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板块反复轮动,近期市场主线开始清晰。
一方面,供需错配导致煤炭价格持续飙升,“煤炭三剑客”期货价格屡创新高,持续提振相关周期股;另一方面,锂电池、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板块业绩稳步增长,高增长确定性使得新能源主线受到资金积极追捧。
那么,锂电池和储能行业的发展如何,有哪些潜在的爆款公司值得关注?
动力电池需求爆发,磷酸铁锂强势回归
随着汽车领域电气化、网络化、智能化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新能源汽车有望继续迎来快速增长。
同时,在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动力电池迎来发展机遇。市场预测,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负荷将超过1TWh。其中,磷酸亚铁锂材料和三元材料是动力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材料。
随着“CTP”、“刀片电池”等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和消费者对安全的日益关注,磷酸亚铁锂材料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新能源乘用车的应用范围不断提升。动力电池应用分公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容量约为53.67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容量约为22.52GWh,占比42%,去年同期为27.42%。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三元电池装机容量为31.03GWh,占比57.8%,去年同期为72.2%。
一涨一跌凸显磷酸铁锂电池“强势回归”。总的来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下降甚至后期被取消,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补贴优势有所降低,成本劣势逐渐显现,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会转向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配套车型。因此,在下游降本压力的驱动下,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从而占据低端车型三元电池的部分市场份额。
储能市场迎来拐点,助推铁锂的阿尔法
除了动力电池的应用,储能市场也是磷酸亚铁锂未来的重要增量。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各国都在从传统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型,特别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提出,为储能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储能也需要锂电池,需要更高的循环时间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磷酸亚铁锂无疑是不二之选。因此,磷酸亚铁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的材料。
长江证券表示,磷酸亚铁锂的方案循环寿命更长,安全性更好,因此磷酸亚铁锂在储能领域的份额提升趋势比动力电池市场更为明显。预计在中、美、欧三大市场的带动下,2025年全球锂储能需求有望达到180-200GWh,较2020年约20GWh的出货量增长十倍。
同时,根据长江证券的测算,到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770GWh,与2020年相比复合增长约70%。磷酸亚铁锂对阴极的需求接近180万吨,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海螺创业抓住锂电池发展机遇。
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资本市场资金的双重加持,集约化扩产成为行业主要布局点。据统计,今年第三季度,锂电池材料领域国内扩产项目有55个,以磷酸铁和碳酸锂为主。锂电池材料跨境进入大幅增加。仅在第三季度,就有20多家上市公司跨界进入锂电池行业
在众多跨境企业中,有一家公司相当抢眼。这家公司是海螺创业(0586。香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环保企业。作为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集团,海螺创业's业务涵盖生活垃圾处理、固废处置、黑臭水处理、新型建材、港口贸易、余热发电、高效节能立磨等业务。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和“炉排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两大环保核心技术的双轮驱动。
公告显示,海螺创业与合作方芜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根据市场情况及项目具体审批进度,计划在磷酸亚铁锂中建设年产50万吨新能源电池高性能正极材料项目。对于正极材料布局磷酸亚铁锂的原因,海螺创业表示,抓住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链发展机遇,快速进入磷酸亚铁锂上游核心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将极大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助力公司长期稳健发展。
目前,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海螺创业,全资子公司安徽新材料已与高木资本共同成立安徽海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芜湖经济开发区也将为项目提供土地、供气、供电、排水等方面的综合支持。公司首期项目初步计划投资约10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及配套设施。计划今年内开工建设,明年年底前投产。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在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越来越多资金、技术、管理、资源等方面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将跨界转型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作为一家环保产业企业,海螺创业综合实力雄厚,专业覆盖面广,产业链完整,此次将切入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创造新的增长点。
免责声明:本文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