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广西专业的酸笋臭老师,靠“闻臭”一年挣近百万元。央视新闻栏目《我们的日子有奔头》第五期的故事,从一个小酸笋开始.
近年来,螺蛳粉风靡全国,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食材。李,广西人,有十多年腌制酸笋的经验。有一段时间,他不得不骑着摩托车到处推销,但他因为“酸笋味”而被别人看不起。是什么戏剧性地改变了李的生活?
实践酸笋腌制的好工艺。
却遭到了别人冷眼家庭的质疑。
李,广西百色人,今年42岁。从2005年开始,他一直在种竹笋。因为竹笋价格低,他一年的收入只能勉强养家。2008年,他注意到柳州螺蛳粉里的酸笋价格比竹笋还高,于是把自己的竹笋腌制成酸笋,运到柳州销售。
由于一开始缺乏经验,有一次,他腌制了1000多公斤的酸笋,但由于操作失误,酸笋都烂掉了,损失的钱几乎是全家一个月的收入。从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后,李跑遍了柳州酸笋腌渍店观察研究,终于学会了这门手艺。为了卖酸笋,李骑着两边挂满酸笋水桶的摩托车,到柳州螺蛳粉店、农贸市场一个一个去卖。直到两个月后,他才有了第一个顾客。当时李在家腌酸笋,里面全是酸笋,他的身上总是伴随着酸笋。有时候走在路上,别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看他。
家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做这些臭东西,也不看好酸笋的销量。一家人洗衣服的时候,会分开给他洗衣服,孩子因为他身上的味道,不愿意靠近他。“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我别无选择,只能活着!”李回忆说。
那些年,螺蛳粉只是柳州街头的一种地方小吃,远没有现在的名气和市场。酸笋的需求量有限。李的酸笋每天只能卖到五六百公斤,每个月只能赚三四千元。还不如工作挣得多,勉强能应付家庭生活。到了2015年左右,和李在酸笋生意上合作过的两个同伴转行了,他也想过放弃,去外地工作。
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迅速。
他成了专业的臭老师。
2014年底,柳州诞生了第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螺蛳粉迅速席卷全国,标准化生产让袋装螺蛳粉在千里之外销售的同时还保留了原汁原味。柳州螺蛳粉产业自此发展迅速。
随着螺蛳粉销量的增加和酸笋需求量的增加,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李开始向袋装螺蛳粉企业供应酸笋。
“不要再卖了,供不应求!”李对笑道:多年的种植和腌制经验,让李练就了“金鼻子”,通过闻它就能判断酸笋的成熟度和品质。凭借这份能力,2020年7月,他以近50万元的年薪被柳州一家螺蛳粉企业录用,成为了一名专业的酸笋臭老师。作为一名酸笋嗅觉老师,李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工厂里闻130盆酸笋,记录每盆的成熟度。
如今,李靠着臭师傅的工资和卖酸笋的股份,一年赚了近百万元。他现在变得自信了,因为他差点用酸笋换了职业。别人问起他的职业,他会自豪地回答:“我是酸笋螺蛳粉。”在李的家乡,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植竹笋,腌制酸笋。对于未来,李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想为so建一个大型酸洗厂
2020年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将达到100多亿元,柳州螺蛳粉已从路边小摊发展成为百亿元的大产业。李只是受益于螺蛳粉产业发展的本地人之一。
据统计,目前柳州已有近3万贫困户因种植养殖螺蛳粉原料脱贫,种植养殖已惠及20多万农户。而用水土养人的,不仅有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橡树菌、大同黄花.从广袤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让当地人的生活越来越有希望!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