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支配下的社会与经济(69)
七、经济现象中的自然特征(6)
随着人类社会的成熟,权力越来越集中,政治权力也越来越大。这时,政治因素必然会制约其他社会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政治势力善于通过暴力掠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不是通过平等谈判,这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和生产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掠夺和占领可以迅速获得各种资源和财富,但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太慢,技术进步也不是一次性事件。强大的政治权力会导致社会结构分层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和分配的公平性,损害中低层劳动者的利益。滥用政治权力会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经济领域乱发货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统治者急于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或经济危机,他们忽视了货币的价值规律,从而导致货币体系被任意破坏,从而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失去了原本积极的一面,社会结构的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当生产要素难以通过经济手段得到有效利用时,经济就失去了活力。而且,如果政治采取过多的强制措施,也会破坏文化、宗教建立的社会共识,削弱社会凝聚力,使维护社会秩序的成本越来越高,经济压力增大,意味着政治因素的社会效用越来越低。面对可能出现的社会动荡,政治力量不会减少强制措施,但也会在危机时刻壮大自己。一旦这种社会状况难以维持,人类社会将不得不重构新的模式以获得新的平衡。要想阻止社会结构向极端化发展,通常需要采取一些大刀阔斧的措施,因为直面原有的社会趋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会付出一定的代价。通过这些艰苦的斗争,人们重塑了社会结构,调整了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使社会结构再次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使社会群体的活力重新焕发。通过弱化政治因素,经济、文化、宗教、科学等社会因素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经济和科学结合在一起时,它们有很大的协同效应,它们的合力甚至可能超过政治的力量。以相对公平、自由、开放的经济为特征,人类社会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至少在物质方面,人们可以大胆地积累财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经济因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时,它就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背景。经济要素的强度和活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和效率。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单纯地占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或者通过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转变为利用科学技术深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实用价值,或者利用创新的组织形式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生产率。与过去政治、文化、宗教的效用相比,此时经济因素的效用优势尤为明显。利用这一优势,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建立了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向我们展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哪些社会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以及这些社会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过程让我们认识到,经济不能脱离其它社会因素而独立存在,经济理论不能隔绝其它社会因素的作用而成为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