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兴家的对联,创业兴家万事成对联

  

  大路村占地45万平方米,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居民以老为主,是一个4800多人的汉族村落。   

  

     

  

  历经数百年风雨,大芦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以其恢弘的建筑气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传统的东方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大路村共有9个村庄,整体布局呈“国”字形,以中央大厅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一至两列厢房,每列厢房与中间的第一个入口大厅相连,回廊相连。大路村原本是一片芦苇丛生的不毛之地。明朝开始有人迁入定居。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清道光六年(1826年)。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整个村庄的建筑才逐渐完成。   

  

     

  

  大路村是广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也是岭南地区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更有甚者,当地人还住在祖先建造的祖屋里。相对于空无一人的居民从事旅游的古村落,古老的风貌依然存在,非常难得。   

  

     

  

  大芦村建筑群中的永二楼,个性鲜明。——山墙上有一对高挑的飞檐,形似古代官帽。有人说是一对铁锅的耳朵。据说在明朝,官阶越高,耳环越大。钟楼有很强的宗法制度,这与其主人的身份有关。这座建筑的创始人在明朝嘉靖年间在县城为儒家学说而努力。   

  

  到17世纪初,大路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富裕的城镇,有15个姓氏的家庭和睦相处。人们用当地的材料,挖泥烧砖,把水储存成湖,用人工湖隔开庭院,彼此靠近,互相观赏。庭院以当地物产或地形标志命名,如樟木坞、杉木园、丹竹园、沙里园、荔枝园、陈卓园、榕树塘、水景塘、牛芦塘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态图景。   

  

     

  

  大路村前面有一个人工池塘。据说书法界的人每天都在池塘里洗笔。过了很久,他们把它们洗成墨水,这就是所谓的墨池。如果把大路村的古建筑当成一幅山水画,会为它增添气度和光彩,那么就是今天还在使用的338幅木刻对联。正是文人雅士的情趣与民俗巧妙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美丽而厚重的人文画卷。大芦村的先民们在苦心经营这片热土的同时,也用楹联文化向后人传达生活理念。   

  

     

  

  摄影:王牧   

  

  除了对联,大路村的古建筑还有一个文化看点,那就是金匾。据统计,明清时期,大路村老家有县官儒、国子监等文武学生102人,其中官官47人,明清两代颁赐78人,朝廷颁赐匾额36块,其中12块至今保存完好。   

  

     

  

  在大路村古建筑的门、堂、门楼上,题写的匾额大致可分为四类:客厅标匾、封缄匾、题写匾和御用匾。大殿高悬“祖父万岁”的御用匾额,前门楼、祖屋摆放着两广总督、督抚、行政官、学者等政要的贺匾。   

  

  在所有的匾额中,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书写的“忠孝节”巨幅拓片,以及三打堂高悬书生劳年宗赠送的“画元匾”,其意义早已超出观察,成为古代家主传宗接代传统风尚的历史证明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个家庭处处沐浴着浓浓的家风。老的祖先很清楚家是一个人生活的地方。如果每个成员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安宁、安全、舒适和支持,他就意识到了保护家人的责任和使命,甚至激发了成家的动力和勇气。从老家的祖先开始,就特别注重营造家规家训等家庭道德氛围。   

age/b5f69987015c430c94905c726b738caa' />

  

自建造第一个宅院起,古宅人就刻意营造与周围环境和谐的休养生息氛围。眼前的大芦村,处处流露出难得的从容与淡定。她的从容不是远近皆知的名声,她不刻意梳洗打扮,不矫情展眉浅笑。当我漫步村中,随意停靠,任由时光从面庞滑过,从手臂滑过。攀上小楼,古宅一览无余,占尽了匠心神韵,占尽了仙山秀水,在阳光和水波的交影下,闪着动人的光芒,甚是壮美。放眼所及,每一栋一梁都浸润着唐诗宋词的韵骨,让人感受到蕴藏于内的沉稳与刚韧。这灵性的村庄,低于连绵山丘,却高于云端之上。

  

幸好这里没有收门票的大门,没有拍照留影的小摊,没有纪念品和各式特产的叫卖声。街巷之间,老人高声唠叨着,赶打着乱窜的鸡鸭;女子穿着随便,或忙碌,或慵懒;孩子见惯了外来参观者,嬉笑地与你逗趣,无拘无束地玩耍;不时还有小狗从巷中窜出“汪汪”一下,叼走你手中的食粮……今天的大芦村依然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固守一份超然姿态和对平和生活的坚持。

  

回眸身后的旧巷古楼,仿佛听到私塾中孩童童声童气的读书声,仿佛看到了长衫翩翩的儒者高声授学。土犬吠叫,惊动了水面几只白鹭,倒影优雅地划过天际。一样的水,一样的光阴流溢,不一样的时空对话。大芦村人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态度,无不蕴涵着东方文化的韵味,渗透着大自然和建筑学的最佳结合。已远去的先人,用时光做泥灰,用自然为砖瓦,用人文锻造出令世人惊叹的建筑群,筑起了建筑学和文言世界最后一道风景。在岁月的打磨下,这风景日益凸现其凝重、壮观、睿智的光芒。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梁沃。摄影:韦纲 等。内容来自:《地道风物.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