也不会有太大的招聘需求。
字节跳动之所以需要招这么多人,因为要自己做。
例如其他互联网公司做教育,大多是平台给流量,然后和成熟的教育机构合作。
但字节很神奇,它直接往公司里招了很多老师,培养自己的教学团队。
这个口子一开,要的就是长期投入。
开弓没有回头箭。
就像一个厨子下面条的时候,先从种小麦开始。
也可以说是野心巨大。
4
不管喜欢还是讨厌这家公司,一个不可否认的点是,字节跳动发展得实在太快了。
快到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快到了其人数与本身体量就不符合。
与字节跳动体量相近的公司人数都在十万级。
而字节跳动目前只有六万人。
相比巨厂,字节跳动的台子已经搭好,但唱戏的人显得寥寥。
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很多大厂非常难进,主要原因就是虽然体量大,但是在漫长的时间堆积下,很多位置都被占据了,新人即使再有能力也很难融入进去,因为有些部门其实已经一个萝卜一个坑了。
一个公司的业务线是有限的,能提供的岗位也是有限的。
即使是大厂,如果某个部门没有大规模的扩张计划,其实需要的新人并不多。
但是和这些公司不同,字节跳动的招聘不是为了查漏补缺。
对它来说,当前的状况是小马拉大车,人数增长跟不上公司体量和影响力的增长。
招人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急迫而且现实的事情。
而且非常现实的一件事情是,现阶段的人才,性价比很高。
危险和机遇,一体两面。
5
如果说出了业务上的可能性,字节老板张一鸣对于人才的观念,或许也是疯狂招人的原因之一。
传统企业的观点是,我有一块业务,需要一个拼图,所以我只需要招到这个拼图就好了,因为只是一个拼图,所以快一点慢一点不是很重要。
而在张一鸣的理念中,你以前是干什么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招进来以后,你未来能带来什么。
如果你来了以后可以带来业务的增量,那么为你准备一个业务又有何不可。
例如前段时间字节跳动从迪士尼招高管这个事情,其实有点迷。
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什么从娱乐业招了一个高管?
但是对于字节跳动来说,其实招这个迪士尼高管当COO,最重要的是其个人特质以及对业务带来的增量。
对于字节跳动的海外业务线来说,现在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强大的人才,而是能够融入当地文化背景的管理型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前迪士尼高管就非常符合要求。
今年的前五个月,字节跳动从脸书、谷歌这些国际互联网大厂招了六个高管,依据的就是专人专用的多元化标准。
这些人不需要了解国内的东西,不需要来国内办公,需要的是能够为字节跳动带来什么。
一个多元化的招聘标准,也是能够招到更多人才的核心因素。
实际上,如果按照很多互联网公司招聘的常规标准,现在的抖音负责人和头条负责人可能连字节跳动的门槛都进不了。
但现在这两个产品都是字节跳动的核心业务。
为这个事儿,张一鸣还公开怼过字节跳动的HR,因为当时招聘PM的时候有一条标准是这样的:
> 有五年以上互联网产品经验,具有日活千万量级以上的产品规划和产品迭代实施经验。
张一鸣就亲自跟HR说:
> “按照这个要求,陈林、张楠,我们公司一大批PM,一个都进不来,连我自己都进不来。别说千万DAU产品了,他们加入前,连百万,甚至十万DAU的产品也没做过。”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国内直接这么说的老板,不多。
6
储备人才就像储备冬粮,不管现在有没有需要,缺不缺人,其实都可以招人。
因为和一个可能用得上的人才可以创造出的价值,以及防止他去竞争对手产生的价值相比,开工资的成本是更加可控的。
资本从来不干亏本的事情。
换言之,只要招得起,用得上,就可以往死里招。
人才本质上是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
优秀的人才不是韭菜,割了一茬马上就有,而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培养的高成本低概率物种。
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招人,招最优秀的人,其实是一个企业的最优解。
我吃下了,别人就吃不到了。
招进来以后,哪怕暂时用不上,也起码杜绝了竞争对手用上的可能性。
商业都是很现实的――招对手想招的人才,跑对手想跑的赛道,削弱对手,其实也就是在增强自己。
当你的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用自己的优势资源(资金+业务空缺)去压制潜在对手的资源,是一种高维的竞争手段。
招聘这个东西,看上去无关商业,其实也是一种竞争。
甚至可以决定竞争的结果。
商业,从来就是这么残酷且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