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指责”与“双输游戏”
当一个丈夫回家时,他发现他的妻子没有做饭,房子里一片狼藉。他生气地说:“我加班太辛苦了,回家连一顿热饭都吃不上。为什么我现在什么都要操心?”
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他老婆在加班,只是比他早回家十几分钟。愤愤不平的妻子说:“我也很努力,好吗?当你结婚的时候,你说你想爱我。现在吗?我做所有的家务,而你很少照顾孩子。你怎么能这么自私?”
你可以想象这个故事接下来会走向何方。这样的故事,在很多亲密关系中,就像很多已经写好的剧本一样,周而复始,但是我们以这样一种有规律的方式遵循这样的剧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非常认真地参与其中的。
英语中有一个词叫“责备”
游戏”是指互相指责的游戏。我们称之为“游戏”,因为我们都很了解游戏规则,彼此配合得很好。其实,只要其中一方停止指责对方,试着理解对方在指责背后真正想表达什么,游戏就结束了。然而,我们不想。我们更愿意对对方说:“你怎么能这样做?“迟到了,顶嘴说:“你也没做好!“每一个指责的背后,都是对方希望或者更喜欢的一种表达,比如对方说:“你为什么不能理解?他(她)没有表达的另一个意思是:“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如果你真的不理解我,你能不能再问我一次,而不是假装你理解我?"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很多情况下根本停不下来?我认为这涉及到哲学家福柯一直提到的“权力”。互相争斗本身就是权力的体现。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权力之争无处不在。我们从无处不在的权力和竞争机制中学到的是如何“赢”。然而,很少有人教会我们,在爱情中我们要做的是放弃权力斗争,真正开始相互合作。
我们可以口若悬河,当对方指责我们时,我们可以更猛烈、更准确地指责对方,但所有这些语言上的“胜利”都会让我们失去关系。当语言成为互相攻击的武器时,爱的空间被扼杀,关系本身成为战场。
“面对问题”与“变成问题”
我们的主流文化还有一个趋势,就是把每个人都病态化。在这方面,传统心理学可以说做得非常好:我们制造了各种精神疾病,厌食、抑郁、焦虑等等,这些标签每天都在增加。
似乎我们在不断制造人的某种“固有缺陷”,然后我们会分析其原因,最终找出所谓的解决办法。然而,这种不断将人病理化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当我们不断把别人的认知方式病理化,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会给我们的关系带来什么?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感情不需要那么多“磨合”,而是“应该”自然轻松。这个观点本身我不想讨论,但是背后有一个非常主流的想法:有适合我们的人,也有不适合我们的人。这句话有些道理,但如果我们拘泥于此,就会陷入一个可怕的循环:每当我们的关系受到挑战时,我们就会开始问自己:“这个人真的适合我吗?我应该换别人吗?”
人是多变的,是流动的,有很多可能性。在一段关系中,如果我们一遇到挑战就怀疑对方是否合适,其实我们把对方看成一个只有一种可能的个体——刚性。“合适”二字背后,有太多固定的分类和僵化的观点。
你为什么说“合适”这个词?因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合适,在争吵中,我们互相指责对方有性格缺陷,背后的认知方式其实完全一样。主流文化让我们习惯性地把对方病态化,以至于每当我们的关系受到挑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情境和文化如何影响我们的表达,而是如何开始把对方病态化,认为对方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后现代叙事疗法的创始人之一麦克怀特曾说过:“人不是问题,问题就是问题。”如果我们的伴侣在争吵时经常表现出愤怒,我们可能不会马上给他贴上“他有情绪问题”或“他有情绪障碍”的标签,然后“追根溯源”看看他小时候发生了什么,而是一起看看愤怒是如何影响他的?这对我们的关系有什么影响?愤怒本身可能是个问题,但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你和他共同面对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在关系出现危机的时候,放弃把对方病态化的冲动,认识到我们不是对方的问题,而是共同面对问题的伴侣,或许就有可能把问题变成机会。这个变化听起来很小,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怀疑关系”与“怀疑对方”
吵架时最伤人的恐怕就是开始怀疑关系本身,或者开始怀疑对方的性格和人品。
有一次,我和男朋友吵架了。因为我一个人去看电影,但是当他问起我的去向时,我没有告诉他。他很生气,我很委屈。那天,我们吵架后差点“崩溃”。他说他先受不了我的演技,我觉得他在怀疑我的人品。我们几乎陷入了互相指责的老一套游戏:我告诉他,他没有报告自己的行踪,所以他没有资格谈论我;他告诉我,我的隐瞒让他觉得不可信。然而,我们没有继续,而是选择了停止。
我跟他说,把他的东西藏起来,真的是因为我担心他知道我一个人去看电影会生气,但是看到他这么不开心,我很难过。他告诉我,事实上,他担心我会背着他去看其他男孩。听到这句话,我并没有马上生他的气。这就是他的脆弱,他愿意和我分享他的烦恼和脆弱,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另外,他一无所有。
中生有的吃醋,让我还觉得有一点可爱。最后我们约定,以后他问我在哪里,我会立刻如实的回答;而他在我们分开的时候,也多跟我讲讲自己那边发生的故事。
当然,我们本来可以把事情上升到彼此人格的缺陷:他觉得我是一个喜欢骗人的不可信之人;我觉得他是一个小心眼又猜忌心重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把彼此变成“问题”,而不是一起去面对困扰我们的问题。
没有人喜欢被某个定义捆绑,尤其这个定义还是一个病理化的标签。当我们把问题内化为对方的人格缺陷时,我们在做的事情,其实是限制了一个人和关系的可能性,是扼杀了共同面对困境的可能性,也是让关系陷入绝境的一剂“催化剂”。
“关系故事”与“吵架故事”
心理学家肯尼斯格根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过往关系中的所有可能进入一段关系,过往的成千上万种关系,就像很多片羽毛一般,在关系中构成了一个翅膀。而关系中的另一个人也带着很多种过往关系的可能性,两个人的翅膀聚在一起,会产生无数种可能性。
是的,我们关系的故事,远远不止是“吵架的故事”。
就像每个抱怨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一样,每个吵架故事的背后都有更多相爱的故事。每次彼此的误解背后,都隐匿着彼此沟通和理解的期待,它们是可能性的种子,也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故事。我们都太习惯于讲述一个问题故事,而那些温暖的、甜蜜的、美好的故事,往往没有机会被好好地说出来,它们同样需要被我们看到。
吵架可能是过往关系中的一种可能,但它也只是一种可能性。我们也许可以放下彼此指责和病理化彼此的冲动,然后,创造一种新的共同面对问题的方式。当然,这件事情真的很难做到,但也许每次当冲突来临时,都是我们重新创造彼此喜欢的、沟通方式的机会。
(作者系繁荣成长工作坊创始人,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学后现代教学团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