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一个关于“睡不着”的直播,和几位老师聊了聊,交换了意见。聊着聊着,很多零散的想法也成型了。
边写边想,想多加几个字。
之前说过这个:
一些牛人声称他们睡不着或很少睡觉。
真的吗?是的。
多少?少。
很少有人能保持清醒。它在基因里。
很多人说他们睡不着。基本上,他们无法忍受这种轻推。
比如有人说自己睡得少,那只是睡觉,不是午睡。
比如谁说我四五点起床——你得问他前一天几点睡觉。
这个班全是傻子。
我之前写过:大多数传说中睡得少牛的人,比如巴尔扎克和弥尔顿,每天还是需要7个小时。
巴尔扎克,辅以过量的咖啡,逝世,享年51岁。
据说莫扎特一天5个小时,35岁,每天都是假期。
拿破仑声称可以保持一天的清醒,但他的秘书德布雷尼恩说,拿破仑通常12点睡觉,7点起床。
七点醒来不常见,他要翻个身,“让我再睡一觉!”
拿破仑无穷的精力总是在床上,何况是普通人。
号召无限压缩睡眠时间的,多是大忽悠。
主观原因,在某个时候不会睡觉,他之前写道。
很多人拒绝睡觉,因为这一天太累太憋屈了,没有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乐趣:“这一天属于我的太少了,很容易为自己做点什么,玩一会儿也不亏。”
很好。这对心理健康是必要的。
但是,有些人熬夜后,明显困了,玩不下去,但还是不肯睡觉,麻木地反复刷手机,不是因为在玩,而是因为人困了之后,感性和自制力都降低了。显然,我不再感到快乐了。因为惯性,我继续熬夜,希望能有一些乐趣。
因为他们麻木的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更容易浪费时间。“啊?都是凌晨吗?”
前者是太忙's对乐趣的渴望,而后者是太累's无法控制的。
所以太忙没有自己的时间,想补偿;所以太累感觉不到快乐,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事情失控了。
看完一个英语专栏,几个人晚上喝得很开心。后来他们喝醉了想喝酒,中间一个有经验的兄弟说:
再喝酒就没意思了。夜晚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
所以,趁你还开心,趁你还开心,让夜晚过去吧。带着这份好心情,回去睡觉,等待新的一天。
我觉得这段话也适合熬夜。
开心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我们是人,不是机器。
但是在自己还没累到失去自控时,可以考虑见好就收。
当然,很难做到。毕竟这需要太多的自制力。
但这是在大背景不变的前提下相对有效的方法——即客观上大家还是忙累的。
谁会说:睡了就睡不着!
在这方面,我有一点经验。毕竟我试过各种乱七八糟的睡觉方式和乱七八糟的睡觉时间。
少摄入咖啡因,要摄入也提早摄入,下午之后少喝:每个人都知道。
如果你吃点乳糖,你会睡得更好。所有人睡觉前都喝牛奶。
有人说睡前洗个澡会让你睡得很香,但并不是说睡觉就有效。人睡得多快跟体表温度:有关系体表温度低一点,所以更容易睡着。
洗澡后,体表水分蒸发时会带走热量,所以睡眠更稳定。另一方面,如果你洗完澡后把自己捂热了,你可能会睡不着。
* * *
午睡,四年前听老师讲课。他的总体想法是:午睡很好,但不要太久。15到20分钟最好。
我自己也试过。比如下午不小心睡过头了,想了一下午晚上都睡不着。但是如果你打瞌睡的话,15分钟。当你醒来时,会有“哦?才15分钟?总觉得睡了很久。
大概,睡个好觉就像关掉自己的手机;而睡个好觉就是重启自己。
南欧人有午睡的习惯,但吃得晚,这是另一种节奏。
* * *
关于如何睡觉有不同的因素。
昨天在直播中听到有人举了一个案例,喜欢盖着厚厚的被子睡觉。一个50公斤的人只能带着一个5公斤的杯子睡觉——这听起来像是胸口的一块碎石头。
我有个亲戚也有类似的习惯,说是盖被子睡着了。被子又轻又软
,哪怕暖和,也不踏实。我问他,是否与少年时有关?
他说对,这么一想,小时候跟爸妈一起睡,还就是大铺大被子这么睡着;后来就觉得,这样的环境 最安心 ,最舒服。
也有人说,爱听相声睡。这方面,我经验丰富:不止听相声睡,我跑步都能听相声――当然,都听老相声,熟段子。
因为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听老相声,没那么多生鲜热辣的新包袱,就听熟了的二位,你一言我一语地递话,若听若不听, 熟悉,舒适,开心 。
不信您睡觉听一段评书,杨令公碰死李陵碑,岳武穆风波亭归天,能气哭,哪还睡得着?
也有人说,择床。
我前几年,有那么几天,十一天得换十个住处,不停换床;当时也琢磨了,为什么有些床比较好睡,有些不那么好睡?
如果说是环境差别,那关了灯都差不多。比方你睡一张普通尺寸单人床和一张一百平米大床,但凡没翻身习惯,关了灯,其实感觉差不了多少。
我寻思,还是跟软硬和枕高关系大些?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个“这个姿势最舒服”的睡姿,但又各自不同。
毕竟各人体态不一样,有些宽肩头小枕头高,侧躺就不舒服;有些脊椎颈椎哪儿不好,平躺就睡不着。
我有个长辈,胯骨很宽,导致他睡觉得半趴着才舒服――还不能全趴,不然也睡不着。
我觉得,上面这几个案例,有个共同点:
人在自己熟悉的、觉得安全的环境里,睡得比较香。
这么想来,提倡 规律的、定点的、定时的睡眠 ,的确比较好。
比如哪位说,我今天八点睡明天四点起;明天十点睡后天六点起;后天午夜睡大后天八点起――这样来回横跳,可能就不如每天十点睡六点起的人,容易睡得着了吧?
所以如果睡不着,除了喝牛奶、洗澡之外,也可以尝试,自己搞一套睡前小仪式:
听熟悉的音乐,盖熟悉的被子,按熟悉的睡姿。
一整套下来,心会觉得定一些,身体也会自己哄自己:“哦又是这一套,很熟悉很安全啊,放下心来,睡吧。”
如果前一天有许多烦心事,那睡前自己可以想象一下,明天自己会做什么。
倒不是得把明天想得多清楚,但这样做,可以避免自己想过去的烦心事。
还有点别的用途。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小广告一下,这本书我翻过一个版本)有个小秘诀,我觉得很适合应用到各个领域。
他说写东西到最流畅时,停笔,这样第二天起来,就知道怎么继续下去。
类似的:
每一天睡前,想清楚明天要干什么活儿,想清楚怎么起手,睡觉前,会相对少点焦虑,不太会有“想到明天就觉得焦虑,不希望明天到来啊”之感。
说到底,我们还是需要 舒适、安全、熟悉、有着落、获得掌控感 ,睡得也会好一些吧?
比如,这篇的思路,就是昨晚想好的;我知道明早起来要写这个,头天睡得也踏实。
最后,哪位会说:
只要睡足,那我每天十点睡六点起,和凌晨三点睡中午十一点起,也没啥区别嘛?
作为一个亲身试验过类似倒时差睡法的人,我想说句:
还是有区别的。
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受 光线和体表温度 影响。
在一天光线最好、温度偏高的时间里醒得久些,对心情也会更好一些。
有过季节性情绪失调的诸位,一定懂的。
除非您是万中无一的基因,或者有超强的自控能力,那就另当别论。
最后一点心得。
每当觉得自己状态不好时, 喝水、睡觉、减少饮食摄入或吃得简单些 ,是相对简单的自我疗愈方式。
人的情绪是被激素分泌所左右的。
而睡眠不足或脱水时,陷入身体各种失调,人会寻找其他方式来刺激慰藉自己――那往往导向为过度消费。
睡得好,人的情绪比较平和,需求本身会变少: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多半有体会。
我恶意地猜测一下:
许多强迫你“少睡觉多干事”的,除了“少睡才能多干活”之外,也隐含着“不希望你睡得太好想得太清醒呢”的意思在里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