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论是用于工作还是个人生活,全球每天都有数亿人在发送电子邮件。这种交流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现代数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已经将这种方式视为理所当然。然而,事实上,在人类漫长的交流历史中,电子邮件的使用只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事物。
中国向世界发送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通信革命。1983年至1987年,作为中德之间的一次国际合作,共同编写了一封连接中德的电子邮件。这是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左恩与中国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高级顾问王云峰教授的合作。中国也因为这次合作参与了国际电子邮件网络——CSNET。
故事开始于1983年,当时中国从德国进口了19台西门子BS2000主机,其中一台运到了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同年9月,王云峰与曹恩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西门子计算机用户大会(CASCO)。会上,左恩提到了德国在互联网上的一些研究项目,于是有人问左恩,在互联网方面是否有可能为中国做更多的事情。这个问题为中德计算机网络合作埋下了种子。后来,双方基于安装在中国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西门子BS2000计算机建立了电子邮件链接。
为了建立这种联系,中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研究和调试。他们需要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西门子BS2000计算机上成功运行CSNET协议。1987年夏末,左恩参加第三届卡斯柯会议时,他们已经在德国计算机上完成了CSNET协议的实现。到9月初,中国还在BS2000计算机上实施了所有必要的协议。此时,中国和德国都已安装了必要的通信设备,并克服了建立CSNET电子邮件连接过程中的诸多技术难题。
1987年9月14日是人们热切期待见证这一历史联系的日子。在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一栋小楼里,来自中国和德国的科学家被西门子的大型计算机包围着。他们在电脑上用英语和德语打出了一封划时代的电子邮件,主题是“第一封从中国到德国的电子邮件”:
“跨过长城,走向世界。”
这封电子邮件由王云峰、库安和其他11名同事签名。当Zon按下回车键发送时,大家期待的喜悦并没有发生。他们失望地发现这条消息无法发出。经过几次调查,研究人员发现——中的一个数据交换协议存在一个小漏洞,他们又花了一周的时间来修复这个漏洞。
9月20日,当再次按下发送键时,邮件终于跨越了数千公里,出现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电脑屏幕上。这是中国通过国际技术网络发送的第一封电子邮件。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离开西班牙,驶向浩瀚的海洋,开始了一次伟大的环球航行。48年后的同一天,中国向世界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个有趣的巧合,似乎在诉说着第一封邮件中表达的期待,——将穿越长城,走向世界。
中国向世界发送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这封邮件让北京的CSNET节点完全融入了CSNET,并通过CSNET与其他邮件世界进行交流,这让中国迈出了与世界在线交流的第一步。虽然这不是全球互联网连接,但这是重要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中国科学家只能通过电话、传真或信函与国外同行交流实验进展。这一步使中国能够与世界上大多数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使科学家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同行进行更深入的意见交流。虽然当时的网速与现在相差甚远,但还是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
2.
第一封邮件的发送意义重大,但这样的创新远不是第一封,也不会是最后一封。事实上,自从人类存在以来,我们一直在创造更新颖的方式来更高效、更安全地分享想法和交流信息。我们现在用的表情包和面部表情,不就是和我们的祖先最早在山洞里画的画很像吗?回顾人类漫长的交往历史,不难发现,这种创造技能似乎深深植根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会本性之中。
早在10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留下了赭石痕迹。在西班牙北部的一个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可以追溯到40,800多年前的红色圆盘。这个形状可能是最早到达伊比利亚半岛的现代人绘制的,但也可能是20多万年前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尼安德特人绘制的。考古学家还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法国肖维安洞穴发现了大约3.5万年前的洞穴壁画。这些早期洞穴中的艺术加深了我们对人类表达起源的理解。
西班牙北部洞穴壁画。|图片来源:Gabinete de Prensa
当我
们把时间快速地往后推进时会发现,为了方便记录信息,人类逐渐开始从图画记录的方式转变成年象形的符号,接着发明了文字和书写系统,大大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在中国,古人早在公元前6600年就在龟甲或兽骨上刻下的文字,即所谓的甲骨文。公元前3500年至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Cuneiform),这是一种将楔形的印痕印在粘土上而形成的文字系统。埃及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可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它包含能表示词语和声音的不同类型的字符。在希腊语中,hieroglyph意为“神圣的文字”,埃及人称这些符号为“medunetjer”,意为“神的话语”。
在公元前2700年,当国王吉尔伽美什统治着古城邦乌鲁克时,苏美尔人为他写下了《吉尔伽美什史诗》,这被认为是最早的一批文学作品。这部英雄史诗的最完整版本用阿卡德语写成,记录在12块泥板上。正是因为这些故事能够被完好地记录下来,我们才能在百年千年之后依然可以了解到曾经的辉煌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到1700年之间,说着闪米特语的民族将埃及的象形文字改编成原始西奈字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1000多年之后,拉丁字母出现了。
到了公元600年左右,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这是一种早期的印刷技术,它需要将木头雕刻成印章的样子。公元1044年,毕昇发明了全新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使用可以移动的木刻字、金属或膠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无法重复使用的雕版印刷。在15世纪中期,德国的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用机械活字印刷和印刷机加快了这一进程,实现了大规模的印刷,为现代信息传播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古代,一直存在一个无法被良好解决的大问题,那就是远距离传递信息。我们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帝王将领等一旦遇到非常紧急的情况,就会出现“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传送公文的画面,但他们获知消息的时间完全取决于马跑得有多快。虽然古人也想出了利用驿道、驿站、烽火台、信号塔等方法来加快消息的传递,但却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控制。
一个转折性的事件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这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极大地提高了消息的流通。在莫尔斯之后,随着电缆、电话、无线电接收机、收音机、电视、广播、人造卫星的出现,人们能够越来越及时地获取咨询、进行沟通。
○ 莫尔斯电报机。| 图片来源:Wikipedia Commons
到了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香农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它新颖的内容直至今日仍具有重大意义,并从此为所有的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196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Charles
Kline通过阿帕网(APPANET)将一个不完整的单词“lo”发送到斯坦福大学的一台电脑上,引发了又一场通讯革命。随后出现了更多的数字通信:第一个移动电话(1973年)、万维网的发明(1989年)、第一条短信(1992年)等等。
这些变化与进展就发生在过去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间,每一次革新都是交流通信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一次更新颖的交流方式都促进了人们更好、更快地共享信息,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人类交流史上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技术革命,而这些技术革命都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实,无论是古代的烽火台,还是后来的莫尔斯电报,再或者是如今的互联网,人类发明创造出的这些美妙的交流方式都是为了能够越来越高效的传递信息。可以说,信息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
在探索世界和宇宙的路上,我们绝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当人类用智慧探索这个世界和宇宙时,信息便是其中的关键。它不仅是科学的一门新语言,还紧密关乎着那些与宇宙及其规律有关的最基本问题。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说“万物源于比特”,他的意思是宇宙中的每一个物体都可以用字符串来描述;而每个物体都有一个与其相关联的程序。我们深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越是能清晰地意识到信息之于我们的价值,便越能更深入地与世界和宇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