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漫步在“云”端,走进创作现场,聆听艺术课程,观看艺术展览,欣赏评论.网络艺术的蓬勃兴起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研究、教育等领域。如何让“云”优势成为艺术发展的新引擎,从而充分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本刊推出“网络艺术新视点”专栏,分析相关问题,探索发展之路。
编辑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公众对高质量艺术短视频的需求急剧上升,相关平台不断加大对艺术短视频创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艺术短视频上线。据统计,某知名网络平台上的艺术短视频累计播放量从2019年7月的6081亿次飙升至2020年底的2.1万亿次,拥有超过20万名艺人,粉丝超过1万人。可见大众对艺术短视频的重视,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和职业画家进入短视频平台,发展线上艺术创作。繁荣令人欣慰,发人深省。艺术创作短视频如何更好地丰富网络美育课堂,滋养群众精神世界?
目前,短视频中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展现原创艺术的创作过程,像油画家创作超写实人物画这样的短视频,以其出色的绘画技巧和细腻的人物表达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称赞。艺术类大学生用羊毛毡塑造各种动物的短视频,可以激发网友的学习兴趣。“90后”女生制作壁画短视频,让更多网友看到壁画之美。另一种是围绕艺术名作展示再创作活动,有的是临摹名画,有的是拼贴复制名作,有的是临摹名作再再创作。总的来说,这些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和创造性的创作手法传播艺术之美,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为大众艺术创作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视觉艺术,短视频与艺术创作在视觉呈现上形成合力——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过程可以通过短视频充分展现。这不同于简单地展示完成的作品。借助短视频,艺术创作活动从幕后走向“台前”,艺术创意从抽象观念转化为物理解释。这一过程不仅向观众普及了艺术创作的概念,加深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也激发了观众模仿创作的兴趣,为艺术传播释放了更多的空间和活力。
推进社会美育,迫切需要强化大众艺术的力量,如今,短视频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媒介,其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大众艺术创作。各大平台也越来越重视艺术创作短视频与大众的交流。这些平台通过加强与艺术院校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推出一系列提升内容质量的艺术创作计划,尝试让艺术创作短视频与观众产生更强的情感联结。这种行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和画家进入短视频平台,自觉参与到面向大众的艺术创作传播中。专业力量的加入势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艺术创作短视频的有序增长。
短视频的生命力在于其强大的可塑性。就艺术创作短视频而言,在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传播效果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艺术短视频在公共传播领域的普及。艺术创作短视频的意义和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上,而应该从大众艺术创作的角度,按照“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和“在提高的引导下普及”的原则,实现社会美育的价值。创作者不能试图一时新鲜。相反,他们应该结合当代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向公众传播真善美。这样,观众在欣赏艺术创作的短视频时,不仅可以从中学习艺术技巧,还可以在立足时代生活的艺术创作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在帮助提升大众审美的同时,短视频也促进了艺术家的个人成长。短视频播放平台的互动性搭建了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的桥梁。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偏好。创作者就像在一个大规模的研究现场。在这种有效的互动中,他能够深刻理解大众审美,为创作出人们喜欢看、喜欢听的艺术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回顾著名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如杨力舟、陈逸飞、沈佳伟、冯远等。都是以艺术创作的大众化为基础,在艺术创作的大众化中逐步探索主题艺术创作的路径。这种成长轨迹对今天的艺术家仍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目前参加大众艺术活动的职业画家还很少;艺术创作短视频仍然缺乏优质内容,存在着窄化、同质化、炫耀技巧等倾向,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美化人”的作用。未来,如果短视频与艺术创作能够实现最大能量的“聚合反应”,社会美育将独树一帜。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