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资深媒体人)
上周美育专题报告出来后,有家长私下咨询。孩子们很喜欢画漫画,但成绩一般。他们希望通过美术来“优化”高考方式,令人不解的是,他不知道孩子是否真的喜欢美术,这让我想起了去年一位家长郁闷的抱怨,说他不支持孩子选择美术专业,但他的孩子在复读完课程后不得不继续参加美术考试。他很恼火,担心考了艺考之后孩子没有多少选择(就业)。他希望他的孩子能选择科学和工程。
可以说,这两个例子既是极端的例子,也是目前青少年学习艺术的典型误区。
认为学习成绩一般,认为艺术可以作为高考的“优化方案”,是一些家长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虽然很多学生艺术专业拔尖,文化成绩一般,但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自身文化成绩确实薄弱;还有一种可能是学生本身成绩不错,但是因为太投入绘画,没有时间复习文化课。这涉及到一个逻辑问题。当别人因为画画而忽略了文化课(文化课的基础并不弱),而不是因为文化课差而学习绘画,对于很多家长甚至学生来说,情况恰恰相反。其实,如果孩子本身不热爱艺术,即使有幸考上相应的艺术院校,也总是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二种情况,孩子本身喜欢艺术,但家长总认为艺术没有出路,这又是一个大错。很多家长认为学艺术就相当于学绘画,这是对艺术的狭隘理解,其实在如今的艺术院校,专业繁多,从纯艺术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到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视觉平面、跨媒体、工业设计等等。
认为学画没有出路的家长,确实需要对当下的专业设置、就业方向以及社会行业对艺术相关人才的需求有很好的了解。
俗话说“一千块钱难买一颗好心”,无论是前者的功利导向,还是后者近乎强制性的反对,都违背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孩子学习的初衷。
目前,许多面临高考专业选择的学生家长几乎都陷入了类似的误区。在引导下一代选择未来方向时,他们只考虑就业前景,却几乎从不耐心地了解孩子真正喜欢什么。虽然很多孩子自己还没想通,但是如果一次次的缺乏引导,结果就会是听从别人的建议,浑浑噩噩的上大学,毕业后面临失业。
因此,那些试图将艺术视为高考贫困学生“避风港”的思想应该得到纠正。其次,如果学生真的喜欢艺术,不仅要鼓励,还要以“文化素养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的认知态度来引导。古往今来,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弱点可以造就伟大的艺术家。北宋的苏东坡和明清的董其昌都是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而西方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则是全才。现代艺术家李可染、吴冠中,甚至可以说是“艺术生”的典范。因为吴冠中喜欢艺术,所以在学完理科专业后辍学重考艺术学校。吴昌硕、潘天寿、傅抱石、黄等。是向富人学习的艺术家。
作为一名曾经的艺术生,我知道艺术之路并不容易。如果再问文化不好学艺术,我还是建议3360不要误导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