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25日,“山城科学院”年度主题活动在重庆科技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重庆科技馆主办,有效整合了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八川中学、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的多项科学科普资源,为“科学爱好者”带来多场关于二氧化碳和低碳生活的科学讲座和实验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增强节约意识。
本次活动围绕“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主题,邀请了来自科研教学一线的科技教师、环保专家、建筑师、力学专家进行科普在线直播。活动中,重庆市八川中学科技教师、国家高级科技辅导员刘崧首先带领观众“追根溯源”。通过介绍《能干的二氧化碳》的发现历史、应用价值和科学实验,引导观众直观了解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和正价值。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武利平随后转述“碳示踪”,向观众还原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之旅》,讲解二氧化碳失衡、气候变化与自然界人类活动的关系,呼吁观众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董丽丽在活动中带领观众“与碳同行”,阐述了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五大要素,并从设施、交通、布局、景观、智能设计等方面解析了生态社区建设的美好蓝图,分享《建筑师的绿色家园梦》。最后,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易志坚向观众讲述了《力学专家的沙漠之约》,揭示了沙漠变绿洲的密码和“固碳”的意义,讲述了科技工作者立志践行科技报国雄心,主动担当使命责任的科研故事。
活动中,四位嘉宾还在直播中详细解答了二氧化碳的优势、家庭科学实验的好处、儿童如何参与环保、垃圾分类与生态社区的关系、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经验等,引导观众进一步加深对碳的认识,增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科学家精神的真谛。
此外,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带来的《“捕碳”实验》也深受观众喜爱。每个人都用身边简单的设备亲身参与,加深了他们对二氧化碳性质、碳捕获和碳存储技术的理解。
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需要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本次活动中,重庆科技馆聚焦“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美丽之地”主题,普及二氧化碳、碳循环、节能减排、固碳增汇等相关科学原理和知识,引导公众了解前沿低碳技术,关注低碳城市建设,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从而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和科学抱负,促进崇尚科学风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