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在小区楼下见过这家生鲜店“钱阿姨”,这家店“不卖隔夜肉”,每晚7点开始定点打折。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店,实际上在全国有3000多家连锁店,估值接近100亿。继传奇的商业运作方式之后,据悉赴港IPO之路即将开启。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期,其加盟商却开启了“倒戈”模式,声称加盟以来一直亏损,从亏损几十万到关店不等。
很快,这个消息引起了媒体的注意。9月2日,央视财经曝出“钱阿姨”在运营模式上过于激进,直接导致部分加盟商流失。最高的一家一年亏损40万,迅速引起热议。
钱阿姨官方回应很快,表示公司高层对此事高度重视,如有问题会妥善处理。但在其声明中,“加盟商经营不善并非普遍现象”这句话似乎有甩锅之嫌。
据统计,钱阿姨3000多家门店中,约95%是加盟店,证明了加盟店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作为这块地盘的基石,加盟店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最后发生了什么?
加盟商的投诉是自身管理不善造成的,还是钱阿姨所说的不寻常现象?钱阿姨从一个小小的猪肉摊,到一个从互联网巨头手里抢食的大型连锁社区生鲜公司,有着怎样的“神仙”模式?
再看这篇分解文章。
一、一间小肉铺到门店3000+的“抢食记”
钱阿姨从广东东莞一个不知名农贸市场的小肉店起家。在农贸市场最繁忙的早晨,每天,阿姨们都会仔细观察摊位前的蔬菜:不新鲜,就不要;几毛钱贵,不要;请过夜。钱阿姨很震惊,自己沉迷的这种买菜方式,其实是一种生意。
古往今来,中国人对“鲜”菜的需求早已刻在骨子里。纵观古代饮食习惯,钱阿姨“不卖隔夜肉”的思想应运而生。
为了让阿姨们买到更好更新鲜更健康的优质食材,钱阿姨伤透了心。秉承“不卖隔夜肉”的理念,坚持日清货,自创“定时阶梯折扣”方式,每晚7: 00开始,每半小时降价10%。
对“打折”这个词极度敏感的阿姨们,看到能省钱又有新鲜食材的模特钱阿姨,开始争相购买。为了买到便宜的食物,他们抓住机会提前将食物放入购物篮,当时针指向7点时,他们蜂拥至收银台。
近年来,社区生鲜赛道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竞争模式。
传统超市开启居家模式,互联网公司专注于前置仓和社区团购,涌现出丁咚杂货购物、每日生鲜等巨头,获得了大量流量。无论哪种模式,都面临着库存压力下层层亏损、供应链效率低下、仓储成本沉重的弊端,也成为行业内各大公司的痛点。
生鲜商品的特殊性要求周转周期近乎严格。谁能让商品更新鲜、更快、更便宜,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流量。钱阿姨的“三板斧”,每一把都恰到好处的切中了生鲜行业的痛点。
坚持低SKU和日清,降低库存成本,把资金用到更重要的供应链末端。坚持定期阶梯折扣,降低整体定价策略,为日清竣工打开局面。不同于社区团购对流量的变态欲望,钱阿姨的第三把斧子恰恰是加盟店。
2014年之前,钱阿姨也专注于店铺模式。在被很多人问及加盟策略后,“基于社区”的投资链策略在14年底推出。2019年,随着上海第一家门店的开业,钱阿姨开启了华东市场向张之路的拓展,为未来打开中北部市场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依托零售连锁模式,在互联网公司还在烧钱争夺市场、蚕食流量蛋糕的情况下,钱阿姨以线下为先,反击线上,迅速行动
阿姨疯了。
二、抢跑成功背后,伤不起的加盟商
新鲜的赛道,这几年不缺“飞人”。在彼此的影响下,这条看似光明的大道无法容忍很多人一起跑去看市场的成交量;能否在车上抢到座位,要看每个家庭的能力。
2018年以来,随着社区生鲜概念的逐步普及和推广,在广东起家的社区生鲜公司“钱阿姨”,同年大力发展加盟商。一路大踏步前进后,开启了从广东到长城以南的开店模式。著名的索尔干也让它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相当“新鲜”的地方畅通无阻。
在北上的路上,加盟商的门店网络也在全国各城市迅速蔓延,目前已有3000多家门店。可以说,它的门店数量已经从最初的20家增加到了300家。
0余家、体量从农贸市场猪肉店再到估值过百亿的质变过程,加盟商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多数行业蛰伏过冬之际,钱大妈在全国的开店数量,从当年7月的2000家突破至年底的2900家。仅5个月的速度开了900家店,速度之快,不亚于每天早上大爷大妈们抢占公交车空座时的表现。
据其官网,目前钱大妈的全国门店总数突破3000家,其中加盟商的数量约占比90%-95%。加盟费用方面,20至30万不等的装修费用、门店房租以及人力成本和进货款,加上加盟费、保证金,加盟商前期的准备资金至少40万元起步。
而钱大妈,仅靠加盟商们的加盟费和保证金,就足以赚到盆满钵满。
钱大妈的店铺生态网搭建的非常密集,门店之间的保护距离只有250米。虽说是为了满足辐射区域要求,但近距离的门店覆盖,不仅让加盟商要互相抢夺客源,还得与其他品牌生鲜店抢客户。低价促销之态,在那些客流量不高的地区,愈演愈烈。
为了保证统一运营,钱大妈对这些加盟商采取了十分严格的管理措施。每天的最低进货量、不同时间段的最高售价须遵守其要求,而每晚阶梯式折扣剩下的货品,成本皆由加盟商自行承担。
迫于高成本和回款压力,为了拿到高售价权限,客流量没那么大的加盟商只能通过加大折扣力度的方式来吸引人群。原本以为,卖的越多靠量取胜也能回本,没想到,用户却养成了专挑折扣时才消费的习惯。
这让加盟商苦不堪言。
一边是只许售价下调的铁规,一边是专盯打折菜的客户。一来一往之间,高成本和低售价的价差成本只能由加盟商们前期垫付。有部分加盟商曾私下操作,暗自调高价格,但却被处以罚款和停货。
杀鸡儆猴之下,前期亏损较多的加盟商眼见无法继续支撑,只能选择闭店。根据央视财经曝光,有加盟商透露,经营一年左右店铺的亏损额,已经高达30到40万元。
这并不是个例。
今年3月,电商报一篇《钱大妈店主痛心陈述:月销售额50万,每月亏损1万!》的文章,揭开加盟商们的五味杂陈之旅。其中就提到单店引流成本高昂、客户满意度不高、库存压力等问题。
(图源:电商报)
2020年11月,《商业观察家》爆出郑安开了仅2个月的门店关闭,总投入近60万元,运营两个月后毛利为0。
不断显现的加盟商亏损问题,开始引发市场对钱大妈运营模式的质疑。
在钱大妈对加盟店的盈利模型里有一项“定时提价”思路,在单日营业额达到一定指标后,可以按照21天提价一次的思路进行提价,按照这种方式,大部分加盟店在6个月左右就能实现盈利。并且,他们在前三个月会给新加盟门店提供定性补贴,用以补偿加盟店开店前期的低价售卖亏损。
盈利模型看似完美。但实际上,新加盟商在开店前三个月非常被动,他们不仅要遵守“平进平出”的价格策略,还要承担生鲜商品的损耗以及每天定时阶梯式折扣后的货损。坚持日清、统一定价、定时折扣的策略,的确为钱大妈的扩张之路赢得先机,也成为其最大的营销亮点。但双刃剑另一面的残酷在于,高昂的转移成本于加盟商而言,却是实打实的亏损。
加盟商的亏损问题,让钱大妈在运营策略方面的失衡以及供应链端价格短板等问题暴露。全国门店快速扩张,意味着供应链要支撑起巨量的市场需求以及不同地域的消费习惯,这种大体量、高损耗的商品往往对供应链从价格到品质的把控要求十分严苛。
如何在控制货损的情况下,拿到最优价格,是其面临较为严峻的供应链端问题之一。而统一运营管理下,不同地域、门店选址、客流及过近门店保护距离产生的门店差异化经营现状,也是未来扩张路上不小的拦路虎。
三、反差:获资本青睐后,加速狂奔
与遍地哀嚎的加盟商们现状不同,钱大妈似乎一直跑的很顺畅。
前文说到,门店保护距离仅250米,而全国门店已突破3000余家。在保障货品品质及坚持日销的前提下,走社区模式对SKU的要求并不高,反倒更看重配送端及供应链。
根据钱大妈官网,他们选择了在产地建仓后直供各个核心城市的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送至门店,这也是其资金投入的重头戏。货源有了保障,再加上“日销+阶梯式折扣”的组合拳,狠狠秀了对手一脸。
毕竟,“不卖隔夜肉”,似乎本就是生鲜行当里的默认规则。被拿到台面上之后,居然成了宣传优势。对手们暗自佩服的同时,反思为什么自己没想到?
被秀的不止对手,还有资本。
产地建仓和全国分点建配送中心的模式,在崇尚轻经济成本的大环境里,一开始并不被看好。但钱大妈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个模式的确可行。2014年,钱大妈在广东的21家专卖店,很快引来资本的目光。2015年,在获得1300万元天使轮之后,2019年钱大妈完成D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近10亿元。
图源:天眼查
好的想法碰撞资本助力,钱大妈以博尔特的速度开始狂奔。
据CCFA发布的《2020中国超市百强榜单》,钱大妈2020年的销售总额达到133亿元,排行13,仅次于世纪华联。
图源:CCFA
四、撕裂:上市在左,加盟商在右
烧钱,一直出现在生鲜赛道。而上市,似乎是奔跑在赛道里的公司们的唯一出路。钱大妈也不例外。
高速扩张的规模效应于盈利而言是否有效,尚需时日验证。但钱大妈此时于内于外都面临不同考验:对内,不仅现阶段对全局的运筹管理能力急需提升,加盟商的盈利模式亦急待调整。
而对外,既没有背靠供应链的优势,烧钱又烧不过互联网巨头们。即便自身融资能力过硬,在面对对手你追我赶大秀肌肉蚕食市场的同时,又急需降低成本。钱大妈对资金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而上市前,如何才能让加盟商在磨合“阵痛”期里活下来,是现阶段钱大妈越不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