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眨眼,小龙虾季就快结束了,你的“晚餐好生意伙伴”周黑鸭今年夏天非常自豪。
今年5月,一向专注于卖鸭脖的周黑鸭高调宣布:我们要卖小龙虾!下面是这个东西。
久亚、绝威鸭脖等长期对手显然没有放慢脚步,他们自言自语道,“你这个大眼睛混蛋竟然投奔革命”。
没想到上市仅仅10天,周黑鸭旗舰店的小龙虾销量就突破了2万份,而他们每份售价并不便宜——69.9元。
凭借这个意想不到的小把戏,周黑鸭小龙虾今年夏天成了网络名人的零食。令人不解的是:做了这么多年的鸭脖工作,周黑鸭怎么突然有勇气去一个新品类的撒欢?
就在上周,周黑鸭获得了阿里巴巴数据创新峰会第二届数据先锋的称号,一切都向世人揭晓:又是阿里,这次是阿里数据。
神秘的数据参谋
这些数据来自阿里巴巴的一款名为商业顾问的ToB产品。
如果你不在淘宝开店,你很有可能从未听说过这款产品,但你一定见过它愤怒存在的场景:每年双十一,在大屏幕上滚动的血淋淋的总销量,部分是从商业顾问那里抢来的数据。
马云阿里巴巴不是电商公司,而是大数据公司,因为其电商系统背后有着复杂的数据工具。
周黑鸭电商负责人尹和龙告诉邦格,小龙虾产品是在挖掘行业大数据发现的痛点后做出的尝试。他们通过商业顾问的市场调查发现,小龙虾的搜索词在4-8月份普遍较高,销售高峰在5-6月份。
进一步研究买家画像栏后发现,小龙虾人群和鸭脖人群也是高度匹配的。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当顾客购买小龙虾时,他们不会显著减少对其他物品的需求。
换句话说,这是潜在的增量市场,可以大幅提升客单价。
事实上,鸭肉生意在夏天总是很难做。通过查看天猫近三年来每月搜索鸭肉零食的流行趋势,可以看出7月是该品牌除春节外最大的淡季。
然而,夏天恰恰是全中国快乐吃龙虾的最佳时机。不仅拓宽了品类,还改善了淡季销售数据,味道不错。在周黑鸭卖龙虾似乎是合乎逻辑的。
20年服装品牌靠电商渠道涅槃
周黑鸭用小龙虾火了一把,而另一家参与数据先锋评选的老式服装制造商梵高,则彻底用数据重生。
现为梵高电子商务副总裁的李伟向邦歌回顾了公司这么多年惊险刺激的创业历程。
梵高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羽绒服企业。起初,它只是一个品牌代理商。直到2004年才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正式开店。和那个时代的很多服装品牌一样,梵高采用的是加盟店的形式,公司对各个商场的门店约束力很差,只是品牌授权和抽奖。
久而久之,面对2008年天猫的强势崛起,梵高和很多品牌一样,开始节节败退。
2011年,梵高的创始人试图找一个人兼职做电子商务。他们在天猫上开了一家店。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就实现了100万的销售额。
这个数据吓坏了一群传统服装行业的人。他们突然意识到电子商务有问题。主动投入2000万元。结果呢?2011年,电子商务领域出现亏损。
李伟说,原因在于2011年电商业务发展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套相对的玩法。一群从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人,即使手握2000万也无济于事。
传统服装行业设计产品,很少会有消费者需求的一手数据,大多时候是凭借管理的经验来「拍脑袋」。
砸沙第一年后,梵高吸取经验,找了一家专业机构打理天猫旗舰店。接下来的两年,电商收入在3000-4000万左右,这是基于电商部门只卖公司的尾货。
彻底重生:从2个月出货到7天上线
2014年,线下渠道进一步萎缩,电商变强。在这种背景下,梵高做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决定:电商渠道全面开始自营,砍掉所有线下店!.
几乎是瞬间,这家20年历史的企业从代理变成了自营品牌,现在变成了电商公司,之前一直在易观做战略咨询的李伟,在2013年加入负责电商业务。
电商对于高梵的改造是颠覆性的,最根本的在于全部业务流程开始利用数据监控。
1、首先是产品设计。
高梵的传统线下客群是40-50岁,购买力在1000-2000元的中老年群体。而电商数据显示,更多会来旗舰店买羽绒服的都是80后,他们对价格也更敏感。
每当换季上新之前,甚至会仅仅放出新款的设计图,测试用户的点击量,只有点击量足够高才会进行生产。
2、其次是生产流程。
传统的羽绒服品牌,考虑到成本问题,做一批货最少也得2000件,并且是提前两个月时间。而电商生意的数据是实时变化的,包括流行趋势、用户反馈,甚至是天气,都会影响到销量。
这就意味着提前两个月生产2000件有着极大的风险。最终,高梵将供应链改造为一次生产100件左右,并且做到7天出货。李伟说,极端情况甚至有过单批仅仅生产50件的例子。
虽然这样做大大增加了开模成本,但是配合电商较高的售罄率,很大程度提升了效率。
3、最后是销售环节。
因为生意参谋提供的海量数据维度,有时候甚至多到让人无所适从。李伟会让同事跟踪到每个产品的收藏、加购、点击和转化。
电商只是未来的冰山一角
马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阿里巴巴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很多时候,这些在平台上生存的大玩家、或者小玩家更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酒仙网是一家酒类的垂直电商平台,其平台事业部总经理齐凤磊负责除京东之外所有第三方线上渠道。他对邦哥说,天猫平台和别家电商渠道最大的渠道就在于需要钻研数据。
数据量大到几乎可以代表全网,玩儿法又有千千万万,所以除了粗暴的广告投放和品牌价值之外,「只有玩儿精了才能钻进来。」
大如酒仙网,也是一步步在天猫上扎根的。
齐凤磊说,他们2010年试水电商、2012年研究直通车广告、SEO 搜索,后来还有尝试和阿里影业等文娱板块合作,这一切都不可能离开数据单独存在。
可能是在易观养成的思维习惯,高梵的李伟在看待问题时还是习惯于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
他研究了市面上各大国产服装品牌,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 中国做死掉的服装品牌都是因为库存。 包括差点挂掉的李宁、班尼路、以及美特斯邦威等等。
换句话说,如果售罄率够高,没有库存问题,公司基本都不会死掉。
李伟又观察了类似Zara、优衣库这样的国际品牌,他们的售罄率都在90%以上,而中国品牌大多是60%-70%。
那么,电商品牌的数据呢?——80%以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线下店的衣服总是比线上要贵,因为总得有人为挤压的库存买单。
电商的高额售罄率,表面上看解决了库存问题,但其实核心就是数据。如果没有数据在开发、市场、测款、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深度参与,决策频次就不可能达到一周一次。
类似生意参谋这样的数据软件,只是阿里大数据的冰山一角。正如很多人都看到了中国电商快速的崛起,但他们很少意识到真正即将崛起的是被庞大用户数据改造的零售业——也就是马云所讲新零售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