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宜昌青年创业孵化器,上海紫竹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祝友友   

  

  青龙楚水甲南北   

  

  杨虎   

  

  “能做成菜没有肉,不能没有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自古以来,川西平原的人们就喜欢种植竹子。无论是慈竹、斑竹、百家竹、马竹、紫竹、南竹,树木青翠清澈,一簇簇画面自然。   

  

  在漫长的岁月里,竹子慷慨地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了人们,正如苏轼感叹的那样:(人们)吃竹笋,住竹瓦,扛竹筏,煮竹薪,穿竹皮,订竹纸,穿鞋.   

  

  竹缆做的索桥就是这样,闪耀着智慧和美丽,连接着昨天和今天。   

  

     

  

  历史深处的安澜索桥   

  

  明治时期,日本学者山内隼从小就在父母的带领下阅读中国经典。稍长一点,又在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中找到了一种情感的共鸣。为此,他一直渴望深入中国腹地,特别是参观白居易曾经走过的忠县、杜甫居住的草堂、吟诵的武侯祠等巴蜀文化地标,以慰其敬仰之情。他心里暗暗有个想法:如果有一天他来成都,应该像陆游一样做一本书,记住沿途的风土人情;拍一百张照片,拍山川。   

  

  1905年初,山川早水的梦想实现了。四川高级中学聘请他为日语老师,他立即兴奋地出发了。那年2月18日,他从神户上船。13天后,他到达湖北宜昌,开始了从宜昌经水路到万县、从万县经陆路到成都的旅程。   

  

  在成都停留一年两个月后,山川枣水游览了皇城、草堂、大慈寺、文翁石室、万里桥、司马桥等地。在后来出版的《巴蜀》一书中,他收集了150多张自己在四川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张给我们留下了历史深处都江堰安澜索桥的身影。   

  

  那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远处的青山隐隐约约,黑桥起伏如大江上的黑龙。河水浩浩荡荡,狂风呼啸。画面中仿佛有一股来自远古的力量在咆哮而出,这座颤抖的竹木索桥即将坍塌。几根圆木从河中竖起,支撑着站在河中心的桥亭,令人叹为观止,坚如磐石。   

  

     

  

  1905年的安兰锁桥。山内摄(孙)   

  

  河水向东奔流时,桥上挤满了游客。   

  

  无独有偶,100多年后,我们在成都留下了一座以竹子为原料,依河而建的索桥的历史形象。老照片中安澜索桥的风格特征与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描述几乎一致,见证了四川先民在漫长的农业时代在造桥技术上的早熟——   

  

  当我们接近青城山时,我们将再次用绳索架桥。每座桥长120英尺,分为五段。这座桥很宽,十二根绳子连在一起。布竹箩筐,在河沙里救几十棵大树,又挂石头修树根。每几十棵树做一个,把桥挂在空中.   

  

  1972年,在参观完安澜索桥后,茅以升激动地将其与广东广济桥、福建洛阳桥、江苏宝带桥、陕西灞桥一起列为中国五大古桥之一,并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详细解读了其巧妙的建造:   

  

  这座桥以竹为缆,以木为桩,采用当地材料建造。类似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用竹笼填石,筑坝筑堰,竹木扎成三脚,放在水边,用粘土堆成临时挡水坝,经济实惠,简单易行。   

  

  金马河塘泽大桥   

  

  要用竹子造桥,就要把竹子剪成缆绳,这样桥才能穿过去。朱锁,古汉语中有一个特殊的词,叫做“举”。成都用当地材料造桥历史悠久。早在秦朝时期,李冰就在成都西南修建了一座桥,名叫“伊犁桥”,极大地方便了两岸人民的生活。   

  

  翻开中国桥梁的历史,这座桥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是由竹绳组成的。河的两岸,有用竹绳绑着的柱子,也有用竹绳绞着的旋转柱子。然后,木板被铺在横跨杜衡河的竹绳上。如果没有木板,就用简单的竹筐代替。走在这样的桥上,白云在天空中晃来晃去,水寒的风吹在脚下,常常让人胆战心惊,正如范成大所描述的:   

  

  大风过后,就像渔夫晒网,染家晒彩帛。放弃很有必要,迅速行动,当你冷静时,你会感到震惊和无法忍受,你的同龄人会黯然失色。   

  

     

  

  为了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一些桥梁在两侧增加了几根竹绳作为栏杆。从李冰到唐代,成都的桥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材料的获取到地形测量,从桥梁修复的进度到桥体的稳定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升,极大地便利了河流纵横的成都及其周边。比如杜甫在温江金马河上看到的那一座笮桥,他曾以《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为题,赋诗一首:

  

伐竹为桥结构同,蹇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如君才是济川功。

  

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皂江即是金马河。金马河上的这座笮桥进度迅速,从开工到桥成,仅用了三天。桥身气势不凡,犹如青龙从水中昂起身子,让两岸的人往返自如,令心系民生的杜甫欣喜不已。温江的史料上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0年冬,杜甫应蜀州(今崇州)刺史高适的邀请前去“采风”,行到温江时,恰逢李司马率人在金马河上修建笮桥。杜甫便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修桥过程。金马河是岷江外江正流,民国十年版的《温江县志卷二地理志》说:金马江即大江正流,亦曰岷江,亦曰皂江。皂,指江水色泽深黑。可以想见,深黑色的大水莽莽苍苍地横亘在温江和崇州之间,波翻浪涌,隔绝交通,该是何等骇人的气势!

  

金马河笮桥的修建可谓功莫大焉。这座笮桥的贯通让杜甫诗兴大发,他又写了两首诗,一首送给建桥有功的李司马,一首赠予金马河对岸的老友高适。送给李司马的诗名为《观竹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形象地描绘了金马河月夜的风景:

  

把烛桥成夜,回舟客坐时。

  

天高云去尽,江回月来迟。

  

竹蔑千条织青龙

  

不论是安澜索桥还是金马河笮桥,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刚健的楠竹,一是坚韧的慈竹。楠竹刚健,三年期的可以用来造纸,五六年的已粗壮如婴儿手臂,用作笮桥的骨架正适合。骨架一起,笮桥已凛然有了飞架南北之气势,然后还需要既柔且韧的竹索作血肉,方能天堑变通途。

  

编织竹索的最佳材料是慈竹。奇妙的是,慈竹的竹笋难以入口,但其笋衣却可以用来缝制锅盖、制布鞋底子。修建笮桥,一般是选用生长3年左右的慈竹,这个年龄的慈竹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已高约二三丈,挺拔秀丽,顶端细长,有风吹来,细长的竹梢便像鱼线一般弯曲下来(慈竹的竹梢是用作鱼竿的最佳材料),正如青春勃发的青年人,筋脉坚韧,身骨柔软。其节长、质细、性糍、富有弹性,可多层启剥,不易折断。正如它名字“慈”的含义一样,所编织而成的竹索既有力度又富含弹性,经久耐用。

  

编织竹索的日子里,在成都近郊的乡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竹林深处,斑鸠咕咕啼叫,男男女女们手舞弯刀,将竹子剖开,变成篾片,然后又将篾片变成薄薄的蔑条。数十根蔑条拧结起来,就成了既粗且柔的竹索。随后,人们将竹索浸入村头的小溪里,一夜过后,捞出来摊在阳光下暴晒……一般来说,砍竹、划蔑这样的活路,都是由男人动手,女人们则充分舒展巧手,将那一条条精细的篾条编织成索。

  

那时候,翻飞的篾条与缭绕的炊烟一起,为锦官城外无数村落增添了欢乐。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王勃的《慈竹赋》:

  

有竹猗猗,生于高陂。左连瑶带,右杂琼枝。恨幽客之方赏,嗟君侯之不知。徙蔚丹谷,迁荣绿池。气凛凛而犹在,色苍苍而未离。屈岩壑之容貌,充阶庭之羽仪。尔其画地分域,骈阴抗趾,叠干龙回,攒根凤峙。防碧露于霄末,翳红光于夕始。崇柯振而烟霭生,繁叶动而风飙起……

  

值得一提的是,用三年生慈竹编织而成的竹索挺立在江河之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风历雨也依然柔软坚韧,色泽青幽。所以杜甫会将金马河上那一座笮桥的矫健之姿态比喻为青龙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