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之家,男士衣橱”和“蓝海之家一年两次”。说到蓝海大厦(600398。SH),很多人对广告和上述广告中男星尹的神奇舞蹈印象深刻。
然而,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蓝海的房子引起了关注,但这是另一个问题。近日,公司发布了2017年半年报,其中较高的存货金额引起了行业和投资者的广泛讨论。
蓝海之家目前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为什么库存这么多?会如何处理?
#寄售模式下的风险
根据海沧之家发布的2017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其营收为92.53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为18.75亿元,同比增长5.7%。
然而,随着业绩的增长,蓝海之家的库存如此之高,以至于投资者感到担忧。上半年数据显示,库存高达86.75亿元,其中库存商品为57.92亿元。回顾往年数据,2015年公司存货为95亿元,2016年为86亿元,均超过总资产的40%。38家a股上市服装公司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期末存货总额为353.96亿元,平均占总资产的21%。
为什么公司的库存这么高?根据蓝海之家的说法,这是因为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议价能力”。这怎么解释?
蓝海之家走的路被业内称为“轻资产”,类似于快时尚品牌HM和ZARA。
这种模式主要是“总部品牌管理、生产外包、总仓物流链销售”。加盟商新开门店时,加盟商负责门店装修费用、租赁费用、水电费用、物业费用、门店员工工资等费用,而蓝海之家则全面负责门店的运营,包括管理和销售人员的培训、聘用和薪酬、商品的配送、交换和门店装修等。从而实现“千店一面”的要求,也就是说,蓝海之家更有可能通过加盟商的资金来扩大其布局。
在这种模式下,蓝海之家近年来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了5491家门店,可谓遍地开花。不过,对于这种模式,有业内人士质疑称,“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会关注消费者和服装质量本身,而是更关注加盟商。”
在这种模式下,如何计算存货的折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公司2017年中期报告显示,折旧准备为2.3亿元,约占存货的4%。不过,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对这一数据似乎比较保守。齐沃狼(002029。SZ),九牧王(601566。SH)和尼斯博时尚(603196。SH)分别有49.4%、10.3%和19.7%的降价规定。
此外,在存货中,蓝海之家委托的货物金额也不小,达到24.57亿元,但仅提供了约4亿元的折旧准备金,约占1.6%。
代销模式,即蓝海之家将自己的产品委托给加盟商销售。根据相关规定,加盟商不承担滞销库存的风险。也就是说,在蓝海之家的代销模式下,库存风险不在加盟商身上。
#在资金链紧张的背后
那么,蓝海之家的计提比例合理吗?
对此,蓝海之家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对供应商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与大多数自产自销的服装企业不同,蓝海之家销售的商品是向全国数千家服装企业(即供应商)赊购的,同时蓝海之家与供应商签订了滞销商品退货条款。这无异于蓝海之家将库存商品和寄售商品的滞销风险间接转嫁给上游供应商。
内部人士表示:“像海沧之家和供应商这样的条款确实可以降低他们的库存风险,因为很大一部分库存是滞销的,海沧之家把这部分转移给上游供应商,代工的压力比较大。”
但就蓝海之家目前的做法来看,供应商显然不可能承担全部风险。根据年中报告,海嘉,a
然而,蓝海之家与供应商之间的这份协议并不像2011年上市时那样牢固。根据蓝海之家的招股书,公司表示商品的主要风险由公司承担,只有消费者因产品质量问题退货或因其他供应商滞销的产品才会返还给供应商。此外,蓝海之家还提到,公司退货率较低,供应商实际上没有承担较大的库存风险。
为什么公司仅仅五六年就对供应商有如此大的控制权?目前,蓝海之家的大部分负债是欠供应商的货款和加盟商支付的保证金。换句话说,如果上游出现问题或信任危机,蓝海之家整个资金链将面临巨大风险。对此,不知道公司有没有找到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
外界有评论称,产品质量似乎对蓝海之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供应商的付款期限能压多久,门店规模扩张的速度,这是蓝海之家赚钱的关键。蓝海之家更像是一家金融企业,而不是一家服装企业。
中证纺织行业资深分析师曾表示,“服装企业不能因为要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就停止进口原材料,停产。因此,库存金额不断增加。在营收和净利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像海沧之家这样的库存数据凸显了公司隐藏的担忧。”
“库存是服装企业最重要的健康指标。如果库存过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流动性。同时,高库存代表了高比例的旧货,会影响终端销售状况。如果老货出不去,新货进不去,终端效益会受到很大影响。库存高的问题不解决,以后经营上就会出现问题。”
对于库存问题,蓝海之家曾表示,公司也意识到自身发展的隐忧,希望做出相应调整。2016年,海曙之家选择200家试点门店,开启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互联网模式。今年8月14日,蓝海置业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江阴蓝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快尚时尚(广州)有
限公司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拟对快尚时装(广州)有限公司增资1亿元,首期认购其不超过10%的股权。该公司主要经营名为“UR”的快时尚品牌,被外界称为中国版的“ZARA”。对于投资的目的,海澜之家在公告中表示,该投资有利于公司加快时尚生态圈优质企业的布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但这一模式对库存有多大影响,还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