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计划书(大学生版),养老院创业计划书(大学生版)ppt

  

  “30岁”这个词是《论语》传下来的。30岁就像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分水岭,而今年90岁出生的人已经29岁了,第一批90后,真的即将奔三了。.   

  

  今天的采访,我们把人群锁定在“第一批即将年满30岁的90后”。让我们听听他们在想什么。   

  

     

  

  #变得世俗和油腻,是人生的必经路   

  

  Mia,女,证券行业,单身   

  

  从出生起,我就被放在跑道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三道坎:初中中考、高中中考、高考。不幸的是,高考结束后,我正要自己坐飞机,却被父母扔回跑道,被迫出国留学。   

  

  在漫长的上学路上,我一直过着被评价的生活。我的价值取决于我的分数,我的快乐来自父母的满足,当我享受自己的时候,我的内心会充满愧疚。   

  

  在美国留学后,思想变得左倾,认同个人主义,认为人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充实,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在工作中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在亲密关系中追求灵魂共鸣。当然这个概念是对的,但是我忽略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中国社会远没有富裕到让大多数人生活无忧。   

  

  刚回国的那一年,我选择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工资不高。我起得很早,因为不公平的原因被迫离开。同年,男朋友决定去美国生活,以两人的人生道路不合适为由和我分手。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生活。   

  

  我似乎开始理解中产阶级的所谓“焦虑”了。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一代,选择远离家乡,在大城市努力工作,意味着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   

  

  但现实是,打破阶层固化的难度已经大到不可想象了。这种情况下,所谓人生理想不堪一击。   

  

  而如果你不想妥协,不想主宰自己和下一代的命运,你不仅要摆脱父母的经济支持,而且你不能和他们呆在一起,你赡养老人的能力最好跟上他们的衰老速度。   

  

  如今,我慢慢也变成了自己从前鄙夷的样子   

  

  在考虑新恋情时,我也会询问对方的学历、职业和家庭背景。找新工作的时候,我不再把理想和热情放在第一位,薪酬、工作地点和晋升机会更吸引我。   

  

  我也变得“世俗”,甚至未来还会变得“油腻”,可一切也许都是30岁后人生的必经之路。   

  

     

  

  #想用最温和的方式让父母了解真相   

  

  Zim,男,博士在读,地产行业,gay   

  

  正是在我的发展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对同性不寻常的生理和心理渴望,这在我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是不正常和不正常的。所以故意把这个秘密藏起来,只写在日记里。如果父母发现我质疑,我绝对不会承认。   

  

  后来,随着我进入大学,我对同性恋群体有了更多的了解——它比我想象的要大。后来我相继参加了沈阳和上海的骄傲节。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亚文化,不再歧视性少数群体。我开始有了更强的自我认知,不再像中学时那样焦虑和自我怀疑。   

  

  但最大的伦理压力来自父母,直到今天我才正式向他们“出柜”。或者说,我们只是达成了一种诡异的默契,父母都知道,但没有人愿意主动捅破那层窗户纸。   

  

  我马上就要30岁了。关于是否结婚,嫁给谁,怎么结婚,我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我身边有很多对抗的例子,比如硬出来在家闹翻,离家出走;有暗示父母不会结婚生子,被迫相亲;也有人给身边的异性朋友拍照,以示父母应对逼婚;当然也有人能在淘宝上找到合适的对象买假结婚证,计划代孕,都是无奈之举。   

  

  我理想中的状态是最好能通过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去帮助父母面对这个事实上没那么残忍的真相。   

  

  事实上,不仅是孩子需要被教导,有时也是成年人需要被教导。我觉得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像他们小时候教我的那样对他们进行一点点引导,这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方法和足够的时间。   

  

  现在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士,快30岁了。这个具体的时间点我不太在意,但我确实希望通过努力,在生活和事业上变得足够优秀,有更多的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包括和父母“请罪”的资本。   

  

  我最向往的而立生活,就是有底气坦坦荡荡地向父母坦白,然后有能力说服他们、获得他们的认可和信任。实在不行,也至少向他们证明,我可以过得幸福。   

  

     

># 愿30岁后,还能有机会再做次少女

  

> 女,公务员,孩子母亲

  

身边许多和我年纪相仿,还没结婚的朋友都感叹我人生进度条走得快。的确,结婚四年,至今我仍会恍惚以为一切是在做梦,我是谁,我在哪。

  

大学和老公相恋四年,毕业第一年我们就扯证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里催的急,双方父母观念都比较传统,结婚没多久又催着要小孩,婚后第二年宝宝也出生了。

  

比较幸运的是,老公毕业后没费太多精力找工作,顺利拿到了一家世界500强外企的offer,我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福利待遇都不错,工作相对轻松。同时有赖于父母支持,我们婚前就在苏州买了房,婚后两个人住住还是挺舒服的。不过后来有了宝宝,需要父母帮忙照顾,房子不太够住,去年我们换了个大些的,压力便随之而来。

  

一方面,这几年苏州房价飞涨了3倍不止,普通90后要想完全靠自己在三十岁前,且在一二线城市安家落户是很困难的。自从换了房,为了应付房贷,我和老公几乎等于有一个人完全是在帮银行打工。

  

另一方面,尽管随着经验的积累,老公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进入了所谓的事业“舒适区”,但考虑到孩子以后上学,工作,不仅要确保家庭收入持续增长,还要依靠各种资源和人脉的帮助,他还是决定争取做到更高的职位,因此也承受着比很多同龄人更大的压力。尤其外企在绩效考核这块特别严,加班是常态,未来配合调岗更换城市也在所难免。

  

于他而言,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是一大难题。于我而言,则没有可选择的余地,就像我之前说的, 为了顾家,我几乎牺牲掉了所有的业余时间、精力、爱好和社交。

  

虽然现在还没到30岁,但事实上我已经提前过上中年生活。每天除了八小时工作时间,其余几乎全部用来陪伴孩子,照看家中日常琐碎,做好老公打拼事业的大后方。

  

有时候半夜哄宝宝睡下,坐在床边发呆,会忍不住回忆还在校园读书的时光,想念曾经自己也是精力满满的元气少女,喜欢弹琴听音乐会逛摄影展,经常和闺蜜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可是这样的日子大概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30岁以前我活成了世俗眼光里的及格状,希望30岁以后还有机会再做一次少女。

  

  

# 只要你想做,任何时候都是刚刚好

  

> shine,女,本科,工作五年后回学校读书

  

很多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给自己设定相应的符合社会标准的人生目标。比如30岁前,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等。但

  

一直以来我坚持的理念是“把握好自己的节奏”。

  

即将毕业时,父母也曾试图安排我去家乡的事业单位做清闲自在的工作,想着给我介绍年轻有为的高干子弟,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不用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劳累。但我从来就不喜欢一眼就望到头的生活,所以一个人去了上海。

  

选择职业的时候,我首先会问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行业,是否享受工作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你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每天醒来要面对的事。如果从一开始就抱着无奈或厌恶的态度,只会在无尽的痛苦中消耗人生。

  

工作的第五年,我跳槽到一家律所,在和一群优秀的人共事的过程里我发现,在他们身上,物质欲是不高的,与之对应的,持续地提高自我竞争力和核心价值才是其追求所在。于是,我去年报名参加了司法考试。

  

工作几年之后再回去读书,是很奇特的体验,能让你对现在的生活有更多思考。周末坐在辅导班上,看到不少满面沧桑甚至头发花白的人还趴在课桌上认真地奋笔疾书,很受触动。只要你想做,任何年纪都是刚刚好的年纪。

  

司考通过后,我今年打算继续去读法硕或LLM,因为我本身不是法学专业出身,需要充实的东西还很多,未来我想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至于结婚生子,目前并不构成我人生的必须品。

  

毕竟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需要太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坚持认为在此之前,

  

每个人都有义务先学会真正的独立。也只有当确定了自己想要什么,才不再为年龄而彷徨,更不会被别人的眼光和标准束缚。

  

明年我就30岁了。看到我的故事也许有人会说我很勇敢之类的。但其实我想说,之所以能坚持自己的意愿生活,我最大的底气还来自父母。从小到大,他们从不拿任何人和我比较,总是无条件支持我的决定,给了我极大的爱和勇气。我爱他们。

  

  

# 27岁那年,我就30岁了

  

> 男,专科,创业中,单身

  

23岁稀里糊涂地接手了家族的小本生意,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我认为做生意就是自己长大以后注定要做的事。除此之外,我好像也没什么人生理想。

  

头两年,生意做得很顺,快速的财富增长导致我整个人异常兴奋,觉得自己上手快,天赋异禀。然后很快开始膨胀,盲目自信。经常隔三差五召集一帮人出去胡吃海喝,还嚷嚷着拿钱去投资点别的。

  

一次鬼使神差般地,我私自从家族账户上划出将千万资金入股了一个兄弟的项目,巨坑就此挖下。2016年上半年突然得知该项目是个融资骗局,所谓“兄弟”早已人间蒸发,只留下巨额欠款和无解的法律纠纷。我整个人犹如五雷轰顶,一口气憋在胸口真的想杀人。

  

父母得知后心态也崩了,因为家里生意刚好遇到资金周转问题,在这个节骨眼上,倒闭就是分分钟的事。无奈之下我一边托人报案打官司,一边把家里的房子做了抵押从银行贷款出来救急。也试着从亲戚朋友那里借过,

  

但人都是现实的,你好的时候,什么都好说,你真的倒下了,背后空无一人。

  

2017年春节,家里账面负债百万,母亲高血压住院。目睹着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的母亲,还有从我记事起从不为难事发愁,如今却整包烟地抽,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父亲,心里就像插着刀,绞着疼。自责、悔恨、绝望,无法言说。

  

为了止损和还债,家里生意被全部出清,所有房产、车变卖,带着余下的钱全家搬进出租房。记得站在小区楼下向上望自己曾经的“家”时,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它买回来!

  

27岁生日那天,我独自筹备的以自己命名的连锁店正式营业。从这天起,我觉得自己就已经30岁了,它如同一次生命的重启。且这一次,我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

  

  

# 生活不是理所当然,而是责任与担当

  

> 男,本科,IT,恋爱中未婚

  

我出生在一个十八线小县城,却是在温室里长大。父母虽然工作忙,但在物质上给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加上爷爷奶奶宠着,过去我一直以为生活理所当然就是这样的。

  

混到大学毕业,对以后要做什么,我也完全没有目标和规划,索性就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县镇府做了文职。发发邮件写写文档,虽然工资只有三千块,安稳清闲,每天开车朝九晚五上下班,到家吃现成的饭,也不用做家务。

  

就这样呆了大半年。有天坐在办公室,听着周围一群和父母辈同龄的同事围坐在一起聊天,

  

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丢进了养老院,这辈子能看到头了,越想越恐怖,于是辞职。

  

为此爸妈埋汰了我很久,更让他们接受不了的是后来的半年,除了饭点出去一下,我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把他们气得不轻,毕竟一个大小伙子整天窝在家里不工作没出息,被邻居亲戚耻笑,矛盾就此爆发。

  

转变始于我决定独自一人去省会城市找工作。从最初靠500块月租的房子,10块钱一天的预算自力更生,到后面一点一点积累工作经验,自学新的开发技术,我的工作慢慢稳定,收入也越来越高。

  

不知不觉地,自那以后和父母的关系也开始缓和。以往在家总是习惯宅在房间里玩手机打游戏,不愿出去和亲戚们寒暄,不想上酒桌陪酒,到如今不知道从哪天起,我成为酒桌上举杯最勤快的晚辈,过年过节挨家挨户送礼,当车夫接送长辈。

  

一切好像都是潜移默化发生的,但似乎又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大概就是我两年前决定在打拼的城市定居,贷款买下第一套房的时候,我跟爸妈的角色就逐渐颠倒了。

  

家里大事小事他们会跟我商量,征求我的意见;我购置东西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父母是否需要点什么;回家探亲走在一起,我还发现爸妈都矮了好多,腰已直不起来,出门都需要我陪同才安心...

  

...

  

突然间,我好像懂得了成年的感觉,我意识到以后不仅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要承担起更多家庭的责任,如果这就是30岁以后生活的常态,我期待30岁的到来。

  

  

奔三的镜头里,真正值得被放大的是每一位访谈者思考自我和直面生活的智慧。他们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

  

30岁不是只能用稳定、妥协、成功或失败来片面定义的。成年的意义应当是不断地检验和推翻年轻时候全然倚赖的“真理”。

  

希望我和屏幕前的你们的每一岁都是新的,都对世界有一些新的认知和体悟,这样的话,某种程度上,每一年也就都是新生。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