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编辑导读:通用性和业务定制在构建设计体系的过程中,似乎总是一个矛盾。我们理想的设计系统是一个可持续的设计系统,可以根据业务发展互利共赢。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设计体系的思考,推荐对类似业务感兴趣的设计师阅读。   

  

     

  

  说到设计系统,你会想到什么?组件?方法论?还是页面模板?   

  

  在Alla Kholmatova撰写的《Design System》一书中,作者对设计体系的定义如下:   

  

  “设计系统”是指服务于数字产品设计的一系列内部相关、组织良好的设计模式和实用方法。   

  

  “模式”是指任何可重用的界面元素,包括按钮、文本框、图标、配色、字体、可重用的功能流程和交互行为等。   

  

  实践是关于如何在设计团队中创建、提炼、使用和共享这些模式。   

  

  # 1.什么是优秀的设计体系?   

  

  目前在设计体系方面,国内外很多团队都探索出了自己的风格。总体来说,国外的设计体系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沉淀,整体的成熟度和完善度都高于国内。举个例子,我们来看看。   

  

  IBM碳设计系统。   

  

     

  

  碳设计主要由一套设计系统从原则、组件、模式、共享资产和数据可视化五个方面组成。根据设计系统   

  

  ”,我们可以将原理、组件和模式分类为“模式”;而共享资产和数据可视化被归类为“实践”。   

  

     

  

  在原理部分,Carbon Design指定了基本颜色、动态效果和图标。   

  

  、文案、插图等规格。这些规则虽然不是具体的构件,但却能左右整体设计体系的基调,相当于为整个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动态部分很容易被很多人忽视,但却能真正体现出整体的细节感和精致感。   

  

     

  

  有些组件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通常,组件构成页面功能粒度最小的元素,并与交互规范协同工作,形成一套精细全面的可复用组件资产。   

  

     

  

  图案部分被视为碳设计的核心亮点。每个“模式”都有概述、理论来源、使用方法、案例推导等。不是简单地定义模式,可以看到   

  

  多年在IBM B端领域的深耕,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资产库,非常严谨科学。   

  

     

  

  共享资产只能员工使用,具体内容不能给大家看,但可以猜测这一块应该是IBM。   

  

  不同业务的共享资源库,这个资源库由特定的人维护和审核,保证共享资产的迭代和更新。   

  

     

  

  可视化图表。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碳设计校准已被整合并单独列举。   

  

  当然,除了IBM的Carbon Design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设计系统,比如蚂蚁的Ant Design和Atlassian的。   

  

  亚特兰蒂斯设计,微软的微软设计,谷歌的材料设计,思爱普的费奥里   

  

  设计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 2.如何有效地组织设计资产   

  

  在化学世界里,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结合形成分子,分子结合形成有机物,最终形成宇宙万物。   

  

  2013年,前端工程师布拉德弗罗斯特在《原子设计》上发表文章   

  

  本文提出了原子设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界面设计。据说他受到化学的启发,原子结合形成分子(M   

olecules

  

),进一步结合形成的生物体( Organisms ),根据他的理论, 设计体系主要包含 5 个层面:原子、分子、组织、模板、页面。

  

  

去年,团队内部的 Pixel

  

设计体系已经积累了许多基础组件和通用规则,因此在定义如何使用这套设计体系的时候,我们尝试先将目前手上所有的设计资产进行重组和归类,以方便其他设计师或者开发人员理解。

  

我们发现Brad Frost这一套原子设计理论,对于设计系统本身的物料分类比较有帮助,于是就尝试按照下面的思路将设计物料进行分类:

  

  

原子:构成设计体系的最基础元素。

  

如:色卡、字号、 icon 、圆角、间距等基础规则。

  

  

分子:构成页面的基础组件。

  

如:按钮、弹窗、搜索框、表单、弹窗等。

  

  

组织:由基础组件构成的区块。

  

如:列表操作区块、列表展示区块、表单区块、数据筛选区块、详情展示区块。

  

  

模板:由区块构成的页面模版。

  

如:详情页、列表页、表单页、异常页。

  

  

页面:带业务逻辑的场景案例。

  

如:资源管理场景、消息通知场景、权限管理场景。

  

这样我们可以将所有设计资产,按照颗粒度从小到大进行有效分类。设计师可以轻松的用搭积木的方式去做设计。

  

同时前端工程师也可以按照这套资产规范去将所有的资产在线化,在减少重复性开发的同时,更加保证了整个团队的设计风格和交互动作的统一,避免了因为不同设计师和工程师的“个人习惯”问题而导致的差异。

  

# 三、建立属于业务特色的设计体系

  

在上面一步中,我们将所有设计的物料进行了统一的归类和整理,我们曾经觉得有了这些物料,加上通用的规则说明,设计师就可以科学的使用这套设计体系进行协作了。

  

但在实际推行一段时间后,我们依然发现一些问题:

  

如果一个新手设计师严格按照物料去使用上述资产,会养成从资产库中找案例套用的习惯,当然这样做在大部分日常业务中并没有问题,但是一旦碰到业务特殊场景,或者某些创新功能需求,设计师就会陷入到“我们的设计体系中没有这个案例”的惯性思维中去。

  

同时,由于原子-分子-组织-页面这种层级结构,过分依赖于理性的“搭建”思维,而失去了作为设计师“感性”优势,容易造成所有页面千篇一律,没有亮点。

  

Corinna 在 2018

  

年发表的“为什么我们的模式库不再使用原子设计”一文中,也提到了原子设计在落地时的局限性,他提到,过度的依赖层层递进的关系,会导致整个系统会变的极其复杂而难以维护,一旦开始使用,后续的迭代和重构成本会非常高。

  

因此我们开始问自己,我们花精力去做设计体系,初衷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思考了一下,其实本质上还是解决业务团队的痛点:

  

1. 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和迭代

  

2. 快速响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3. 减少大量重复性页面的设计与开发,提高效率

  

4. 帮助业务做出更多的亮点和创新,提升业务竞争力

  

5. 设计体系能够在多个团队并行,并且相互之间不会受影响

  

其中1-3这几个痛点,我们目前的设计体系已经能满足了,但要解决 4 和 5 ,还需要去优化原有的设计系统,使其更加适配业务属性。

  

如果把我们的设计体系比作一个饭馆,那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做菜的原材料以及原材料的使用方法,也做出了几道主打的家常菜,我们后面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利用现有材料,根据不同客人的口味去研发新的菜谱。

  

  

为了适配不同产品和业务,我们目前的 Pixel 设计体系主要在一套基础组件的体系下,分为了 PaaS 和 SaaS

  

两大产品领域,而在两大产品领域内,又根据业务的特性、用户、产品形态细分了不同的业务域,保证大家可以在一套基础体系规范下,可以切换不同的主题,保留自己的业务特色。

  

  

那如何帮助业务做出更多的亮点和创新,提升业务竞争力呢?

  

在监控运维业务域,根据业务平台的业务属性,我们将这块业务整体分为了“监”“管”“控”三大方向,每个方向其业务目标、用户均有差异,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尝试为每一个方向定义了一个关键词。

  

* 监控平台,其目标是为了时刻监控业务的运行情况,关键词为【可视】;

  

* 应用运维平台,其核心目标是灵活处理大量的变更操作,关键词为【效率】;

  

* 安全工程平台,核心是为了保证业务以及人员操作的安全稳定,关键词为【安全】。

  

  

接着,我们围绕“可视”,将原有的一些传统“列表-

  

详情”层层下探的页面,优化成了几种可视化场景,分别对应不同流程的监控、编排以及运维场景,将底层的业务逻辑、链路架构或者工作流进行可视化拓扑展示。

  

  

最后,我们发现这些“新菜谱”虽然各不相同,面向的业务场景也有很大区别,但是在设计上是可以提炼出共同之处的。

  

于是我们定义了编排的“原子组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不同的状态与样式,以及明确哪些样式是支持自定义的,哪些样式是需要遵守规范的,通过对业务场景的拆分,我们又得到了下面的这个“编排场景库”,基于这个场景库,后面碰到相似场景时,设计师将不再纠结需要从固定菜谱中去套用,而是

  

更从设计师的视角,去考虑如何基于这个库去创造更多的“菜谱”。

  

  

类似的,我们还得到了拓扑场景库、高级操作场景库等,基本都是基于业务特色进行的提炼――总结――拆分。

  

那如何将这些场景与之前的设计体系耦合呢?

  

  

我们尝试了另一种分类方式,用 “通用――业务”“案例――规则”

  

两条坐标轴划分出了四象限,并将业务中总结的经验通过规则化、案例化、文档化的形式落到这四个象限中。这样就得到了一套兼具通用性和业务特色的设计体系。

  

在这套具备业务属性的设计体系中,不仅仅局限于“设计物料”和“设计规则”,更增加了诸如“协作流程”“业务模型”等具有业务特色的规则或者物料,我们希望用这四个象限的拆分,使得新手设计师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业务设计体系,在保证设计统一性的同时也能基于业务进行二次创新,从而保证设计系统的不断迭代和创新。

  

  

# 四、总结

  

以上,是我在实际探索设计体系建设的一点思考,在建设设计体系的过程中,通用性和业务定制化似乎一直是一个矛盾。

  

我们理想中的设计体系,既不是一套只考虑通用性的模版,也不是一套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皮肤,而是可以根据业务的发展,互利共赢的可持续设计体系。而在这过程中,势必还会有更多的坎坷等着我们去面对,欢迎有更多相似经验的设计师与我们沟通。

  

作者:黑桃;公众号:Alibaba Cloud TxD

  

本文由 @Alibaba Cloud TxD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