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广东湛江的吴川市出了很多亿万富豪,一方面是因为吴川地少人多,当地人被迫外出发展,另一方面也是跟他们勤劳肯干又有生意头脑的性格有关。
虽然各地都有商人,但吴川的商业氛围自古以来就源远流长,做生意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大多数吴川人的骨髓。
手工业是传统商业的基础,据 《吴川县志》 记载,吴川人从唐朝就开始做手工艺人了。
五川梅菉镇瓦窑村的陶器始于唐代,工匠从佛山石湾迁移而来。那时候的锅是土做的,煮好之后再涂上油。明代吴川铸造工匠众多,文珍镇文昌阁有铸钟,刻有文字。清代,吴川的竹编生意在粤西很有名。
吴川传统的生意都是基于本地的土特产进行加工,或是提供相应的服务。过去,武川市盛产黄麻、红麻、甘蔗、花生和大米,所以武川农村的小生意往往是绞绳、榨油、煮糖、酿酒。
比如振文镇是广东著名的产麻区,
自古以来,农民以麻为原料,缴获纱线、绞线、织布、扎绳,用细麻绳制作香肠卷,出口广州、香港、澳门。长岐镇伊山村世代使用绞麻绳,生产出从耳绳到碗粗的船绳等多种麻绳。
覃巴镇盛产甘蔗。
清朝末年,秦巴每个乡镇都有当地的糖棚,用6头水牛轮流拉压甘蔗。生产糖片,从附近的沙田港经水路到湛江市和广州。时至今日,在秦巴镇仍能看到塘寮遗址,巨大的磨石诉说着艰苦的岁月。
武川的鞭炮、弹棉花、打铁、补锅、水利工程等产业也比较发达。
有句老话叫做“扛起铁锤就讲吴川话”,意思是吴川人为了生活,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其中打铁就是其中的一种。
竹业不仅脏又累,而且危险,但武川人从清朝就开始做了。清朝初年,黄坡村建起了吴川第一个炮竹厂,
到了清朝中期,黄坡已经有八户人家在做鞭炮生意,成品多为白色鞭炮。竹业有很多工序,十几道工序,都是靠人工操作,非常辛苦。吴川鞭炮不仅在湛江销售,还出口到海南和广西。
吴川的建筑业全国有名,从事泥水工的人数很多。
从乡村小屋到高楼,很多都是武川人。唐竹镇唐竹河大石桥建于光绪六年,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仍然有可能通过大型汽车。解放前,秦坝镇秦村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数最多。村里有400多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液压木匠。他们在吴川、茂名、电白建了许多居民楼。改革开放后,全国开始搞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吴川人投资工程行业,从最辛苦的瓦工开始。
吴川有很多房地产的亿万富豪都是泥水工出身,京基集团的董事长陈华就是基中的一个。
据说陈华初刚到深圳的时候,因为是外地人,不得不在老乡的工地上搬水泥、扛灰桶、做苦力。当时因为没有户口,只能呆在石棉瓦做的棚子里,不敢出门。如果你外出,一被派出所“逮捕”就会被“遣返”。
整整半年,陈华都待在棚里,等着开工。有工作的时候,陈华很珍惜。有一天,陈华连续搬了20袋水泥,又渴又累。拖着疲惫的身体,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棚厨,舀起锅里的汤喝了下去。厨师惊呼:“汤还没煮呢!”但是陈华已经喝了两大碗了。事后,工友们戏称陈华——为“生汤”。
后来为了增加收入,他想尽办法“炒股”,大言不惭地去接小项目,踩着自行车去买材料。就这样,陈华从一个水泥工人走到了接小工程,从小工程到大工程,从大工程到开发房地产项目.他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苦,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后来,陈华把“天道酬勤”四个字高高地挂在办公室的上方,抬头就看到了。
他说 :“上天总是会眷顾那些比别人付出更多辛劳的人。”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华典型的吴川性格:
为了生存,什么脏活苦活都肯干,并且在实际中敢闯敢拼,善于动脑,终于白手起家成为了身家两百多亿的湛江首富。
湛江首富深圳京基集团董事长陈华
除了泥水工,吴川梅菉的搭棚业,也是远近闻名的粤西建筑一绝
,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以结构严密、绑扎牢固、承压重、经久耐用、外形美观著称,尤其适用于高层脚手架。工人在棚子里挂了一把刀。在几十英尺的高度,他的脚夹住脚手架,解放双手,拉动架子上的竹子,自由操作。这种艰苦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能不得不令人钦佩。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废
品收购也是吴川富豪的摇篮。有的做垃圾分拣的,一年可挣几十万。吴川金属巨头、佛山兴海铜铝业有限公司的老板陈亚海,2019中国民营企业排名241名,营业额400多亿。
那个时候,中国做轮胎生意的约90%都是吴川人。
据说那时在昆明轮胎一条街上,有半条街的都是吴川人。那时有个老板在昆明代理双钱回力轮胎,营业额达5个多亿,一年的营业额买下了价值四千多万的物业,现在价值已经翻了几倍了。
轮胎商行
由于吴川拥有良好的手工业的商业基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得很快,本地的老百姓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博铺镇的鞋业是吴川乡镇企业的成功案例,
拥有五个“最早”:制鞋模具成功最早,做塑料拖鞋最早,生产仿革鞋最早,生产男仿革鞋最早,生产女薄膜复合鞋最早。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博铺的制鞋业蓬勃发展,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吴川博铺的塑料拖鞋
改革开放后,吴川的乡镇企业采用“统一计划安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检查,分散加工作业”,采用农村合作社的模式,大厂带小厂,小厂套家庭,节省了投资,规避了风险,
使得葵叶、手套、炮竹、制鞋、麻绳等传统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吴川有12个地方特色的小工业行业,甚至形成了跨地区的产业集群。
如梅菉镇和博铺镇的塑料鞋业,黄坡镇的炮竹业,塘缀镇的五金机械制造业,塘尾镇的塑料网绳缆具业,覃巴镇的劳保用品业,王村港镇的葵织品和家用电器业,振文镇的废胶加工业,长岐镇肖山的麻制品业,袂花江沿岸的砖瓦业等。
以上这些产业,让吴川的“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挖到了第一桶金,有了成为亿万富豪的基础。回顾那些吴川大老板的发家史,基本都与以上行业有关,从最辛苦的小工做起,凭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将生意做得如此之大。
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