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碗记忆中的螺丝粉
出生在湖南,成长在广西的马,对具有地方特色的螺蛳粉情有独钟。螺蛳粉是柳州人的最爱。人们在早餐、晚餐和宵夜时吃,在假期更受欢迎。“我喜欢吃很辣的螺蛳粉。”马蔡中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黄了青梅》中写道。他说他在南宁读书的时候就爱上了螺蛳粉,为《萌芽》写的几篇文章也提到他晚上经常用螺蛳粉当零食。“我对螺蛳粉很有感情,不知不觉就写在了自己的小说里。”
螺蛳粉是起源于广西柳州的一种风味食品。用小河里的小蜗牛和猪骨,配以秘制调料熬制汤汁,配上弹性柳州圆米粉、酸笋、酸豆、咸萝卜丁、炒花生米、腐竹和新鲜时令蔬菜,最后淋上辣椒油和香油,使之酸、甜、香、辣、鲜。
2008年硕士毕业后,马蔡中在上海聚星国际担任编辑,一年后移居北京。他与江枫、范、一起创办了北京上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作家经纪业务。成本不大,也不发行,但公司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当时和他一样来自“萌芽部门”的郭靖已经是总编辑,韩寒也是司机。虽然马也出版了八本书,但他赚的钱并不多。
这家公司成立不到一年,29岁的马第一次创业就失败了。转折点可能是一开始就存在的问题。除了畅销书作家,每个在中国写作的人都知道生存是个难题。是想继续写下去,做一个有点尴尬的作家,还是想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而不是和自己的名声竞争?
因为身处异乡带来的孤独,马经常和家乡广西的朋友通过电话保持联系。有一次,他给柳州的同学打电话,对方说他在吃螺蛳粉。马突然想吃了它。然而,这种在广西很常见的食物,在北京却不容易找到。马经常从公司或家里坐长途汽车到一半以上的城市去寻找独特的味道。
马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开一家专门的螺蛳粉店?他很快写了一个计划,并热情地用这个计划寻找投资者。“我想开一家螺蛳粉连锁店,大概要100万左右,但是我没有那么多钱。”不过,投资者对螺蛳粉表示没有信心。
没钱就去做。马蔡中把“百万计划”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商业计划,把这几年写书攒下的10万元全部拿出来,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搭起了一个小门面。2010年7月,“螺蛳粉老师”在海淀区集门正式开业。
为了做出“最正宗”的螺蛳粉,师傅从柳州找来,所需的小螺、酸笋、酸豆等食材全部从广西运来。“开店的时候,条件极其简单。有五张桌子,一个收银台和一个厨房。连我也只有四个员工。”马说,由于人手不足,他不得不自己打理店里的一切,有时要忙到半夜2点,而螺蛳粉这种食物,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他第二天早上7点就得起床去买。这种创业过程,让颇有“高春白雪”的文清,体验到了“下里巴人”的艰辛。
令马惊讶的是,这家小店成了桂北漂泊者的思乡之地。很多柳州人、南宁人、南方人都来他的店寻找家乡的味道,解除乡愁。同时,很多外国人通过“螺蛳粉老师”认识并喜欢柳州螺蛳粉。
此时既是老板又是采购作家的作家疯狂忙碌,但忙碌意味着转的方向是对的,他终于可以不再担心生存的压力了。“螺粉老师”平均每天卖400多碗,营业额4000 ~ 6000元。开业3个月后,投入的10万元费用才会全部收回。
一年后,吉门店有了20多桌,“螺蛳粉老师”劲松店也开张了。“集门店开业以来人气很旺,吃饭简直太忙了,经常要排很长的队。”马自豪地说。
文艺范十足
没有发传单或广告,但相当多的顾客一直说他们是“慕名而来”。这家螺蛳粉店有什么宣传推广的法宝?其实小店的繁荣也是分不开的。“很多年后,你会不会想起我们在北京的这样一个夜晚,那是秋天的时候,在螺蛳粉老师家外面的空地上,摆好桌椅,放上灯和月亮,叫上朋友,来一碗热腾腾的螺蛳粉,和我们一起吵闹,一起玩乐,一起写写那些无良青年……”这是马的一条微博。
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马是一个超有文化的人,把140字的微博写得生动活泼、开玩笑,是她的强项。“每顿饭都能收到点外卖的私信,私信最多100多条。”马蔡中率先用微博点餐,几乎每天都和粉丝互动:“这豆子好肥,一块钱三个,划算吗?”“劲松店今天开始有小蜗牛了!请预定喜欢吹的童鞋!”
马蔡中平时很关注顾客,在微博上看到粉丝晒的螺蛳粉照片,就会想到顾客来店里的场景。这样回应粉丝的微博会有很强的亲切感。他说:“螺蛳粉老师只是故事里的一个地方,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各样的故事。关注这些有故事的人,在微博上展示,和粉丝有特别的共鸣。”于是,在他的微博里,诞生了“螺蛳粉老师的客户”这个栏目。
马以幽默的语言在粉丝面前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活成了一部微小说。“‘肥肠老师’每次吃粉都需要加肥肠。店里有活动送小礼物的时候,他会和我商量礼物是否可以换成肥肠。二锅头大叔每次来都带一瓶二锅头,让我们把米粉煮软,像粥一样。”
这些虽是市井小事,却被马中才讲述的津津有味,充满了人情味,每条都能产生几十个转发量。作为“螺蛳粉先生”,他结识了许多“吃货”;作为作家,他有不少媒体朋友,这让他在推广螺蛳粉时,拥有了一般螺蛳粉经营者所没有的资源优势。有了自己无数的粉丝,柏邦妮、蔡骏、吴虹飞等名人都是座上常客,饕餮一番难免要在微博中晒晒。那些大V们吃完习惯性就会点个赞,名人效应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新的吃货们。“每当有名人@了我,当天的粉丝数都会有3位数的增长。”随着螺蛳粉先生越来越火,名人效应愈发明显。
马中才顺势而为,吃螺丝粉送话剧票,拍照送螺丝粉,发微博讲故事,不用老板吆喝,吃货们吃完自动就转发在评论,很快文艺范十足的螺丝粉先生把自己的店鼓捣成了个文艺吃货的小据点,有年过端午节,送得没礼物了,马中才硬是把自己家人包来过节的粽子也送了个精光,大家齐欢乐嘛。
因此,尽管只是某小区菜市场里的小门店,每天从各地专程来吃粉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除了周边的客人和北京的客人,也不乏从内蒙古、长沙、天津等城市慕名而来的。”马中才说,“微博的力量比发传单更有效,很多顾客还成了朋友,到了店里会先去‘微博留言墙’,看看哪些朋友又来过了。”
据说,在这里吃螺蛳粉的顾客有一套一模一样的程序:先在店门口合影留念,进店后再一顿狂拍,随后发微博一阵狂轰烂炸,然后买碗粉,再一顿狂拍,再发微博轰炸,最后才美滋滋地吃进肚子里,似乎只有这样才不会浪费这碗来之不易的螺蛳粉。
无意中,马中才成了把柳州螺蛳粉推介给全国人民的网络推手。2009年,他搜索百度与螺蛳粉相关的内容,只有9万多条,而现在,已经有130多万条。其中,央视导演陈晓卿便是从“螺蛳粉先生”了解螺蛳粉。“可以说将柳州螺蛳粉拍摄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绝对有我一份功劳。”对之,马中才非常自豪。
微博的广泛影响力,让“螺蛳粉先生”的生意更红火。“当初我非常渴望得到100万元创业资金,现在已经有人愿意出得更多入股,但我都没有接受。”马中才说,最初那么难都已经做出来了,现在“螺蛳粉先生”发展得越来越好,他有信心把这个一手培养起来的品牌做得更好。
更有趣的是,因为开这家小店,还引来了马中才以前的很多作家朋友。“刚开业那会,悬疑小说大师蔡骏专程从上海来北京,来尝一尝老朋友小店的螺蛳粉,让我深受感动。”他说。
一个月赚10万元
2012年马中才结婚,漂亮媳妇是广西人,他乐得高兴,重返这块让他留恋不已的地方定居,突然又冒出来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开家网店呢?无非就是把我的螺丝粉换成个真空包装嘛。
马中才找了个朋友一起研究如何改装产品,克服了技术性难题后其它就不是问题了。为了确保螺蛳粉材料的新鲜正宗,马中才将淘宝店大本营设在广西。
2013年3月18日,声名在外的“螺丝粉先生”网店就开张了,与北京的实体店同步运营。早上客服还没把凳子坐热呢,闻风而至的新老吃客们,一拥而进,下订单,晒收货,完了还必须拍照留念得瑟吃上了“螺丝粉先生”的幸福感,跟旋风效应一样,每天吃货们下的订单,都让马中才和20几个团队伙伴干到了半夜。
马中才的螺蛳粉,在网上13天卖出去1万碗,有个澳洲老外花1000多快递费只是为了买26碗“螺蛳粉”。“让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马中才认为螺蛳粉是世界的,他希望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吃到。更牛气的是,这家网店开半年就做到了两皇冠,在螺蛳粉行业里排列第一,令无数店家羡慕得眼红。
在“螺蛳粉先生”微博成名后,得到了更多媒体关注和宣传,马中才说,已经有很多老板跟他谈投资的事,足可以让他像当初想像的那样,把螺蛳粉先生开成全国连锁店。令人不解的是,经历了实体店和网店的火爆之后,他却改变主意放慢了扩张的脚步。
在他看来,小店在微博上与顾客互动的同时也是受到了大家的监督,而一旦扩张过于迅猛,难免会出现服务滞后的问题,一旦传出负面的口碑就会对小店的生意带来很大影响。因此,“不如踏踏实实的做好现在,总结好管理经验,再慢慢布局将来。”他当着螺丝粉先生很怡然自得,这头衔给了他财富,如今的螺丝粉先生,实体店和网店加起来月盈利早就超过了10万元。