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从张2009年的毕业设计:椅子上认识他的。
一把薄的三角形不锈钢板做成的椅子,四条尖尖的腿像针一样贴在地上,看起来冰冷、坚硬,一点也不友好。但是坐在上面之后,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舒服,而且结构稳定。那些凹凸起伏的三角形钢板正好贴合人体曲线。
后来张做了很多椅子,但核心技术没有变:电脑算法决定椅子的细节,熟练的工匠根据电脑图纸手工焊接钢板。
四年前,当我们在中国国际家具展上遇到张,这些椅子就在他的展位上。当时,它们已经在世界各地的30多个展览中展出,就像一组充满未来前景的迷你雕塑。
当时在国内家具设计领域,所谓的“新中式”还在流行,还是一些受北欧和日本风格影响的木质家具。在展厅里所有木制家具的衬托下,这一件被称为
三角测量系列就像一个不同的种类。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东西这么犀利、有艺术感、不切实际。我想说的是,它不是一把椅子,也不是一把有用的椅子。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阐述,说明了椅子的可能性。就像一辆概念车。很多时候,是对新技术的解释,用纯粹甚至极端的语言表达,没有详细的内容。”
四年后,张的数字实验室亮相“设计上海”展,同时推出设计品牌无尽形态。他的所作所为仍然属于小众范畴,但已经去除了边缘化的姿态。
除了展厅的展台,无尽的形式
近百把椅子组成一个巨大的阵列,角度、曲线、尺寸各不相同,就像一组自由生长的物体,全部采用相同的材料,相似的结构逻辑,占据了上海展览中心西花园,这也是工作室前所未有的家具展规模。
他说这个不是他设计的,而是他花了8年时间训练电脑做设计,这些椅子都是机器的作品。
近年来,张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他的身份定义,他是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如果设计师是电脑,他的角色是什么?
他说:“我真的不在乎自己是设计师还是艺术家,是做艺术还是设计。”因为身份总是在过渡,不是固定的。重要的是我想探索的方向是否值得探索。"
他认为,数字化是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大生产和互联网时代之后一种新的可能的生产方式。
他想象未来,计算机将进入人类社会,成为一个中间阶层,取代许多像经理这样的角色,大多数人将不得不由计算机管理。
但是,他不想成为那个可以被替代的群体。
### 1
张杰从小就学习绘画,尤其是中国水墨画给了他艺术上的启迪。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后,他开始用设计师的思维去思考。但他很快发现设计师有很多局限性。很多时候设计师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去设计,艺术家更能实现自我实现。
之后,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学习的经历帮助他找到了如何做自己。
留学期间,他曾用自己的水墨画在伦敦街头摆摊,但只有少数人光顾他的摊位,大多是出于好奇,结果画一幅都没卖出去。
这打破了他的一些自信,让他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探索方向。
当时正好赶上计算机参数化运动的兴起,出生于伊拉克的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就是参数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时英国建筑联盟研究院的访问研究员张是第一批接触到参数化设计,认识到数字化设计的可能性并进行探索的设计师。
他发现在设计电脑的时候,有一种道家无为而治的感觉,道家是自然的。在接触了西方和当代的艺术作品和创作手法后,他更能理解传统艺术的精髓,“精神自由能带来创作自由。”
后来数字设计的发展让他意识到,只要逻辑算法足够强大,计算机系统就能设计出突破人类想象力的东西,这也是他最感兴趣的。
三角测量
他试图迈出第一步的一系列探索和实验。他在伦敦呆了一年进行初步设计研究。毕业时,他只展出了一些非常早期的模型。回国后,他继续进行实验。毕竟,与英国相比,国内的劳动力和材料成本要可控得多。和
花了一年时间,他把作品重新带回英国去做展览,设计才算是有了一个阶段性成果。2010 年,张周捷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探索一个问题:如果计算机是设计师,它会制造出什么?和时下流行的 3D
打印设计相比,数字化设计显然是理解门槛更高的范畴,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的人群难以想象,计算机如何自主设计出一把椅子?
但不管是传统制造方式,还是 3D 打印,都是发生在设计完成之后的事情,设计师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数字化设计是没有模型的,完全依赖于计算机。
### 2
张周捷只是给计算机输入了一些基础的数学逻辑,让它知道一把椅子,或者一把让人坐得比较舒服的椅子是什么样,之后便交由计算机,用它那套点与点连成线、线构成面的方式去完成。
他试图尽可能减少控制,尊重数字和逻辑法则,没有预期地去设计。就像他喜欢的生物学家肖恩·卡罗尔一本讲述动物建造和演化的奥秘的书名——《无尽之形最美》。这也是
Endless Form 这个名字的来源。
整个设计过程几秒钟就能完成,一个面,四个点,用鼠标向两端拉,椅脚部分向下拉,椅背部分向上拉,便能拉出一张椅子的形态,虽然过程简单,却可以包含无穷尽的变化。“我的作品就是要极致地体现计算机本身的美感。因此我不再定义自己为设计师,我无需画草图,而是让电脑去模拟、运算、探索,然后找出一些最基本的形态。”
一开始,他们在计算机里面生成这样一个数字化产品,然后用程序把它分解开,计算出每一个角度,就用激光切割出来,然后再焊接,打磨,来创造出很完整的数字化产品,如果只是停留在计算机里的话,这个形式很容易的,但要把它做出来的话非常难。
从第一次用纸头做,最困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把它展开,不知道如何算它的角度,不知道怎么把它焊在一起。
他前后找了很多焊接师傅,都因为没有耐心将数百块碎片焊接在一起,拒绝了他。
有将近一年半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自学焊接、切割、打磨、抛光和生产,每一道工序都是自己摸索着进行。
用张周捷的话说:“如果你的知识是受别人限制和影响的话,那么你很多东西没法做到突破。我们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制作方式,等我们真正能够很顺畅地生产数字化所有产品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将设计实体化的过程中,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数字化制作,上海工作室的工匠,都是由他亲自训练,一起动手劳作。比如作品 OBJECT #
SQN7‐T,在实际生产中就非常耗手工,花了足足三年时间才人工制作完成。
乍看之下,计算机主导的充满未来感的设计方式,和耗时耗力的手工制作过程,似乎很难匹配。但在张周捷看来,“制造环节的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早晚有一天,技术能实现这个过程的自动化。”
如今,他们在松江的工作室已经扩展成了十几人的团队,包括工匠、程序员和设计师,都是他自己摸索着培训出来的。他相信,一旦解决了制造问题,它就成了你的壁垒,是别人做不到的东西。你积累的壁垒越多,你的原创性就越高,别人仿造你的难度也就越高。
### 3
对于外部而言,关于是否有可能产生不依赖人类智慧的创造性过程,并不是大众市场或者绝大多数客户关注的东西。
人们喜欢看到结果,比如就一把椅子而言,是否实用舒适,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但现阶段的张周捷,更加注重的是过程,“我不会直接从市场或者客户或者人的需求出发,我比较注重内心出发,去创造我觉得应该有的东西。”
2010
年,他带着第一次制作出来的椅子去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展览参展,从早上开始,就不停地有人过来指指点点他的作品,发出质疑,他们觉得这样的椅子根本不适合使用。
他感到了某种不被尊重,早上开的展,中午便撤了。
之后,他又参展 2011年伦敦百分百设计展。出乎他意料的是,带去的几把椅子,第一天上午就被美国收藏家 Xavier Robert 全部买走。在与
Xavier 交流的过程中,张周捷认识到,当代设计作品就应该以限量版的方式去最顶级的画廊做展览。
他进入到了当代设计品的艺术销售市场,这是一个由设计师、设计艺廊、收藏家、拍卖行、展览等参与的完整体系。
收藏了不少张周捷作品的洛杉矶画廊 Gallery ALL
的藏家王愚,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们只选择把收藏级限量版作品作为事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来合作。光这一条就很难做到,特别是在中国。还有就是设计师的天赋和能够持续地出更新更有突破的作品是他的能力,张周捷满足所有这些条件。”
的确,市场上太多使用几乎
100%精度的仪器设计制造出来的批量化产品,但张周捷的这些椅子,试图鼓励人们从新的维度去理解,美丽是存在于意外、不准确之中的,就像是设计师和计算机之间创造的协议,后者在执行设计的过程中,前者却永远无法预见结果。比起设计和技术的巨大潜力,这种随机性的、不可预见的力量,才是很多艺廊、收藏家看重的部分。
张周捷对于要做艺术品还是设计产品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他只是从一个探索的角度把它以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可能从藏家眼里来看,绝对是艺术品。从我个人角度看它只是一个研究的原型,测试的样品而已。对于未来的大众来看,可能它更像一个椅子,他们认为是一个产品。”
在那之后,张周捷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出,卖得还算不错,也被众多博物馆、画廊及私人收藏,同时受到了《纽约时报》、Vogue ,CNN,Wallpaper*
等主流媒体的关注。2014 年,他还被美国商业杂志 Fast Company 评为“”中国商业年度最具创意 100 人”。
在收获艺术市场的认可后,张周捷的创业过程也有了阶段性成长。他曾将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养活自己;第二个阶段组建团队,养活团队;到第三个阶段,你的团队成本已经不再是压力所在,而成为你的手脚,可以灵活自如地工作,这才形成一个良好的状态。
去年三月,他们在上海西岸 hiart 艺术空间举办《网格状态 Mesh / State》个展。这也是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举办个人艺术展。
张周捷说:“专业的艺术藏家、媒体、展馆对我们的接受度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猜可能是因为并没有太多的艺术家相对技术化,对计算机的理解较深刻,所以对比之下显得我的创作独树一帜。”
今年 6 月,同样是设计艺廊 Gallery ALL,又将张周捷数字实验室的 Formationin Action: The Sensor Chair
and Design Auto-Genesis 个展,带去了设计迈阿密/巴塞尔展的 Design at Large 展览单元。这也是首个登陆 Design
Miami/ Basel 核心展区的中国设计师展览。
其中最亮眼的新作,是一把机械质感十足的“传感椅”(Sensor Chair)。
“传感椅”整体装有 66
个传感器,分别以弹簧相连,以读取人就坐时身体姿势的各项曲线数据,包括腰线、背部与腿部。坐在上面,灵活的弹簧满足了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最舒适坐姿,反馈在数据中。计算机基于数据,即刻生成丰富而无穷的座椅形态,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我想让每个人体会整套数字设计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张周捷说。
早在创立数字实验室之初,他便萌生了发明一件装置实时读取人体数据的想法。当时通过各种途径找过不少专业的技术工程师,但这样一件没有参考、难见短期目标的创造,很难对专业的技术者产生吸引力。最终他决定亲自动手,自学传感器的操作方式、Arduino
等一系列相关技术。
从一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做“翻模”,到三四年前用木头手工制作第一版传感椅,摸索、试验了很久,才有这把感应度更灵敏,数据也相对更精准的传感椅。展览后,传感椅还会继续做更深入、成熟的技术优化。
张周捷还是不太像一个设计师。关于如何了解市场需求,如何将自己的生意做得更大,如何优化管理运营能力,这些创业设计师都很关心的问题,于他而言,重要性都要排在创造力之后。
从这个角度上看,幸好还有艺术市场支持他。
图片来源:张周捷数字实验室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