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豫菜,大多离不开回面和胡辣汤。单说胡辣汤,河南就有两个风格迥异的派系:逍遥镇胡辣汤和北武都胡辣汤。虽然他们是胡辣汤领域的“双胞胎”,但每当说起,逍遥镇在风头上显然更胜一筹,而北无都则是一点点的角落。然而,北武都人并不信服。在网上每一篇关于胡辣汤的文章里,总会有愤愤不平的网友想叫北武都。而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你,北武都和逍遥镇谁是正宗。
初白巴文
感谢沙河,造就了两个胡辣汤镇
丰富了河南人民的餐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古代的曙光就诞生在它泛滥的大平原上。但是这段历史太遥远了,看不见,摸不着,摸不着。我想说河南人也应该感谢沙河,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最大的物质安慰——胡辣汤。
网上有很多豫菜排行榜,但不管怎么排,胡辣汤肯定排不到前三。
用油条、油包、水煎包或肉盒、一碗汤、头上的汗、唇上的油,一整天都可以擦擦袖子,感觉很舒服,换个天王老子都换不来。
没喝过胡辣汤的外国人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河南人坐在路边,手里拿着一碗黏糊糊的黑漆东西,吃得那么开心?他们真的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情,也无法想象中原人如何能用胡辣汤打开天之能量库。
即使我的喉咙发炎了,我仍然不能失去它。
众所周知,河南每个地方做的胡辣汤都不一样。其中最重要的学校是逍遥镇和北武都。
除了汤,据说早年两派卖汤人的衣着和关注度都不一样。逍遥镇用青色铝锅盛汤,北武都是一口大黄铜锅,嵌在一辆红色大车里,下面用炭火煨着。
一碗汤出来了。单从外观来看,逍遥胡辣汤的食材很多,木耳、黄花菜、牛肉片,都非常丰富。北五都看起来瘦多了——面条上飘着一层葱花,但勺子进去搅拌。嘿,这块肉看起来真有趣。
放的东西不一样,味道自然就有差别。逍遥镇的汤有很浓的胡椒味。一碗汤吃完,七窍开,六窍开,头发就要开了。有些人受不了辛辣的食物。如果你喝一口汤,你必须喝一口水。
武都的汤温和多了,比较滋润,每种食材的味道都不突出。一起煮的时候,会散发出肉汤的味道。
如果说胡腊堂也有江湖,那么逍遥镇和北武都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少林和武当。
逍遥镇走的是一条清爽的路,像少林的辛苦;北武都重五味调和,与武当张真人练太极相同,讲究平衡协调。
胡辣汤的起源是个悬案,
但它的创造者一定是河南普通劳动人民
逍遥镇的汤馆普遍认为自己的汤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
当时,为了讨皇帝欢心,葛老阎嵩从一个和尚手里得到了一副助皇帝长寿的调味药,然后烧了汤喝了下去。
汤好喝,被命名为“御汤”。明朝死后,厨师赵霁带着这种药逃到了逍遥,并传播到了这个地方。所以当地人的汤比较辣,所以就改名为“胡麻辣汤”。
逍遥镇大多数人只认得五家店:高盛群、老阳家、老童家、老王家、老阳老板。
高的味道有点清淡辛辣;老阳家的口味咸中带滑;老佟家卖的比其他家稍微高一点。刚入口就有中草药的味道,喝完就有辣椒的味道。
老杨家热汤
老王家羊气味略重,也有肉香味。杨老板走的是养生滋补的路线。还有枸杞,视觉上会不错,香味和辣味都不突出。也是杨的家人,跟的很不一样。
六十公里外,还有几个主宰北武都的汤馆,分别是山、丁、陆、万。与逍遥镇不同的是,后三家
山胡麻辣汤负责人山包敏说,晚清时期,山西、陕西的商人在这里建起了山山会馆。会馆建成后,设宴款待宾客,太原府的一位大厨做了一道受到名流绅士称赞的汤。这汤是胡辣汤。
今天,那一年的姗姗会馆
会址已经是北舞渡镇中心小学的“地盘”了,历经近200年风雨的彩牌楼依然那样光彩照人。山陕会馆会址
胡辣汤咋从宴席上走了下来,这恐怕是历史疑案,但我们不妨大胆推测。
明清时期,沾了光沙河四季通航的光,北舞渡在当时名声都很大。“拉不完的社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意思是指北舞渡的货运能力吞吐量巨大。
有了这么多买家和卖家,就一定会产生为这些人服务的第三产业。民以食为天,怎么吃饭,吃什么,一定是重中之重。
那些卖力气的底层人民,没有实力和能力去“筛三碗酒,切二斤熟牛肉”,更没有时间坐下来细细品尝味道之外的本真。
因此,码头文化要求食物一定要满足几个特点:
口味重,吃了盐才有力气干活;香料足,发汗驱寒;价格低;抗饿,不管是配上大饼还是馍馍就得吃饱。
这么推论未必正确,但可以考虑。要不然,你看逍遥镇,不也是因漕运码头重镇,胡辣汤才大行其道么?
加了豆角、鸡蛋丝、肉丸的胡辣汤正不正宗?
当地人才说了算
两个历史名镇做出的东西,自然谁也不服谁。据说,喝惯了逍遥胡辣汤的人,喝不惯北舞渡;反之亦然。于是,附近的大城市都成了它们的论战的战场。
放眼全国,逍遥镇胡辣汤则占了六成以上的市场,剩下的三成,是北舞渡。
而夹在两个镇子之间、离它们只有30公里的漯河,数据则要反过来。北舞渡大概是1995年进军漯河的,在此之前,称霸漯河的一直都是逍遥镇。然而,北舞渡一进来,逍遥镇立即收到了极大的冲击。
个中原因咱不好说,从一件事上能略略窥出端倪:北舞渡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规矩,400g一碗汤,一碗汤一两肉。
在他们看来,那些加了雪蛤鲍鱼牛蛙的汤,都是妖魔鬼怪,不能原谅。直到一家叫“王忠圈”的逍遥派胡辣汤店开张,逍遥派才算收复了一点失地。
据说,早些年西华太穷,逼着人出来做小买卖,在“活道”上,自然要比北舞渡人功力深厚。
而北舞渡坊间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人劝闪家胡辣汤传人去外地开店,不料遭到拒绝:“我在家门口盛汤,盛得手脖子都酸了,还去外地干什么?”
理由任性得让人无法反驳。
据说,90年代初期,方中山的汤并不是现在这样的,非要站队的话,更近似北舞渡派。至于为啥会变成现在这样,听神秘人说,方中山提高了汤里的油脂比例。
油多了,汤喝着糊嘴。咋办呢?加胡椒,加大量胡椒,也就成了现在这种信球辣的独特风味。
和方中山异曲同工的是,许多地方也有自成一派的胡辣汤。
虽然同在一个周口,周口人就不大认逍遥胡辣汤,当地最为地道的是金记。
而对于汝州人来说,一碗混合着鸡蛋丝、豆角段、辣椒丝、粉条的胡辣汤,再捏几撮菜,最好放一小勺醋,配上锅盔加豆腐串,那就是西关桥头最得劲的早上。
开封素胡辣汤颜色浅淡,没有牛羊肉汤成分,主要是采用素食材,对原料、香料配比严格,食材加工考究,味道清醇,因颜色浅,食用时无色素添加之虞。
南边的潢川,有一种丸子胡辣汤。胡辣汤里漂着一个个饱满的丸子,诱人极了。
其实河南的胡辣汤口味之千变万化,可以让你在一个城、一条街、不同摊位上就能吃到不同口味的胡辣汤。
而所谓正宗,就只能说是自己家吃惯的那一种口味才叫正宗。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初白
十窍开了九窍
豫记甄选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地风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地风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