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热搜上有个话题排在第一位:“餐厅在图书馆外吃饭的感觉”。
我好奇地点了进去,发现华中师范大学食堂里有一段偷拍视频着火了。
他们很少在这里吃饭,但都在这里学习:
有捧着书努力学习的,有敲着笔记本做研究项目的,有围坐在桌前进行学术交流的。
视频拍摄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体积太大,食堂变成了图书馆。
是的,要不是它背后的“炸烙面”招牌和蓝色背景上写着白色大字的菜单,揭露了这是食堂的事实,谁能想到连这个地方都挤满了爱学习的学生?
在评论区,很多人都羡慕这种阅读氛围:“真想带弟弟去现场感受一下这种感觉。”
有人赞同这种“内卷化”:“内卷化对于中国的崛起没有错。”
有些人羞于自吐:“我是白菜,但我是蜷缩的。”
在985、211这样的高校,多的是每天都渴望用知识充实自我的学生。
相比之下,我想起了之前在职业学校看过的一个短视频。
上课时,只有讲台上的女老师在讲课,而台下的学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摄影师觉得自己再也受不了了:“感觉老师在自言自语,很可怜。”
学校里总有很多学生每天混日子。
他们上课睡觉、聊天、玩手机,但就是不肯听课。
他在2008年参加高考时,故意在每张试卷的答题卡后面都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考号。
这么做的原因,是想要表达自己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引起社会的关注。
当时,确实有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壮举”,甚至还有人把他当作“0分英雄”。
然而,他的热度并没有维持多久,高考结束后,他只能跟着父母四处打工:
做过灯箱制作、浴室用品的组装、制造井盖等,都是流水线上的脏活、累活。
他也想换个好一点的工作,但那些用人单位都要求学历超过高中,因此他就没有勇气去应聘了。
工作上不尽人意,生活上也处处碰壁。他的婚姻只持续了4年,成为了二孩离异的单身父亲。
被现实打落至最底层,尝尽了生活的辛酸与苦楚后,他终于幡然醒悟,自己当年的冲动是多么愚蠢。
当谈到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他会如何选择时,徐孟南毫不犹豫地说:“我肯定不会交零分卷。”
后悔的他,拿着条幅和4000份传单,多次走上街头,拿自己做反面例子,告诫考生不要重蹈覆辙。
交白卷10年之后,徐孟南再次参加了高考,考上了一所专科院校,和小他10岁的同学们一起上课。
之后,他还参加了专升本,甚至准备继续读书,考艺术类的教育学硕士。
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 读书,才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性价比最高的向上通道。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点赞很高的一条回答是:“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
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一经对比就会发现,为什么古人会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高考得0分、浑浑噩噩过日子浪费生命没什么了不起,能把一张卷子考到满分、把人生初始的烂牌打得风生水起那才叫本事。
03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唯有保持敏感和清醒,终身学习,才能一步步靠近理想的生活。
最近在看清水久三子的《学习变现》一书,里面提到了成人学习的5个秘诀,与你分享:
①将学习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
在学习知识前,应该先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重新审视本次学习是否与自身的发展有直接联系。
从想象大约10年后的自己并明确目标,比如想成为经营者、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人等。
接着,尽可能将目标细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工作计划与学习计划。
②具备金钱意识。
在学习的时候,应当时刻意识学习与收入的关系:
“掌握这个知识,能从事怎样的工作?收入能提升多少?”
一旦开始意识到金钱和收入,学习热情就会突然变得不一样了。
③刻意公开,提高学习的成功率。
向周围的人公布自己正在学习的内容,更易于收集到有帮助的信息。
例如,有人会和你推荐“看这本书”,有人会告知有帮助的演讲消息,甚至有人会直接教你。
其次,和周围人共享学习的成果,更有利于维持学习热情、重燃斗志。
④学习应从整体进入分论。
学习任何知识,都不应随意购买书阅读,首先应用1~2天的时间,把握全貌。
有哪些领域?应该关注哪些领域?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学习?首先学习什么知识?下一步该如何做?
先把握整体再开始学习,才能够进行螺旋式学习。
⑤输出学习内容。
很多人虽然竭尽全力学习,却无法将知识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只有不断输出,在实践中尝试使用学到的知识,而不是积攒知识,才能将其吸收为自己的东西。
04
复旦大学哲学院的一位教授,曾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段演讲:
不要听信躺平的鬼话。在我看来,人生应该这样度过:
他永远不泯灭向上进取之心,永远不放弃道德的理想。
这样在来日无多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可以自豪地说:
“我一生犯过不少错误,也有过诸多遗憾,但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无愧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度过了多么幸福美好而有意义的一生啊。”
希望我们都能在最好的年纪里,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须活得swag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