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趣味汉字小论文,趣味汉字作文

  

  几千年来,汉字的数量一直在增加。据学者统计,甲骨文有4000多字,三国《广雅》有18150字,北宋《类编》有33190字。《康熙字典》清代收字46933个。汉字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时代发展的表达需要,所以古代人才创造了.这个新词   

  

  民国时期,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和作品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受到极大冲击。首先,遇到了许多新事物缺乏词汇表达的问题,比如古代汉语中的“社会”和“哲学”,所以现代中国学者从西方化较早的日本引进。在翻译西方书籍时,形成了许多新词。其次,西方作品中的一些常见名词在中国是存在的,但古代汉语中没有或有模糊的表达。除了音译、形成新词或寻找意思相似的表达方式,还有另一种造词方式。比如,关于女性的第三人称称呼,现代学者已经造出了一个词,而现在每个人都离不开这个词.   

  

     

  

  #古汉语没有专有的第三人称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来表达第三人称,但没有具体表达.   

  

  一个是“他”,指的是男人、女人和一切。现代白话文在,兴起后,学者们用“他”字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来指男人、女人和一切.   

  

  第二个是“之”,古文中的第三人称宾语常常用“之”字来代表.   

  

  第三个词是“它”,可以用来表示第三人称。这个词起源于,甲骨文,素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称,也可以写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甲骨文中有“它”,.蛇,它和它相互混合,本义是蛇。古代祖先怕蛇,问“它能攻玉吗?”   

  

  四是“易”,在古代汉语中可以作为第三人称,相当于“她”“他”“他”。《南史》记载“遇见张的时候我已经六十了”,《红楼梦》记载“薛蟠因为固执在扔酒”,因为吴语中的“伊”专门代表女性第三人称。   

  

  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男女不分.几千年来,似乎没有人认为有必要进行这种区分,.   

  

     

  

  #刘半农创造了一个新词。   

  

  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以及西方思想和作品的涌入,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男女第三人称不能含糊,每个人都必然需要一个特殊的代词.   

  

  译者是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人。英语单词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专指男性,“她”指女性,他们的指示很明确,但翻译成汉语就麻烦了,因为汉语中没有女性的第三人称表达。刘半农(上图)是民国时期的翻译家,他首先将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介绍到中国。他最早还把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等作品翻译成中文。他在翻译“她”的时候,经常翻译“别的女人”和“那个女人”,但是“她”是一个普通的词,而且上百次的“她”经常出现在一部作品中,这往往导致了很多“别的女人”和“那个女人的”。   

  

  为了更好地表达第三人称女性,刘半农创造了“她".”一词—— 1917年,刘半农首次提出用“她”字对应“她”。因为是刘半农非正式提出的,当时没有引起轰动。1918年在,周作人写了一篇关于《新青年》的文章。参考刘半农的建议:“中国的第三人称代词没有性别区分,半农很难不方便创造‘她’   

  

  和“他”这个词一起使用.不在印刷厂,也很难投出很多新词。”最后,认为用“她”字作为第三人称女性专属词仍需从.的长远来看   

  

  此后,周作人、鲁迅等人仍习惯用“易”字称呼第三人称女性   

  

     

# “她”字如何被接受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她”字被接受也是如此1918年周作人指出刘半农造“她”之后,“她”字影响还不大,但在1920年却出现了一场论战,让“她”字一时广为人知

  

1920年年初,署名寒冰的作者在上海《新人》杂志刊文《这是刘半农的错》,新创“她”字毫无必要,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我”“汝”等字,也没有阴阳之分,再说“她”、“他”两字,只能在阅读时分别,读音上区分度不大

  

寒冰文章发表不久,一位署名孙祖基的作者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她字的研究》,支持用“她”来特指第三人称女性,认为“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随后,寒冰再次发文《驳她字的研究》

  

总之,这场舆论混战虽然没有结果,却让“她”字一时广为人知,而真正让“她”字为人接受,与一首情歌密不可分

  

  

当时,远在英国伦敦留学的刘半农,见到国内这场论战之后,于当年8月发表正式论文——《“她”字问题》,讨论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中国需不需要第三人称女性代词,二是如果需要,能不能用这个“她”字刘半农认为中国非常需要第三人称女性代词,而“她”字最为契合,至于“伊”字适用地域小,且没有“她”字更容易让人明白,“形式上和‘他’字极像,容易辨认,而又有显然的分别,不至于误认,所以尽可以用得”与此同时,在文章的最后,刘半农还提出新构想,即除了“她”之外,还应该再造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

  

  

为了推广“她”字,刘半农还写了一首白话文诗,即《教我如何不想她》(最初诗名为《情歌》)之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见上图)为这首诗谱曲,让其成为一首经典情歌,至今传唱不衰

  

随着《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千百万读者和歌者当中不断地传播,“她”字也快速地流行、推广开来,并逐渐成为第三人称女性的专有代词

  

对于刘半农新造的“她”与“它”,上世纪三十年代时鲁迅赞不绝口:“他(刘半农)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 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所以的确是大仗

  

  

不过,刘半农造字之说并不准确,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她”,还是“它”,在古文中早已有之

  

《集韵·上声·马韵》中将“姐毑她媎”并列,“子野切,《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简单的说,古文中的“她”读音是“jiě”,通“姐”因此,说“她”是刘半农所造肯定是错误的,但刘半农赋予了“她”新的含义,这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古文中的“她”属于孤僻字,几乎没有被使用,刘半农等学者没有发现造成误会并不稀奇只是古代汉语中“它”字使用并不算少,大师们没有发现就令人不解了

  

一两个大师没有发现“她”与“它”字古已有之可以理解,但一群大师没有发现就令人诧异了可见,所谓民国大师对中华典籍阅读量可能并不惊人,其国学水平也并非高不可攀之所以如今抬高民国大师地位,或许是距离产生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