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覆盖、保基本、促公平、保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目标,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集团第一幼儿园以提升教育保障质量为宗旨,借鉴第四代评价理论,通过概念框架、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三个阶段,发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无处不在,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三全”常态化园本课程评价改革。
我们始终如一地应用“三全”常态化评价理念,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交织到幼儿园活动中,将评价目标与主题联系起来,用有趣的评价填满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自我评价和游戏互评中放松,在作品中解读分析,在环境中渗透拓展评价维度和指标,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无处不在。
全时段――
一日活动的评价时机
孩子们每天在公园里的时间长达10个小时,我们一直在追求高质量的一日活动,希望他们在公园里度过的每一段时间都有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研究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如何有效把握课程的生长点,如何增强家长的信任、理解和合作。幼儿园活动包括生活、游戏、教学等。它们之间的有效联系是促进儿童学习发展和高质量课程的保证。
自然融合,全时相伴,最大效能。我们采取整合与融合的评价策略,让课程评价伴随一日活动,以兴趣的形式,无痕迹地渗透到生活、游戏、教学中。从进入幼儿园到离开幼儿园,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与评价紧密相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评价的有效性。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延伸是基于幼儿的需求,不同评价方式的融合自然会随之而来。
评论分析,专职解读,个人推广。评价既是教师职业的价值辨析,也是儿童心理意义的建构过程。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评价分析的助推力,即教师可以从评价中找出基于证据的个性化教育的内容和机会,制定和推广个性化指导方案。比如老师们最常用的就是从“看、想、引”三个角度认真分析案例,然后从多个角度解读分析孩子的作品,并根据孩子的自我评价结果给予指导和支持,做出相对合理的评价,为后续的助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全职参与,在体验中反思。体验不仅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体验作为一种活动,是主体在此过程中体验某种事物并对其产生真实感受,从而形成一定态度和认识的过程。经验作为活动的结果,是主体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对隐含的真理和意义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通过评价反思体验,我们从趣味表扬、归因肯定、思辨评价三个角度对小学、中学、大班的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达到了自信、赋能、应对挑战的课程目标。
全系统――
课程评价的实践路径
在“三全”常态化课程评价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并重,统一了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尝试了多种评价路径,形成了完整的园本课程评价体系。
内外兼顾,全过程发展,系统推进。构建全域的园本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幼儿评价反馈和反思的即时获得,对幼儿的学习归因、自我激励和克服困难有明显的作用。根据评价的主动性,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我们多次接受大学团队的各种教育质量评估,同时,我们也采取了行动
“积极的”和“非积极的”是全球性的测量、推导和自然的启发。根据评价的形式,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我们把评价的言传身教一点一点渗透到师生互动、环境创设、主题教学中。在评价中,我们引导孩子学会用拥抱表示关心,用拇指表示赞美,用手掌表示耐心,用点头表示肯定和鼓励。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学习积极和消极的评价方法,因为全局评价练习可以帮助成人赋予孩子权力,帮助孩子肯定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是评价进入儿童生活并在自然情境中发挥有效作用的支撑。
全方位――
课程评价的导向力
课程目标的落实和落地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003010指出,教育评价关系到教育的发展方向,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定位。通过课程评价的导向力,我们可以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平等而有意义的对话,解释教学现象背后的深刻含义,优化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发挥课程评价的主导作用。
质量为本,全方位覆盖,多维引导。在我们的实践探索中,课程评价的导向力以课程质量为出发点,从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发展质量和互动质量四个角度,牢牢把握情感课程内容、教师专业素养、情境体验等维度提升评价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注重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利用园本教研机制,全方位渗透优质一日活动要点,提升课程执行力。此外,我们营造了一个互动的评价导向环境,有的可以直接感知,有的可以游戏操作,有的可以亲身体验,让情境化的评价环境滋养孩子的心灵。
目标导向,全方位干预和结构性支持。幼儿园的评价目标渗透到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和评价体系是评价的基础和关键。为了科学、客观、全面地判断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教师有必要根据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真实情况建立评价指标。
结合实地核心经验,关注孩子的情感能力和情感品质。根据儿童与自身、环境和他人的互动,以及儿童在与这三方互动过程中的表现,将课程内容分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发展。
展探究、表达表现四个维度,构建园本课程评价目标体系。同时,我们借鉴朱小曼、梅仲荪等人的研究及量表,制定了幼儿情感品质和情绪能力不同水平的目标,并一直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及优化,希望为教师的评价提供有效的支点。内容导向,全方位衔接,行进中优化。我们尝试让评价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尝试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动态变化全方位衔接、调整评价内容。评价因课程内容不同而有形式上的差异,课程内容又因评价导向的支撑变得更生动有趣。在评价与课程的互动中,幼儿、教师、课程都得到了发展支持和优化的依据。
结构导向的综合性评价融环境、资源、文化、互动为一体,过程导向的叙事性评价渗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结果导向的量化评价把幼儿发展状况作为评估的核心,快乐导向的趣味性评价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
幼儿园课程需要漫长的优化历程,需要幼教工作者持续、动态的实践。而全时段的评价伴随、全系统的评价支持、全方位的评价推动,是幼儿发展、课程优化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孟勰 朱瑶 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幼教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