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微电影《悟空》片名。
竖屏网剧海报《导演对我下手了》。
目前短视频UGC(用户创作内容)市场如火如荼,影视创作也紧随其后。继视频平台推出《生活对我下手了》、《导演对我下手了》两部竖屏系列微剧后,国内某手机品牌邀请专业电影导演拍摄了最近在社交网络走红的竖屏微电影《悟空》。紧接着,电影《直播攻略》在视频网站上横版和竖版同时上线,时长超过90分钟,意在突破横屏观看的习惯。
相较于Tik Tok和Aauto faster短视频平台庞大的用户群,竖屏电影的诞生是商业噱头还是未来的创作趋势?就整体环境而言,5G技术逐渐普及,移动视频消费被视为下一个出路,这无疑将对短视频和影视综艺创作都产生影响。但回看艺术创作,是昙花一现,还是举起手看剧的新发展趋势?只有高质量的作品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站起镜头,缩小视野,拓宽创意。
随着移动娱乐消费的普及,用手机看剧刷视频正逐渐取代观众对电视电脑的依赖。坐地铁的时候,总能发现几个年轻人拿着手机和耳机看剧。仔细观察,几乎所有人都在侧身看手机。对于很多人来说,站起来看《Tik Tok》和《火影忍者》这样的电影和电视剧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网站以跨界思维率先推出类似短视频碎片化的影视作品。聚焦社会热点话题的轻喜剧《生活对我下手了》之后,某视频网站持续推出《导演对我下手了》,吐槽当下影视剧中的常规剧情,引发观众热烈的互动讨论。此外,专题片的创作和竖屏的思路也有突破:竖屏电影《直播攻略》从直播的角度推出,从故事情节上呼应了过去用户消费的产品。这些作品多以娱乐性和搞笑性为主,更符合“网代”的收视需求。
最近,一些严肃的创作涉足了竖屏影视的蓝海。国内某手机品牌邀请国内外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年轻导演蔡推出竖屏微电影《悟空》,讲述了山里娃从小就爱孙悟空的故事。为了在城里看一场《大闹天宫》的电影,他用笔换了一张电影票,一路跋涉到城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整部电影都是用手机拍摄,只持续了8分钟,并带来了手机品牌的商业宣传背景,但并没有阻碍竖屏创作对观众的冲击。影片打破了传统宽屏的构图逻辑,大量人脸和日常物体的特写代替了中长期视角下的环境表达和氛围渲染。
蔡认为,有“电影感”的不是大机器拍出来的镜头,而是大机器拍不出来的画面才成为电影的绝对主角。所以微观视角的蒙太奇镜头很多,比如土边的昆虫、雨后的蜥蜴、被雨水打湿的闹钟等。这不仅创造了时间感,还暗示了各种隐喻。这些充分调动了网友解读故事的热情。比如,笔代表知识,电影票代表梦想,在树林里被毒蛇咬是在追梦路上遇到的一个困难。男孩与城里的摊主父母团聚,对孙悟空的眷恋,被父母理解。虽然超越了实时的逻辑,但却让“和解”变得更加强大。在看到个人追求梦想所经历的“八十一难”的基础上,有粉丝甚至将其解读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奋斗史。
无论是噱头还是潮流,都考验着创作者的决心和勇气。
当然,面对新事物,业内业外都不一致拍手叫好。
一些从业者不同意垂直年代
随着传播技术的升级和消费场景的迁移,内容生产出现了新的创新,但能否沉淀为一种固定的娱乐消费方式甚至是一个艺术品类,还需要时间考量。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产品迭代速度远超以往。在这种新陈代谢中,专业影视人要有不急于上马迎合新事物的决心――目前有些竖屏和短视频没什么区别,整个人物的大头和半身像简单粗暴,但作为电视剧,剧集之间缺乏连贯性;同时,他们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创新拍摄方式,构建属于竖屏的全新创作逻辑。——此前有导演用手机拍摄微电影,但很快观众发现都是借助外置镜头等专业设备完成的,所以无论镜头的语言如何,都无法带来新的冲击。
“如果是竖屏,观众还能一眼认出‘这是电影’吗?”蔡对的质疑找到了关键——它的根源。正如他所说,要建立一种在美学上可以区别于所谓“快消影像”的专业电影气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上探索竖屏电影类型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