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女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男生如何隐藏私房钱”的短视频,我尝试下载了Aauto Quicker。关键是我只能下载Aauto快手来看。
但是中午下载后,熬夜到晚饭,看了很多“人的迷惑行为奖”“动物的迷惑行为奖”的视频。
我不记得中间做了什么,只记得好像一直都是一个人在笑。
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只想拿出手机刷一会视频就醒了。后来,当我不得不起床时,我不情愿地放下了手机。
刷牙的时候,终于确认自己有点上瘾了,仿佛找回了“就算被爸妈混双,也要去网吧打游戏才能脱黑”的快乐。
因此,我从一次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决定研究短视频的危害,帮助自己预防成瘾。
1.大脑无序程度加深
短视频的内容呈现形式具有信息密度高、新鲜感和兴奋感强、画面音乐恶魔洗脑、容易被接受等特点。与文字和长视频相比,短视频非常容易接受,每个人都能理解。而且可以随时随地观看,随时随地停止。它几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门槛最低的媒介。
出于这个原因,短视频的内容非常碎片化
短短几十秒钟,它所能讲述的知识和信息极其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能告诉你一个结论和一些缺乏足够严谨性的推理过程。较短的短视频可能只能告诉你一个结论或现象。
所以你通过短视频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是极其零碎的。如果刷十几个“金融知识”的短视频,只会增加大脑的紊乱程度。后来回想起来,完全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比如我好像听过一个关于PMI和PPI的视频,但是就是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看过一个关于房地产未来走势的视频,只知道结论,不知道原因。
更可怕的是,长期沉迷于短视频、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后果,是思维变得狭隘复杂。
知识的本质是“事实”和“联系”。
事实决定你知识的广度,联系决定你知识的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便你只知道ABCD,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EFG,这个过程就叫思考。
但是,碎片化信息只能扩展碎片化的“事实”,其特点是:
*它往往是没有逻辑的事实的集合;
*它往往简化了推理过程;
*往往不够全面和严谨;
短视频通过连续、碎片化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沉浸在“陌生的知识又增加了”的喜悦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停止刷Tik Tok和微博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沉浸在“新知识”中。
但是,这些信息由于与其他信息缺乏联系,很难被我们提取和处理,提取和处理得越少,就越容易被遗忘。
你以为你知道很多知识,但实际上你什么也没学到。
你认为你想了很多,但你只是被灌输了。
世界是多样而复杂的,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碎片化信息的长期冲击下,你的思维能力不会得到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
你会喜欢结论,而不是思考过程;喜欢下定论,而不是给出合理的论据和理由;喜欢用单一思维看问题,而不是用多元思维剖析问题。
所以短视频的内容呈现会给大脑带来伤害,越来越乱:
记忆力下降,思考能力越来越弱,只喜欢听结论,不喜欢听论证过程;知识越来越匮乏,只能是重复一些笼统的概念和观点,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对世界的认知发生错位
根据第十八次全国阅读调查,2020年,我国成人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将分别为4.7本和3.29本。
你想:所以大家都没怎么看,你就松了一口气,觉得还有追上去的希望。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是你看起来的那样。
“调查中,11.6%的市民每年阅读纸质书10本及以上,8.5%的市民每年阅读电子书10本及以上。”
真正的现象是,一小部分人读了很多书,一年几十上百本,大部分人基本不读书。如果你和这些人平均一下,一年就有五本书。
/p>就像你和马云平均一下,身价也能几百亿。
这就是“平均的终结”。
但往往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平均,因为他们的世界观里,只有统计学中告诉过他们平均数的概念,具体代表什么含义,自己完全没有想过。
另外,很多人以为自己看到的华丽蜕变、成功逆袭,好像很简单的样子:只要坚持自律、坚持理财、坚持学习,就一定可以是实现梦想。
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
“学了XXX,工资立马翻一倍!”“学会XXXX,睡后收入有保障!”结果就是,整个微信群里好像除了自己,都实现了目标。
这就是妥妥的韭菜。
你短短几十秒看到的逆袭故事,实际上是他人光鲜亮丽的一面,背后付出的代价你根本就没有见到,而且就这些些时长的内容,能展现多少细节呢?
这些被浓缩到面目全非的短视频,无疑放大了成功的分子,而忽视了失败的分母。
所以,通过短视频,你以为这世界正如你所闻,这盛世如你所见,实际上你看到的,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还是“后真相”世界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短视频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感受世界最直接的工具,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上抖音购物,而不是淘宝京东拼多多。
但这种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方式,看上去你付出的是时间,实际上付出的还有你的思考和脑力,还有你对世界的认知。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给与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短视频就是一件时代的“馈赠”,让无数人得以释放压力和激情。
但这件礼物,暗中的价格有多少人知道?
3.思维能力“童稚化”
刘擎教授在《十三邀》中提到,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好像下降了:“一门课读6本书,3周读1本书,应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他们却有障碍。因为他们把太多时间花在段子和小视频上。”
刘擎称这种现象为“成年人的童稚化”, 即沉湎于大量丰富、好玩、有意思的资讯中,导致记忆、思考、注意力逐渐丧失,回归到童年时的思维状态。
很多人知道《娱乐至死》,但作者尼尔波兹曼还有本书叫《童年的消失》,他提到:童年的诞生,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赋予了未成年人纯真和懵懂的特质。
然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童年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孩子们接触的复杂事物越来越多,认知其实远超原本定义的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我在前文《有没有逻辑思维,是一个人心智成年的判断标准》中提到过,一个人心智成年的标志,是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就是思维能力的"童稚化"。
具体表现为:
* 有的人其实每天有大量的阅读,比如说看视频,看文件,看公众号,但是,他只能去看别人推送给他的东西,或者是不得不看的东西;
* 有的人无法自己定义一个议题去主动研究,无法提起兴趣去主动阅读严肃、深度的内容;
* 有的人阅读量还不小,但是读什么,都是为了印证他自己原来的观点,他的信息量还能增长,但是认知已经不变化了;
这也叫“ 功能性文盲 ”:受过传统教育,会读会写,但是不能利用读写能力去适应变化了。
长期沉迷短视频内容的人,其抽象理解能力会下降,读不懂文本,看不了深度严肃的内容,字都认识,但字连在一块就理解不了,这种怪现象在社会上也有所扩散,一些在校学生都表现明显。
以视觉和听觉为特征的文化,跳跃、无批判、无否定,即便有信息内容,也是在灌输给观众,成年人在电子世界里退化,重回“童年”,这也是传播学知名的理论。
4.其他危害
注意力缺失,很难集中起来;
共情能力减弱,社交困难;
时间被大量使用,没有心思去做其他事情;
娱乐至上、超前享受,社会主流文化被带偏。
我这么些年始终没有怎么用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因为我觉得
短视频,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传播地,其定位,仅仅只能是娱乐和广告,当作茶余饭后休闲的工具。
比如作为广告,短视频可以让人调用更多的感官了解商品,如视觉、听觉等。李佳琦的直播间很少说产品参数、规格等信息,说的最多的是产品体验,比如,这个口红很润,不会粘;这款口红适合复古风的女人;这款口红满满的少女感;等等。
当然,我不是批评所有视频,而是单纯特指短视频这种内容形式,很多中长视频,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